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教师的形象隐喻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变化,折射出特定时代和社会对理想中的教师行为的期待。回顾我国教师文化下的教师形象隐喻可以发现,教师形象经历了一个由神(圣)人到官吏.然后到公仆的演变过程。教师形象的现代重塑,就是要实现从“圣职”到“专业”,从“师道尊严”形象到“民主参与者”形象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教师隐喻既是教师形象的理想化和形象化的体现,也反映了社会对教师的认知和要求。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人们接触到的教师形象更加具有多元性,这对师范生和青年教师的教师形象的培养和塑造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旨在从认知的角度分析教师隐喻,并将其运用于师范生的入职前和入职后的教师形象教育中,以期培养更加合格优秀的教师。  相似文献   

3.
教师隐喻表征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期待。中外“教师隐喻”具有相同文化内涵。在教师职业地位方面,中外教师隐喻表达了对教师职业崇高地位认识和期待;在教师职业精神方面,中外教师隐喻反映了对教师爱岗敬业、奉献精神的要求;在教师专业形象方面,中外教师隐喻蕴含着注重教师个体存在,要求教师反思成长的理念。  相似文献   

4.
也谈“教师是蜡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是蜡烛”这个隐喻一直是被我们用来称赞教师的光辉形象,但近些年来,尤其是新基础课程改革的实施后,许多学者对“教师是蜡烛”这个隐喻提出了质疑与否定。本文力图从多个角度来阐述“教师是蜡烛”的隐喻的利与弊,从而给教育理论与实践实践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周易》之卦象爻辞晦涩难懂,主要原因是其中蕴含诸多隐性话语。这种隐曲之意的表达是古人隐喻思维模式的表现。《周易》中一切隐喻的“本体”即为取法万物、映射万物的“象”。隐喻思维主要包括两个过程:从具象到形象的观物取象和从形象到表意的立象以尽意。这种隐喻思维模式有四个特征,即隐曲性、对应性、想象与联想性和主观性。  相似文献   

6.
从对教师的隐喻性陈述看教师形象之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按照著名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的见解,人们往往使用三类语言讨论教育问题,即定义性陈述、口号性陈述与隐喻性陈述。对于学校教育活动积极参与者的教师,人们同样以隐喻的方式给与了他们极大的关注。“教师是蜡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园丁”,“教师是导航者”,是其中较为著名和典型的陈述。这些隐喻性陈述背后隐藏着怎样深刻的含义,本文尝试着对此作一番剖析。   一、传统社会的教师形象隐喻──蜡烛论   蜡烛论这个隐喻由来已久,古人有诗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是那无私奉献,甘于牺牲…  相似文献   

7.
教师形象之变迁—从教师的隐喻性陈述谈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炜 《教书育人》2001,(23):32-34
按照著名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的见解,人们往往使用三类语言讨论教育问题,即定义性陈述,口号性陈述与隐喻性陈述。对于学校教育活动积极参与者的教师,人们同样以隐喻的方式给予了他们极大的关注。“教师是蜡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园丁”“教师是导航者”等等,都是其中较为著名和典型的陈述。这些隐喻性陈述背后隐藏着怎样深刻的含义,本文尝试着对此作一番剖析。一、古代社会教师形象隐喻———蜡烛论蜡烛论这个隐喻由来已久,古人有诗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是那无私奉献,甘于牺牲的蜡烛,燃…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他者”理论从三个方面对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中的怪物形象进行阐释,通过将怪物形象与父权社会中的女性结合起来分析,揭露怪物在人类社会中的他者身份是父权社会中女性被边缘化处境的隐喻。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发展影响教育的发展,教师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会对学生以及整个教育的发展产生影响.教师隐喻和教师社会角色都是教师的“代名词”.传统的教师隐喻比较古板地反映教师扮演的社会角色,而当今的教师隐喻能反映出更适合教育发展的教师社会角色,教师社会角色的这一变化将促成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0.
教师职业经由“半职业”、“半专业”走向专业化 ,教师形象也相应从圣职形象、匠艺形象向专业形象发展。教师专业形象应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取向 ,寻求社会价值与自身价值的均衡和契合。教师专业形象的现实建构应是一个整体提升、综合建构和动态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大学在持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多样的隐喻,不同的隐喻基于相应文化语境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不同的大学理念,成为对大学认知方式和价值判断的重要表征。基于本体论的哲学视角,对有关大学性质、结构、功能的隐喻进行举隅与分析发现,从“象牙塔”隐喻到“复合体”隐喻的演化中,大学性质理念渐趋整合化,大学本体系统进一步制度化;从“学人共同体”隐喻到“开放社区”隐喻的流变中,大学本体结构经历了从建构到解构的过程,渐趋多元化和开放化;从“镜子”隐喻到“灯塔”隐喻的纷争中,大学功能理念始终面临“适应论”和“超越论”的博弈。大学隐喻呈现出明显的客观流变性、理念遗存性和对立统一性特征,其背后蕴藏了多维度的大学理念纷争和大学本体演化规律。新时代高等教育转型既需要重构大学想象力,也对通过隐喻创新赋能大学本体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朱耷的绘画语言呈现出明显的隐喻特点:求生保命是隐喻形成的心理动因,“白眼向人”式形象构成隐喻风格的形象系列,简约是隐喻画风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3.
孙迎光先生的《教师是园丁吗?》一文开宗明义,直接“亮剑”:“教师是园丁是—个需要被颠覆的隐喻。”孙先生要否定“教师是园丁”的理由着实让人讶异:“将某种社会行为隐喻为园丁,本身就具有反人性的意味。”——孙先生的文章用三个分论点来力图“颠覆”“教师是园丁”这个隐喻。“首先,园丁文化具有冷酷、顽固的独白性质”,“其次,有园丁的地方必然有野草”,“第三,园丁文化只认可一种人造的秩序”。  相似文献   

14.
新教师需求视角下的好园长不仅呈现了一种理想园长形象,更折射出新教师的深层次需求。基于生存—关系—成长需求理论并依托扎尔特曼隐喻抽取技术,在访谈10名幼儿园新教师基础上,抽取30个共识构念并据此绘成新教师需求视角下的好园长形象共识地图,以揭示一种理想的园长形象样态,并挖掘新教师的深层需求。研究发现:新教师需求视角下的好园长呈现出“组织领袖”、“家庭成员”和“家族长辈”三重形象,蕴含着新教师对园长管理才能、人格魅力和团队建设能力的期待,折射出新教师对“工作胜任”、“关系和谐”和“自我进步”的三大需求。这一形象不仅体现了根植于儒家文化的“家长式领导”特征以及新教师对幼儿园作为“家”的期待;更为理解教师需求与园长形象的意义关联,推动教师成长与园长素质的良性互动,促进教师与园长的共生发展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5.
隐喻是一种非正式的“民间文化”,它反映了社会大众看待事物的方式,也蕴含了大众的评价和期待。随着时代和教育理念的发展,人们对教师的隐喻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从侧面向教师群体提供了反馈,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时期教师角色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教师意识觉醒是当前国际教师教育研究的前沿课题。当代教育现象学者、批判教育学者、新教育社会学者用生动的隐喻来诠释教师角色。这些角色隐喻对教师专业意识觉醒有重要的启示。教师是“陌生的返乡人”,要具有发现意识;教师是“转化型知识分子”,应具有批判意识;教师是“非理性的人”,必须具有投入意识。  相似文献   

17.
教师专业形象的价值取向与现实建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师职业经由“半职业”,“半专业”走向专业化,教师形象也相应从圣职形象,匠艺形象向专业形象发展。教师专业形象应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取向,寻求社会价值与自身价值的均衡和契合,教师专业形象的现实建构应是一个整体提升、综合建构和动态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一、隐喻“隐喻”一词来自希腊语“metaphor”,最初指把某物“运走”或者“转移”。在交流中,它是指把一个形象或概念转换成另一种形象或概念。亚里斯多德将它定位为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隐喻与明喻有所不同,在字面意思的背后隐含着丰富的情感活动和内心体验。  相似文献   

19.
教师隐喻是基于教师工作的特点从不同视觉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对教师职业的多重隐喻反映了社会赋予教师更高的期望值和教师自身的职业期待。笔者试图从教师隐喻的角度来分析教师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人们一谈到教师就会联想到“园丁”“蜡烛”“人梯”这些词,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地形成了这样的思维定势,从另一个角度看教师也是有“责任”的,至少说明,教师的整体形象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延展。而实际上,教师形象也已今非昔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