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题的上两文,分别从表述事物之间的关系、表达内容与客观实际的关系、语段上下文之间的关系等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语言运用中的隐性错误。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之一是语言运用不当,对此,上两文也都有所分析。语言运用中,词语运用是个重要方面;语言运用的一项基本功,是对词语的选择与锤炼。词语选用不当,同样会直接造成这样或那样的隐性错误。本文拟分析以下几种: (一)置换型有些动同所表示的行为动作、发展变化等,有其特定的主体,是不能任意更换的。否则,误换了行为动作特定的发出者(即主体),就会造成违背常理的语义错误,以…  相似文献   

2.
“顾名”     
“顾名”是现代汉语申一种新兴的修辞方法,是人们在语言实践中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所取得的一项成果。由一种事物的名字联想到另外事物的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这种“顾名思义”的修辞方法我们把它简称为顾名。报纸上运用顾名修辞方法是极为常见的。例如: ①他是怎样把“一潭死水”搞活的  相似文献   

3.
形容词和副词主要是用来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或说明动作、状态所涉及的范围、时间、程度、频率等情况的。与名词和动词不同,它们与事物之间更多的是一种评价或判断性关系,而不是指示或象征性关系。消息的主要任务是报道(而不是评判)新近发生的事实。因此,在消息写作中,应该慎用形容词和副词。  相似文献   

4.
关于并列不当的错误,上文已经谈了几种,本文再谈以下几种: 一、对同一对象,进行同一次划分时,使用不同的标准所得出的各项并列不当。在对对象进行划分或分类时,要遵循这样的基本原则:在同一次划分或分类中,要使用同一个标准;这样划分所得出的各个项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各个项能够相并列。但是,如果对同一个对象,在进行同一次划分时,使用了不同的标准,那么,所划分出来的各项之间,就不是一种并列关系,而往往是一种交叉包含的关系,把它们硬性并  相似文献   

5.
本题上文说过:插入语“特别是”所联系的各项,一般都属于相同的范畴,并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它除表示强调、突出等语义外,还可以表示某种进层关系。违背这一特点和规律所造成的错误,除上文所谈的之外,这里再续谈几种。 第一、将不相干的对象用“特别是”连接构成进层关系,不当。 所谓不相干的对象,指的是不属相同范畴,无内在逻辑联系或联系甚远的对象;将这样的对象用“特别是”连接起来,硬性构成强调、进层关系,往往难免造成进层不当的错误。例如:  相似文献   

6.
在语言表达中,如果所涉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客观对象,地位平等,不分主次,而又有某种联系,如相续、相对,或相反等等;用以表示它们的词语或句子,在语言结构中,充当相同的成分,处于同等的地位,那么,它们之间就往往构成并列关系。书面上,并列项之间可用顿号、逗号和分号等标点,也可以用并列连词。如: ①这间大石室坚固、敞亮、舒适、精致。②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这个农业区的特点。③微风停止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  相似文献   

7.
陈雪 《采.写.编》2023,(4):127-129
逻辑是使语言通达的基础,在逻辑学中,概念作为最基础的思维形式,反映了对象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概念错误是科技图书编辑加工中的难点,本文从“概念错用”“概念不明”“定义错误”“并列不当”“划分错误”五方面分析常见概念错误,为科技图书编辑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
本题以上三文分别分析了顿号和句号的错用,本文再简要谈谈分号、冒号、问号和叹号的错用。一、分号的错用《标点符号用法》对于分号的性质和作用有这样的规定:“分号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有时,在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内也用分号。”这里要注意以下几点:(1)分号只用于复句之中;(2)分号在复句中主要表示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表示一种并列关系;(3)有时用来表示非并列关系的  相似文献   

9.
“超常态”,即事物发展的超常状态,是相对正常状态即“常态”来说的.“常态指的是事物经常性、固定性的正常状态;而非常态是指事物非正常条件下特有的、非固定性的反常(或异常)状态.”①超常态,则属于非常态的一种特殊现象,通常被认为是事物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状态②.  相似文献   

10.
信息的传播离不开符号,无论是报刊、广播还是电视,都是通过各种符号来传达信息和观点.“我们的生活空间正在成为一个符号空间或意义空间”.①同样,《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形象也是通过各种符号综合建构的.美国哲学家皮尔斯根据符号同它们所指示的对象物发生联系的三种方式,将符号分为图符(icon)、标志符(index)、象征符(symbol)三种.图符又叫相似符,主要通过表征物和对象的相似之处来代表事物,标志符是通过表征物与对象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来代表事物,象征符是通过一个法则或者违约的作用表示对象的符号.  相似文献   

11.
助词“的”运用中的错误,除前几篇短文分析过的几种以外,还有一些;本文再补充分析以下几种: 第一、助词“的”连用不当 在有的语言结构中,有时需要连续使用多个“的”,这时,就一定要弄清楚由“的”所联系的各项词语之间的关系,以准确地表达它们之间的语法、语义关系。否则,就往往会造成助词“的”连用不当的错误,而使所联系的各项词语之关系错乱,语义不通或者错误。例如:  相似文献   

12.
“不但(不仅、不仅仅、不止、不只)……而且……”与“不是……而是……”,是两对不同的关联词语;前一对表示递进关系,后一对表示对比并列关系。例如: ①这本文选的出版,不但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而且对我国当前和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光明日报》1983年7月1日第1  相似文献   

13.
顾名,即由某一事物的名字联想与之相关的事物的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使之“顾其名而见其义”的修辞方式。 顾名辞格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新兴的修辞方式,这是人们在语言实践中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所取得的一项成果。因而,这种辞格最能因文制宜、随时随地加以创造。准确地运用顾名辞格,可以使标题句法新颖、别开生面。在新闻标题的制作中,运用比较多,也容易出新。如:  相似文献   

14.
媒体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冠 《现代传播》2006,(4):166-167
“和谐”是中国思想家自古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古人认为“和谐”无处不在,大到宇宙中的群星和谐运转,小至我们身边的花、草、鸟、兽,也都在自然中互存共生、和谐相处。“和谐”就应包含物与物、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三者的关系处理得当就应算是和谐。从现代哲学范畴上看,“和谐”反映的是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协调、完善和合乎规律的存在状态。“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结构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胡锦涛同志所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  相似文献   

15.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动”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活跃、新生和必然的存在状态,反映着事物鲜活而又开放的结构形式,同时又昭示着旺盛的活力与蓬勃的生机:“静”则揭示了事物凝滞、稳定、均衡、历史和偶然的状态,体现着事物稳重而又和谐的结构形式。动与静的互为依赖、相互转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对立与统一构成了世界规范的秩序和流畅的节奏。动与静同样体现了不同的美学含义。“动”喷发出蓬勃而又张扬的审美能量;而“静”则孕育着凝聚而又沉稳的向心力。“动”的舒展与“静”的闲适共同构成了和谐的美学品质。  相似文献   

16.
党中央倡导文化出版部门实施“精品战略”以来,出版工作者的精品意识越来越强,出精品成为各出版单位共同的理想和目标。精品在于精,何为“精”?精者,通过提炼才能得到的精华,经过挑选而获得的完美的东西。可见,要获得精品不容易,需要一个艰苦追求的过程。“精华”、“完美”都是表示事物状态、性质的词语,在界定一个事物时,总是相对的。因此,精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精品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虽然是相对的,却决不容滥芋充数,精品又是有严格的客观标准的。由此,我们不妨把出精品看作是一种理想境界,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这种理…  相似文献   

17.
在语言运用中,有些虚词须两两配合使用,它们前后相照应,将有关的词语或句子连接起来,并表示二者之间一定的逻辑关系和语法关系。一般地说,配合使用的两个虚词,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地稳定下来,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格式,如“不但”与“而且”相配合,构成了“不但……,而且……”的格式,连接着两个句子,表示句子之间的递进关系,等等。如果任意更换了其中任何一个虚词,两者就会失去照应,而不能准确反映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就会犯虚词配合失当的错误。  相似文献   

18.
语言中的有些词语,其意义是概括反映客观事物的性质特征的,如:软、硬、长、短、迅速、坚强、高尚、宽广等。因此,选用这类词语时。一定要看它是否符合它所表现的事物的性质、特征;换个角度说,就是要看所表现的事物是否具有用以陈述或描写它的词语所说的性质、特征。如果二者不相符合,所用词语自然就不能准确恰当地表现事物的性质、特征,也会产生与实际不符的逻辑错误,以及词语搭配不当的语法错误。这类错误常见的有  相似文献   

19.
量词与名词相搭配组合时,一般地来说,要求在数值关系上能够大体一致,相互协调,用个体量词表示个体名词,用集合量词表示集合名词,是这种数值关系大体一致的具体表现之一。量名数值关系不相当,所用量词前后不统一,或者违背某些特殊用法,都同样会造成量名搭配不当的错误。这类错误,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误用个体量词表示集合名词 用表示个体名词的个体量词,去表示集合名词,这在数值关系上自然是不相一致,结果是往往造成量名搭配不当的错误。例如:  相似文献   

20.
“发挥”在句中做谓语时,不仅会与其后的宾语搭配不当,造成动宾关系(亦即谓宾关系)不调的错误(这种错误,本题上文已做过分析),还可能与其前边的主语搭配不当,造成主谓关系不调的错误。例如: ①日本的报刊评论:这个戏的妙处在于栗原小卷同时表演男女两个角色。的确,小卷的演技发挥得淋漓尽致,人物刻划人木三分。(《光明日报》1986.12.20第二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