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行政化”涉及高校与政府组织的关系、高校内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角逐等内外两个层面.高校行政化的背景是高等教育系统被视为一个政治系统,高等教育机构作为官僚机构,内部组织层次科层化.高校“去行政化”不是简单地取消行政级别,而是要平衡高校内部的权力,各司其职,尽可能地引导高校从政府的下属组织解放出来,建立符合大学理念的高校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高校去行政化”命题之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行政化"是指高等学校与行政机关在体制构成和运作方面有着基本相同的属性,高校按照行政体制的结构和运作模式来建构和运行。当前,高校行政化具体表现为高校"等级设置的行政化"、"机构设置的行政化"、"管理和运行的行政化"等方面,由此引发高校办学、人才培养等一系列问题。破除高校行政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的必然选择,为此,应通过改进校长遴选方式、实行扁平化管理等多渠道改革,努力构建良好的大学学术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论高校的"行政化"和"去行政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校"行政化"是指高校作为学术性组织的特性被忽视.用行政的手段和思维管理高校.高校"行政化"可概括为外部"行政化"和内部"行政化"两个方面.高校"去行政化"的本质是按高等教育的规律办学.去行政化的具体途径包括转变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能和方式以理顺政府与高校的关系,高校要建立符合教育规律和学术规律的内部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4.
高校泛行政化管理趋向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是社会主流价值与社会发展战略的策源地、传播者,也是参与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构建和谐大学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对于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和直接作用.泛行政化管理模式是大学校园不和谐的根本,不利于和谐大学校园的建构,文章对高校泛行政化管理趋向以及其对和谐校园建设的影响作了探析,并对如何治理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5.
论高校的“行政化”与“去行政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青云 《天中学刊》2011,26(1):65-67
高校"去行政化"问题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且进一步升温。高校"行政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对学校管理的行政化倾向;二是学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倾向。高校"行政化"的产生既有大学内部的原因又有大学外部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的原因。高校"去行政化"需要处理好如下几方面的问题:抓住铲除"行政化"的牛鼻子;消除把取消行政化等于取消行政管理的误区;要渐进式推进,不能一轰而起。  相似文献   

6.
从不同视角看,我国高校行政化的成因是不同的。从中外高校比较的视角看,我国高校行政化的成因包括体制因素、现实因素、文化因素。在体制因素方面,主要表现为高校领导主要由政府任免、高校有行政级别之差异、政府部门对高校事务的直接干预;在现实因素方面,主要表现为市场经济的现状、学校自身发展的现实要求;在文化因素方面,主要表现为行政文化较浓厚、一定意义上官本位文化的"流行"。  相似文献   

7.
本文系统描述了当前高校管理模式和行政化管理的后果,分析了行政化的原因,讨论了目前去行政化的一些困惑,针对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去行政化建议,希望有助于大家正确理解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和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高校去行政化改革是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高校行政管理现状,对高校去行政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逐步探析高校去行政化后的管理模式,推进行政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术、服务于师生的全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学术体系内部行政化是尚未引起高校充分注意的行政化地带。学术体系内部行政化是学术体系内部存在的学术人员违背知识处理逻辑行事而产生的一种行政化行为。这种行政化分显性和隐性两种,高校对这种行政化的关注与处理不尽如人意。这种行政化主要是由过度强调学术自由、学术体制机制不畅、学术良知和道德下滑以及重形式轻实质的行政化处理办法引起的。克服这种行政化必须提升学术人员的学术道德,建立健全高校的学术规章制度、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和培育高校师生的学术民主和法治观念。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学转型与去行政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化是我国大学的痼疾,能否去行政化事关我国大学的未来。在我国,大学行政化的外在表现是行政级别化,但其根子却在于学术对于政治的依附以及行政对于学术的吸纳。我国大学行政化的本质是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对于学术权力的压制,官僚文化和行政文化对于学术文化的强制;在行政级别的外壳下,我国大学真正缺失的是大学自治的制度与学术自由的精神。我国大学的行政化绝非政策的失误,而是政府有意为之和学术场域自我异化的结果。在我国大学转型的过程中,去行政化首先要取消大学的行政级别,然后再通过制度设计将学术与政治、行政与学术进行合理区分与重构,以抑制大学里的官僚文化与行政文化,张扬学术权力,恢复大学尊严,最终让大学回归大学,学术回归学术。  相似文献   

11.
高校"行政化"倾向导致高校学术权力受到侵害,"去行政化"也成为各方的共识。高校的"去行政化"改革并非取消高校的行政机构,也不是简单取消校长的行政级别。高校"行政化"倾向主要由于高校的管理体制导致。高校在隶属关系、办学经费以及各类专项经费上对政府有严重依赖,导致高校不得不"行政化"以获取更多资源。而要改革高校目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倾向,必须由政府推动,改变政府对高校的管理模式,探索高校资源保障体系,逐步摆脱高校对政府的依赖,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去行政化"改革。  相似文献   

12.
"去行政化"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必须实现其在高校内部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的合理界定。通过规范行政权力,提升学术权力。本文从我国高校"行政化"和"去行政化"的内涵出发,指出我国高校行政化的弊端,分析了我国高校"去行政化"的本质,最后提出了我国高校"去行政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校行政化不是短时间突然出现的权力变异,而是我国大学长期存在的痼疾和沉疴。因此,有必要拉长我们看待问题的视线、拉宽我们看待问题的视角,把高校去行政化的路径放到法律、政治、管理、经济、文化等多学科背景下加以审视,才能更清晰地看清问题症结,探寻其消解之道。  相似文献   

14.
近来年高校的行政化现象日益蔓延,学术权和行政权的冲突愈演愈烈,高校的内部矛盾也日渐激化,行政化已经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重大障碍."去行政化"改革最积极的意义就在于通过机制和体制上的改变,让最本真的教育灵魂从附庸和被奴役的地位中解脱出来,回归到不卑不亢和独立自主中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的科学健康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精神的自由与解放.  相似文献   

15.
高校行政化是一个涉及多方利益的社会难题,现有文献未能解释该问题的社会本质。劳动关系系统理论从高校劳动关系的主体——政府、高校行政人员和学术人员的基本社会经济关系入手,为分析高校行政化的成因、本质和特征提供了新的视角。高校行政化的本质是政府主导下行政人员与学术人员之间劳动关系的失衡,是一种隐忍型劳动关系。高校去行政化就是要平衡政府、行政人员和学术人员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谐的高校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大学章程建设是高校实现"去行政化"的前提,高校"去行政化"是回归学术本真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结合"去行政化"与大学章程的内涵以及"行政化"弊端等问题,需要处理好政府和高校的关系,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倡导教授治学,回归学术本真;增强教代会、工会等民主机构话语权,实现民主管理;探索建立董事会制度,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等四种有效途径加强大学章程建设,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进而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加快高校"去行政化"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17.
目前,高校"去行政化"的问题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迄今为止,探索中国高等教育"去行政化"之路成了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我国高校"去行政化"的主要问题研究主要表现在"去"或是"留"这两个方面,然而,高校"去行政化"之路具其一定的阶段性,处理好阶段性的关系直接影响着"高校去行政化"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高校长期存在的行政化倾向,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文章对当前高校内部行政化的倾向进行了归纳总结,详细分析了行政化倾向对高校专业建设主要内容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设想。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校的行政化主要表现在政府管理高校的体制行政化、高校与政府的吏制统一化、高校领导班子的来源行政化、高校组织运行的模式行政化和高校文化生态的"官本位"化等五个方面。这种现象不仅有悖于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现代大学的核心理念,不利于促进高校的个性化发展,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的战略发展。这种行政化现象是由众多原因造成的,从社会文化方面来说,其根源在于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两大方面。高校"去行政化"要从政府层面、高校层面和制度层面入手,进一步减政放权,取消大学的行政级别,积极弘扬学术自由的理念。  相似文献   

20.
高等院校行政化现象普遍存在,其产生的原因有传统文化的影响、现实利益的驱动和学术权力的弱化,由此产生败坏高校的风气、扼杀教师的积极性、影响高校的培养质量、滋生腐败、学生世故化等一系列问题,高校行政化的弊端应该从落实和扩大学办学自主权等多方位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