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京津冀都市圈电子信息产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产业合作已成为当今区域经济实现更大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在深入分析京津冀都市圈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特点、优势和问题的基础上,研究探讨了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协调发展的定位与合作模式,提出了促进京津冀都市圈电子信息产业协作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韩小蕊  张娟 《科教文汇》2008,(15):151-151
21世纪前20年是京津冀都市圈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本文从经济全球化和我国产业分工的高度,基于京津冀都市圈产业协作现状,提出依据各自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制定都市圈的产业发展战略,促进京津冀都市圈产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首都经济圈战略是"十二五"时期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北京及周边区域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但相对于长三角、珠三角而言,首都经济圈区域一体化程度较低。本文针对首都经济圈产业结构差异大,存在产业对接困难的问题,提出创新合作模式,探索以"总部经济"、"飞地经济"等模式实现区域产业对接,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产业集群与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升级、区域技术创新和区域品牌等方面对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机理进行系统分析,揭示出两者的内在联系。并依据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构建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及其发展对策,旨在有效地促进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朱伟珠 《现代情报》2016,36(11):146-153
将熵权法应用于区域信息化协调度与发展度的定量测评,建立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协调发展规律模型,并对2009-2013年京津冀区域经济与信息化的协调发展规律进行实证研究,以其为提高区域信息化的科学决策与管理水平,制定协调发展规划提供合理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协调发展是提升区域城镇化水平的关键,对于解决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系统耦合视域下解构城镇化内部协调发展机理,利用计量模型和空间分析工具,对2014年京津冀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①城镇化内部各维度指数空间差异显著,经济城镇化指数差异最明显,生态城镇化指数差异最小,经济和土地城镇化指数的空间差异基本一致;②综合城镇化指数呈现出“核心-外围”分布格局。由于城镇化市场机制不强,产业梯度差异较大,公共服务投入悬殊,区域协调机制不健全,导致城镇化发展“涓滴效应”不强;③城镇化协调发展度呈现出“东北部高-南北两头较低”的分布格局。东北部地区城镇化各维度指数都较高且差异较小,南部地区城镇化各维度指数差异较大,北部地区各维度指数都较低。立足京津冀城镇化协调发展现状,建议增强城镇化市场机制,打破地区分割,深化产业的上下游和区域合作,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因地制宜推动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节能减排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而节能减排的实质就是提高能源效率。为考察绿色发展视阈下京津冀能源效率的协调发展水平,本文基于绿色发展视阈下提高能源效率的内涵,构建了包括经济、能源、环境3个准则12个具体指标的区域能源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综合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2年,京津冀的能源效率均有了显著提升,其中北京市的年均增长率最高,天津市次之,河北省最低;京津、京冀、津冀及京津冀的能源效率协调发展水平均达到了协调发展区间。  相似文献   

8.
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及其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比较特殊的地区。京津冀在地理位置上毗邻,然而经济发展差异却很大。针对这一情况,本文采用2005年的统计数据,应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京、津及河北省各城市的经济差异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差异原因,提出了一些协调发展京津冀经济区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雷鸣  时佳 《未来与发展》2012,35(9):105-108
京津冀都市圈有望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极”.通过对京津冀都市圈工业设计协作现状进行评价,找出京津冀区域设计服务业的优劣,确定“京津冀工业设计集聚区”的功能定位,制定工业设计创意产业的发展原则,最后提出了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在京津冀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专利视角下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机器人产业作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提升其发展水平对于推动京津冀产业智能化具有深远意义。从专利分析入手,对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发展进行研判:(1)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发展已经进入"快车道";(2)京津冀机器人技术主要集中在高校,企业占比明显不足;(3)京津冀机器人技术构成既具有相似性,又存在不均衡、不对称现象;(4)京津冀机器人技术合作外溢明显大于京津冀区域技术内合作吸收;(5)北京市机器人技术成熟、发展稳定,天津市和河北省的机器人技术发展更加多元。并从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角度,在政策设计、成果转化、区域联动和区域竞争力塑造等方面提出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冯斐  冯学钢  侯经川  霍殿明  唐睿 《资源科学》2020,42(12):2341-2353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属于市场失灵的一部分,需要政府采用环境规制工具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整,但环境规制对环境污染和地区经济的影响又会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为了剔除该限制,检验环境规制的有效性,本文以京津冀13个城市面板数据为例,通过构建包含生态环境状况和经济水平的区域生态效率体系,分析环境规制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①与节能环保财政支出相比,环境不良企业监测对京津冀地区的区域生态效率起到显著正向促进作用,说明环境规制对区域生态效率的改善程度依赖于规制工具的选择,并且惩罚型环境规制工具对于京津冀地区的区域生态效率提升更为明显;②环境不良企业监测存在门限效应,随着其强度的增加,对京津冀地区区域生态效率的改善逐渐提升;并且伴随其强度的增加,也会引起节能环保财政支出对区域生态效率的负面影响逐渐降低。基于此,在污染较为严重的经济发达地区,采用严格的惩罚型环境规制工具,能够快速有效地提升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但在区域生态环境改善趋势明显时,应采取激励型为主、惩罚型为辅的环境规制工具运用策略,从而有效地兼顾地区经济增长与生态效率改善,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京津冀IT产业条块分割、配置不均的格局严重地影响了中国经济第三增长级的快速发展。分析了京津冀IT产业大集群模式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并由此界定了京津冀IT产业大集群模式,依据钻石模型分析了京津冀采用大集群战略发展IT产业的可行性,运用因子分析法系统分析了我国三大IT产业集群区的产业发展状况,明晰了影响京津冀IT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要素,提出了IT产业竞争优势理论模型并据此探求了IT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最后,针对京津冀IT产业大集群战略给出了发展路径、策略与详尽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发展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一大难题,如何协调各区域间的经济关系,使各区域的经济在保持适度差距的情况下能得到迅速有效的发展,是我国政府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从西部大开发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统筹区域发展”的提出,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路的努力始终没有停止过。本文通过对我国过去区域发展的简单回顾和当前区域经济形势的分析,从区域间经济关系出发,探索适合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说明良好的区域间合作交流互补关系,是我国今后在统筹区域规划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重要区域发展战略之一,强化产业创新能力是京津冀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协同发展、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打造全国创新驱动新引擎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DSR模型构建产业创新的指标体系,对京津冀产业创新能力进行测算发现,2014年以来,京津冀产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在动力、状态、响应三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特别是2018年后呈加速提升之势。但三地产业创新协同发展仍处于初期水平,存在创新能力发展极化效应显著、创新分工合作机制不完备、创新链和产业链难以有效衔接等问题。对此提出优化产业创新格局、完善人才保障制度、巩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研发成果转化应用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京津冀经济发展的新契机,但随着京津冀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使得人们关注的重点逐渐从经济福利转向生态福利。本文运用熵权法-超效率SBM和空间相关分析,以京津冀13个地市为研究对象,测算2005-2017年区域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及空间相关性。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大多数城市呈现波动上升最后趋于平稳态势。京津冀地区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在空间上呈现一定的相关性,观察分析2006、2010、2013及2017年莫兰散点图和LISA聚类变化图的变异,发现中心地市北京、保定、廊坊以及沧州主要形成高值聚集区;边缘地市邯郸、邢台、唐山和张家口组成低值聚集区,这就需要加强京津冀城市间经济生态福利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韩雁  张士锋  吕爱锋 《资源科学》2018,40(11):2236-2247
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恶化已成为京津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是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关键。本文从水资源系统对经济、社会系统的支撑角度出发,选取11个主要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系统的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建立了基于水量、水质、水域、水流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估方法,研究外调水对京津冀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水资源承载力都属超载,天津、北京尤为严重。京津冀地区水资源承载的压力主要来自于水资源系统,水资源短缺是京津冀水资源承载力超载的主要因素,人均水资源量是影响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关键因子。外调水对改善京津冀水资源承载力具有一定贡献,尤其是对北京、天津的影响较为显著。在水资源短缺时期外调水的影响更为明显,在2000年特枯年,天津市引滦与引黄入津使得水资源承载力提高了13%。南水北调使得2015年北京、天津两地水资源承载力分别提高了5%。外调水对水资源承载力影响研究为京津冀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依据,对于实现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徐升华  吴丹 《资源科学》2016,38(5):871-887
产业集群作为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资源可持续利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自2009年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以来,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但随着区域经济、资源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发展,资源高消耗、经济增长降速、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逐渐凸显,本文在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00家进驻企业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动力学的流率基本入树建模法分析产业、经济及资源的内在关系,构建“产业-经济-资源”反馈系统,并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12年的基础数据进行模拟仿真,分析区域资源水平、政府投资、科技转化能力、教育水平等因素对区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影响作用。结果显示,一方面,区域资源水平直接影响区域产业的集群度,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区域教育投资占比,并不能直接提高区域经济水平总量,但可以提高区域经济水平的发展速度;另一方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原有的高消耗型产业仍占据着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部分,但是废品废料、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综合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和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对区域内的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基于以上结果,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产业结构、资金投入、教育投入,资源更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