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神宗朱翊钧从万历中期以后,不理朝政,不见大臣,住在深宫里,除了尽情地奢侈淫糜外,就是盘算着如何去搜括钱财。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他下令以宦官为矿监,在畿内开矿索财,继而推广到各地。后来,又以宦官为税监、盐监、珠监,或专领税务,或兼领开矿。于是,矿税两监散布全国,“开采遍名山,收税盈海内。”全国人民遭受了一场空前的浩劫。从此,矿税监掠夺了大量金银财宝,源源进献给明神宗。文秉《定陵注略》卷四《内库进奉》说:“自榷采兴而海内之财一入不出,积而雍之是源自上室也。”这正是统治阶级贪婪地聚(佥欠)财富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2.
明中叶后,商品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明政府除了加重对农民进行剥削外,还加紧对城市工商业者进行掠夺.明神宗在位期间,派出大批宦官充当矿监、税使,分赴各地搜刮,这些人到处胡作非为,激起了各地商民反抗矿监、税监的斗争.《明万历时期各地人民反抗矿税监斗争图》比较集中地标出1599年至1608年间各地人民十次反抗矿税  相似文献   

3.
明朝万历中矿税大兴,是导致明王朝衰亡的重大史事。对于明神宗派出的矿监税使,《明史·宦官二·陈增传》仅载王亮等17 人,漏载颇多,本文现予补正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明代万历年间由宦官出任矿监、税使的史实,及其对该时期工商业和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的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5.
一明神宗万历(1573—1619年)年间,全国范围内许多城市,掀起了反对矿监税监的群众性的“民变”。促成这些“民变”的导火线是矿税监对人民进行公开的掠夺。明代对矿产的开采和商税的征收并不始于万历年间,但正式派遣大批宦官作为矿税监则始于万历二十四年。自万历二十四年“遣中宫开矿于畿内”以后,“无地不开,中使四出”。税监也是万历二十四年开始派遣的。自“命中官榷税通州”后,“各省皆设税使”。为什么万历年间,会正式派遣大批的矿税监,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依次论述以下问题:洪武时期的宦官机构和宦官预政;洪武、宣德间司礼监职掌的演变;正统以后、司礼掌印与内阁首辅“对柄机要”;余论。一明代宦官机构,是在洪武时期创建完成的。从吴元年(洪武建元前一年)始置内使监起,到洪武三十年增设都知监和银作局止,前后历时三十一年,建成了一个包括十二监、二  相似文献   

7.
去年五月,我在学校做了一次历史课公开教学,以高中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三十章第二节作为讲授内容。课文共分三段,标题是“土地的高度集中”、“市民反矿监税监的斗争”、“东林党反宦官的斗争”。表面看来,好像是三个各自独立的内容,头绪较为复杂。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深入地钻研教材与体会教材,只有掌握这一节教材的基本线索,才能很好地处理这一节教材。这一节教材有它典型的代表性,它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从明代中期以后到清代鸦片战争前的一个历史时期的阶级斗争的面貌。它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矛盾的日益复杂与深刻化,也表现了光明势力的逐渐成长和腐朽的封建统治的日趋没落。通过这一课的教学,要使学生从具体史实中,理解到封建  相似文献   

8.
明代中后期,我国封建社会内部的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因素已经萌芽。为了适应经济关系的这种变化,封建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以求维护和巩固其统治。万历年间,明神宗朱翊钧派遣大批宦官充当矿税监,到全国各地罗掘金银财货,就是封建统治者采取的一项经济措施。明神宗对这班爪牙百般宠爱,赐给关防,允许专摺奏事,让他们任意鱼肉人民和地方官吏。矿税监以向皇帝进奉为借口,名为开矿收税,实际上是明火执扙的公开抢劫。当时,  相似文献   

9.
万历三十四年(1606)三月,云南“冤民万人”,在指挥贺世勋等带领下,包围了矿监兼税使的宦官杨荣的住宅,“焚荣第,杀之投火中,并杀其党二百余人”(《明史卷三百五·宦官传二》)。这是云南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反对前来“征商开矿”的宦官推行的暴政,在城市中进行的第一次颇具规模的抗暴斗争。  相似文献   

10.
明内府的内书堂,隶属于司礼监,是一所专门培养幼年内侍的学校。明洪武时,宦官机构就已扩充到十一个监。对内侍的任使范围日益广泛。明太祖用专职的中官担任御前裁决机务的纪录工作,并将“发放”情况向皇帝报告。①这项机要工作,不是“仅能识字,不知文义”②的一般内侍所能胜任的,可以看作以后司礼监职掌机要的萌芽。成祖建立内阁,让几个文臣入直,“商几务,承顾问”;与此同时,对内侍的任使,扩大到监军、巡视和主持东厂。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与选用了一批“通晓文义,善笔札”的内侍,在皇帝左右和东宫担  相似文献   

11.
明朝后期,万历帝朱翊钧派遣大批宦官到全国各地充当矿监税使,他们横征暴敛,穷极搜刮,严重阻碍了城市经济发展,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税珰高寀乱闽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事例。  相似文献   

12.
万历年间宫廷派出许多矿监,税使,勒征旷课,增加税收,苏州很多机户  相似文献   

13.
明朝内阁制度的建立,使相权融入皇权。阁臣参预机要,最初的形式是与皇帝"面议"朝政。阁臣"票拟",一般受制于"九卿之成案"和"司礼监粗写事目"的双重约束。而司礼监代行"批红"之责,对阁臣的票拟之权,更是一种严格的限制。明世宗压制宦官,造成内阁的权力扩张,突破了宦官尊于阁臣的体制,侵夺了九卿的权力,造成权力失衡,从而导致了内阁与皇帝以及整个官僚系统的长期冲突。  相似文献   

14.
“宦官”和“太监”,在一般人的印象里似乎是同一概念,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够确切的。稍加考证便知:第一,最初的宦官不都是“阉人”;第二,“宦官”和“太监”并非自有以来就是同一概念。“宦官”之称,古已有  相似文献   

15.
“捐监”是花钱向封建政府买“监生”学历;“捐官”,是用钱向封建政府买官职。“监生”只是“出身”而不是官职。明清时,称出任宫职以前的学历叫出身(如科班出身、捐班出身),如秀才、举人、进士,它同现在说的学历或学位相近。秀才、举人、进士这些学位,都需经过严格的考试,不是用钱买来的。“监生”也是封建时代的学历的一种。它是“国子监的学生”的简称。“国子监也叫“太学”“监生”也叫“太学生”。国子监的对象有两种:一是秀才经地方挑选推荐,当时  相似文献   

16.
唐代的御史台为中央监察机构,对百官都可监察。唐代的宦官乃是皇帝的亲信、奴仆。随着唐代宦官势力的发展和进入中枢机构,御史台和宦官产生了二定的联系,二者的势力互为消长。御史台与宦官的联系和制约,影响到唐代政局的变化,形成唐代政治的许多特色。御史台与宦官争夺监军权的斗争  相似文献   

17.
统编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第126页注释(8)"[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其中这里的"太监"一说似有不妥。据《汉语大词典》《辞海》,"太监"在唐代是官名。唐高宗时,曾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主官称大监。古常以"太"作"大"。胡三省注《资治通鉴》,认为"大监"即"太监"。辽代南面官太府、少府、秘书、将作、都水等监长官皆称太监。元代艺文、太府、秘书诸监亦以太监作为主官,这些官员都不是宦者。而从明代开始,才在宦官所领二十四衙门各专设掌印太监,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明中叶以后其权力扩大,拥有出使、监军、镇守、侦察官民等大权。清代相沿,太监成为宦官的专称,设总管太监等为首领,隶属内务府,权力削弱。  相似文献   

18.
汉字属象形文字,一个字往往可以拆成几个字,古人常用这种拆字法,来判断人事因果预言吉凶祸福。有以拆字为业的,称“测字先生”。其方法是先让被测字者随手写一字,测字者根据字组成或间架结构来发挥答疑。据说,明朝末年,国势危殆。崇祯皇帝寝食不安,便遣一宦官出宫打探民情。宦官来到一个测字摊前,先写个“友”字,  相似文献   

19.
炎武的《复庵记》有“旧中涓范君养民……”。所谓“中涓”,本注解:“中涓,太监,意思是宫中主持清洁的人。涓,洁。”太监,据史料证实,秦代已在宫使用,为数不多。汉代宫中太监日益增多,地位汉名份宫介它官、抢今井i砚人。这是佳、一几制度幻崎形物。由于宦官接近皇帝,一些善;河谈奉承的,常得皇帝的赏  相似文献   

20.
宦官,它作为我国封建专制时代的附属物而与其时代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又随着朝代的更替而呈现出各自的特点。那么,作为宦官势力极为活跃的唐代,二者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长久以来,在学术界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唐代宦官自活跃于政治舞台之后,就逐渐蜕变成为皇帝的对立面,其权力反在人主之上,皇帝则成了宦官手中随意摆弄的傀儡。事情果真如此吗? 考诸史实,答曰:“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