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汤玲 《云南教育》2005,(31):36-37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中,应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索溪峪的“野”》是一篇优美散文,教学这篇课文要引导学生理解“野”,即课文所写的绮丽景观纯系天造地设,没有丝毫的人工雕琢,不带人间烟火味,这才让人感到“野”性十足,美得动人,趣在其中,激发了人们的潜在之情。  相似文献   

2.
《索溪峪的“野”》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作者妙笔生花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这里的一切充满了野性的天然的美。教学本课,重点在引导学生“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多读一读,体会体会这样写好在哪里。”(这是阅读提示中的要求)我采用的策略是:入情入境地精读,有滋有味地评读,有声有色地抒怀。由此,我设计了四大板块进行教学。一、创情境,激发“野”趣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学《索溪峪的“野”》时,我先从“你们知道祖国的哪些著名…  相似文献   

3.
《索溪峪的“野”》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作者妙笔生花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这里的一切充满了野性的天然的美。教学本课,重点在引导学生“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多读一读,体会体会这样写好在哪里。”(这是阅读提示中的要求)我采用的策略是:入情入境地精读,有滋有味地评读,有声有色地抒怀。由此,我设计了四大板块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4.
《索溪峪的"野"》是人教版六年级的一篇自读课文。作者曹敬庄以独特的视角、生动而行云流水般的笔调,描绘了湖南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景致,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感受——"野"。教学中,我根据文本特点,结合本班学生学情,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尽情感受索溪峪天然、野性之美,并从中体  相似文献   

5.
《索溪峪的“野”》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词语丰富,生动优美、文笔精巧,跌宕有致。把索溪峪的景物描绘得洒洒脱脱、活灵活现,把其“野”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教学这一课,可指导学生三读悟其“野”,从而让学生读到其“趣”,学到其“真”。一、粗读品词。知其“野”何意为了让学生懂得作者在课题运用这个“野”字是什么意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字词典等工具书来品  相似文献   

6.
一、对教材的理解《山中访友》和《索溪峪的野》都来有第一单元的课文。《山中访友》是一篇精读课文,《索溪峪的野》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这两篇课文在情感上有共通之处,在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7.
一、对教材的理解 《山中访友》和《索溪峪的野》都来有第一单元的课文。《山中访友》是一篇精读课文,《索溪峪的野》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这两篇课文在情感上有共通之处,在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索溪峪的“野”》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通过描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的天然的野性美,抒发了作者畅游其间的无比愉快的心情。略读课文的教学,从内容上讲,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只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理解词句不作为训  相似文献   

9.
《索溪峪的“野”》是人教版第十一册新增加的一篇略读课文。全文紧扣一个“野”字 ,采用先概括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示了索溪峪充满野趣的自然美 ,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情怀。全文笔调清新 ,浅显易懂 ,是一篇文质兼美 ,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好文章。在教学中如何体现“略读”课文对培养阅读兴趣 ,提高自学能力 ,养成阅读习惯这一教学要求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捕捉文字提供的信息 ,经过自己的咀嚼 ,去品味、去理解、去想象和感悟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呢?最近听了该课的教学 ,颇受启发。师 :同…  相似文献   

10.
李玉华 《山东教育》2005,(25):34-34
《索溪峪的“野”》是一篇略读课文。全文语言清新隽永,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素溪峪奇丽无比的天然风光,表达了作者畅游大自然、心灵放飞的喜悦与清爽。认真读文,从语言文字中领略索溪峪的野性美,体会作者抓住事物主要特点进行描述的表达方法,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和难点,为突破这一重难点,根据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实现“文贵自得”,可尝试引导学生“画、品、悟”三步走,具体步骤如下:  相似文献   

11.
《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一篇状物的记叙文。作者通过写杨梅树的美,杨梅形、色、味的惹人喜爱,抒发了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它体现了第八册第二组“中心要明确,段落要分明”的重点训练要求,并且语言准确、鲜明、生动,不失为一篇好的习作例文。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全文分为三段。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可以要求学生说说这一段的段意。学生自然能说出:我爱故乡的杨梅。接着提问:“中心词是哪个?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样一来学生就懂得作者用画龙点睛之笔开宗明义,揭示中心思想,表达了对杨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第二段描写杨梅树在细雨如丝的春天的情态,遵循这一思路,可以设问:作者怎样描绘杨梅树的美?让学生懂  相似文献   

12.
《翠鸟》是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教学这篇课文要抓住描写翠鸟的外形特证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学习抓往事物特点按一定顺序观察的方法,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一、整体阅读——知道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翠鸟1激趣学文。教学伊始,教师出示彩邑翠...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五年制第七册第22课。教学目的:1.通过对作者描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的理解,体会作者畅游其中的愉快心情。2.理解索溪峪“野”的特点。教学重点:索溪峪的山、水、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及各自的特点。教学形式:小组合作。教学过程: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2课《索溪峪的“野”》。请同学们自由读课题(生读)。读完之后,想说点儿什么?生:我把“索溪峪”这个词重读,因为我想课文主要是讲索溪峪这个地方。生:我重读的是“野”这个字,因为我认为文章主要是讲索溪峪“野”这个特点的。师:真不错,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不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14.
张娟娥 《陕西教育》2010,(12):46-46
一、自编型作业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编拟出适合学生的作业.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作业设计中来。比如,我在教学《索溪峪的野》一文后,学生都为索溪峪美丽神奇的自然风光所折服。这时我说:“同学们,你们愿意为这篇优美的课文设计一项作业吗?”同学们听了.  相似文献   

15.
姜俐冰 《小学语文》2014,(7):104-108
【内容简介】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以感受大自然为专题,主要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两篇略读课文《山雨》和《索溪峪的“野”》。精读课文《山中访友》将山林中的景物想象成与“我”诉说心声的朋友;略读课文《山雨》以合理而新奇的联想把山中的雨景描绘成一场音乐会;《草虫的村落》以独特的描述、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生命、美丽与智慧;《索溪峪的“野”》则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索溪峪独特的美景。“口语交际和习作”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供选择:想象自己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说和写自己想象到的内容;听音响,说自己想到的和感受到的;交流暑假生活感受。“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交流对课文表达特点的感受;“日积月累”积累自然景物的诗句;“趣味语文”阅读与语文有关的故事等。  相似文献   

16.
教学《高粱情》这篇课文时 ,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前面学到的“怎样读懂一篇课文”及“从内容中体会思维”的阅读基本功 ,通过语言文字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进而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并在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过程中 ,渗透思想教育 ,学习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 ,体会作者对高粱的深厚感情。一、围绕“情”字 ,回归全文 ,铺设阶梯。1 课文的题目是《高粱情》 ,那这个“情”是什么意思?(深厚的感情)2 作者对高粱有什么样的感情?(喜爱、赞美、敬佩之情)3 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情?(根据板书、回归全文)4 这样一种感情对作者会有什…  相似文献   

17.
朱剑 《考试周刊》2015,(47):45-46
《荷花》这篇课文运用优美的文字向读者传达荷花的美及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习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同时欣赏荷花,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培养学生审美之情。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美、感受美、欣赏美,使他们获得丰富的美感。  相似文献   

18.
《林海》一课是老舍的一篇写景抒情的名篇,是小语第十册的一篇阅读课文,主要写作者亲临大兴安岭,领略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作者的感想,从而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指导阅读这篇课文,首先要理清文章的层次。而这篇课文是以“亲切舒服”为线索来安排文章结构的,教师要抓住这条线索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一、初读全文,理清层次教师首先让学生带着  相似文献   

19.
《童趣》一文,作者就两件小事展开联想和想象,获得了“物外之趣”。如何引导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物外之趣”,并把“物外之趣”的思想运用到阅读与创作中去,在这个课例中教师作了有益的尝试。[片断]师:作者通过两件小事来表现“物外之趣”,你认为什么是“物外之趣”呢?能联系课文说一说吗?生:所谓“物外之趣”,是指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比如,蚊子就是蚊子,作者把它想象成白鹤飞舞,这就是“物外之趣”。  相似文献   

20.
文本解读 风景秀丽的张家界有一个索溪峪,因溪水状如绳索而得名。《索溪峪的“野”》(人教版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处处洋溢着浓郁的诗情。这篇散文,通过作者活泼、灵动而又不失旷达的语言,为久居都市的人们打开了一扇“原始”的、另类的天窗,展示了索溪峪带来的神奇、迷人和惊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