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有作为的采编人员绝不是“跑会记者”、“电话记者”、“秘书记者”,而是能够“沉”下去的记者。他们迈开自己的双腿,深人工作车间、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去观察体验生活,在火热的生活中挖掘具有时代感的鲜活素材,从而写出生动感人的新闻佳作来。说一句行业的话,就是抓住了“活鱼”。道理显然而明白,同文艺作品一样,生活也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源泉,离开实践和现实生活本身,新闻写作同样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诚然,“跑会”、“打电话”采访不能笼统地说就写不出好新闻,但如果一味浮在上面,只能是流于肤浅…  相似文献   

2.
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有出息、有作为的采编人员,绝不是“跑会记者”、“电话记者”、“秘书记者”,而是能够“沉下去”的记者。他们迈开自己的两条腿,深入工厂车间、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去观察体验生活,在火热的生活中挖掘具有时代感的鲜活素材,从而写出生动感人的新闻佳作来。说一句行业的话,就是抓住了“活鱼”。道理浅显而明白,同文艺作品一样,生活也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源泉,离开实践和现实生活本身,新闻写作同样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诚然,“跑会”、“打电话”采访不能笼统地说就写不出好新闻,但如果一味浮在上面,只能是流于肤浅,反映不出群众和实际生活,当然就抓不住“活鱼”了。  相似文献   

3.
所谓“分寸”,即衡量事物的尺度。平常,我们说话要留个“余地”,办事要讲个“分寸”,这“余地”和“分寸”,也可以说就是事物的“度”。新闻宣传准确把握分寸,才能取信于受众。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看,新闻写作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把握好三个方面的分寸。一、事实要准确。选择、概括事实都要恰如其分。事实是客观存在的,记者取舍、表述时一定要慎之又慎。闪光的不都是金子,一些貌似生动的生活素材也要严加辨  相似文献   

4.
当记者,都希望自己能写出好新闻,但又往往苦于好素材难得。到哪里去找呢?有人热衷于跑会议、跑政府“要”素材;有人寄希望于惊天动地的事情“等”素材;甚至有人不择手段地“造”素材;当然,还有人沉下心来在生活周边“挖”素材。  相似文献   

5.
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有一句名言:“懒人是当不了记者的”。同样,懒人也是当不了通讯员的。时下,有少数基层通讯员心浮气躁,听风就是雨,重“写”轻“采”,或只“写”不“采”,其表现一是喜欢道听途说找材料,哪怕一星半点小事也如获至宝地关起门来写新闻,大笔一挥,敷衍成篇;二是爱吃现成饭,就着会议、简报、总结、经验材料、内部通讯等,生吞活剥地写新闻;三是即使下去采访也是蜻蜓点水,车来车往,凭感觉一知半解地写新闻;四是自以为情况熟,万事通,不需要采访也能写出好新闻,结果是稿子写出来见了报,不是无新意,就是漏洞百出惹出不少麻烦,有的还…  相似文献   

6.
在基层,笔者发现不少通讯员在文化生活中养成了严重的“偏食”习惯,即只看文化娱乐类报纸,不看党报;只看通俗文艺杂志,不看政治、经济类杂志;只看武打、言情类电视剧,不看新闻联播节目。以致对国家大事知之甚少。诚然,人们的文化生活“食谱”理应包罗万象,各具“风味”,人们当然也有“点菜”的自主权。但笔者认为,作为一名通讯员,在文化生活中,应当首先多吃政治这一“主食”,而不能一味地专吃其他文化“副食”。大家知道,党报党刊,央视新闻联播是宣传党的路本线、方针、政策极为重要的阵地,是了解国家大事的“窗口”,如果我们基层通讯员对这…  相似文献   

7.
清咸丰年间两广总督叶名琛在历史上,已经被定位为带有强烈贬义的“怪人”。洋人打上门来,只管关起门来扶乩请神,在僚属面前,装得什么事都没有,学谢安以示“镇定”。可惜,等不来“小儿辈破贼”,等来的却是鬼子进村,洋人打破了大门,把他抓了去。当时人就说他“不死,不降,不走;不战,不和,不守,古之所无,今之罕有”。  相似文献   

8.
记者,委实是个特殊的职业。这个职业的特殊性,使之“见大不大,见小不小”,即上见高级干部也不觉其“大”,下见基层群众也不觉其“小”,因为“大”和“小”都是他的采访对象,都有可能为他提供高品位的新闻素材。反过来说,记者无须跟采访对象比较行政级别以论高低,所以他在高级干部面前也不觉自己之“小”,在基层群众面前也不觉自己之“大”。  相似文献   

9.
现代生活是绚丽多姿、纷繁复杂的,而新闻报道就其性质和篇幅来说,又总是有限的,它只能够反映生活中具有新闻价值的“一块礁石”、“一朵浪花”。新闻记者总是选取新闻事实中最有价值的素材,最能反映人物特征的事例,在其表现形志上总是不全的。作者在写作时就是要以反复提炼的新闻素材的“不全”达到“完全”的表现效果。  相似文献   

10.
记者,委实是个特殊的职业。这个职业的特殊性,使之“见大不大,见小不小”,即上见高级干部也不觉其“大”,下见基层群众也不觉其“小”,因为“大”和“小”都是他的采访对象,都有可能为他提供高品位的新闻素材。反过来说,记者无须跟采访对象比较行政级别以论高低,所以他在高级干部面前也不觉自己之“小”,在基层群众面前也不觉自己之“大”。  相似文献   

11.
我认为.作为一个业余通讯员.不可一味追求写稿数量,盲目追求上稿率,而应该脚踏实地,写出高质量.有分量的稿子,既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又鼓动群众努力工作.也有利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搞好经济建设的大局。于是我就给自己定下一条规矩:写稿坚持拾遗补缺。我是一个教师,生活在学校,一边干好本职工作,一边写好本单位的新闻稿件。一个偏僻小县的初级中学,能产生轰动效应的新闻素材不多,但不是绝对没有可写的新闻素材.能在县、市级地方报纸见报、电台播出的新闻素材还是有的。可是报社的记者和专业通讯员不到校采访,新闻素材就…  相似文献   

12.
怎样捕捉、筛选素材和题材?对于我们文学作者来说,首先要克服“熟视无睹”。一些初学写作的朋友看到别人发表的作品时,往往叹息:“这样的人物我们单位也有!”“这个事情我也听说过呀!”是别人写了,而自己却没有写。问题就出在“熟视无睹”上面──让很好的素材白白地从眼皮底下滑掉了。 文学来源于生活。我们大家都有自己熟悉的生活领域,不论工农商学兵,不论老中青,谁没有生活呢?而且我们还是生活在改革开放、社会突飞猛进的新时期,新鲜事物天天发生,丰富多彩。关键在于敏锐地发现和提炼有意义的生活素材,使它成为能够建造“…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说他最喜爱的一句格言,就是“世界的一切在我都不生疏”。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尤其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在古代,我国就主张文章要有知识性。司马迁说庄子“学无所不窥”,赞扬他写的文章学识广博。鲁迅也主张作家要学习各种知识,他希望文学青年“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但是,在“四人帮”横行时,新闻是不能讲知识性的。在他们看来,知  相似文献   

14.
字趣     
送“琵琶”有个人给县官送枇杷,在信中把“枇杷”二字错写成乐器的“琵琶”。县官感到十分好笑,随口吟了两句打油诗:“‘枇杷’不是这‘琵琶’,只恨当年汉字差。”正好有个客人在座,当下应声吟出两句:“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县官大为赞赏:“续得妙!”风雨对有位教书先生爱喝酒,喝多了就撒酒疯。有一天,他出了个一字  相似文献   

15.
有一首励志红歌.传唱经年,那旋律,可以说全国人民都熟悉;全国几百万人民警察就更不必说了,几乎人人会唱.即便不会唱,也会吟,不会吟.也会哼。因为那首歌唱的就是警察。其旋律尤其适合一身戎装,双手抱拳,慷慨激昂.极其投入地抒发一番“天降大任于斯人”之壮志豪情:“几度风雨.几度春秋.  相似文献   

16.
新闻报道的七个创新机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 闻报道有双重来源 :客观素材与主观加工。加工需要创新。创新是改变新闻素材形态并提升其价值 ,以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受众的行为。以下七个方面提供了创新的机会 :一、挖掘意外意外 ,也就是出乎意料的“偶然”。黑格尔认为 :“偶然性一般讲来 ,即指一物存在之根据不在其自身而在他物。”不在自身 ,就偶然写偶然就没有多大价值 ,哪怕你有足够的运气 ,撞上泰坦尼克号沉没 ,也只能写成一条就事论事的海难消息。而因为偶然的根据在他物 ,就必须通过偶然寻找其根据 ,挖掘意外背后的内涵。一般说来 ,意外“出现”容易引起重视 ,与之相对的意…  相似文献   

17.
新兴媒体传播的快速和便捷,为广播媒体的低成本运作提供了可能,也使得一些广播人变懒了。他们严重依赖互联网,不深入现场,一味地在网上扒新闻和找素材,特别是非新闻类专业广播频率,更是将互联网作为其生存的根本,几乎90%以上的节目素材,都依赖于互联网。一家媒体失去了为受众提供大量真实、及时的信息这一基本功能,其舆论引导力的下降也就成为必然了。  相似文献   

18.
一日闲暇,几位报道同事聚到一起,不约而同地集中到了“怎样才能多上稿”这个永恒的话题上,其中一位感慨而言:每天都想写许多稿件,但一拿起笔又总觉得没啥写头。在笔者看来,“没啥写头”本身就有可写之处,因为“没啥写头”背后折射出的是观察不够细,思考不深入。要知道,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总是会发现生活中有取之不竭的素材,不善于观察与思考就只会痛失良机,使“活鱼”变为“鱼干”。在实践中能感悟到,角度引出深度,思路决定出路。看待事物的参照物不同、站立点不同,思考问题的深度就不一样,所写文章阐述问题的力度也会有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19.
寥城 《今传媒》2003,(2):67
2003年度的报刊征订尘埃落定之后,对于经历了一番激烈竞争的西安地区的报刊业,尤其是报业来说,如今关起门来盘点收获,真不知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呀。 抛去报刊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它其实也是商品。而是商品就有一个成本核算的问题。象西安地区这两年风行的发行大战那般不计血本,你推出“订报送大礼”,我开展“订报中大奖”,他实行“免费订报纸”,  相似文献   

20.
生活是一个多棱镜,它可以使你分辨出真、善、美、假、恶、丑。作为采访者,不深入生活,是采撷不到素材的;如果仅仅涉足生活,而缺乏识辨能力,“装进篮子便是菜”也会造成意想不到的恶果。记得有一次我下连队采访,了解到一位连长治军有方,连队文化生活丰富,我写到背景时,用了这么一句话:“他把自己准备做家具的木头献出来,为连队做了乒乓球桌和图书架”。很多知情人直摇头,我不以为然:宣传一个典型难免遭到一些非议和责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