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一位科普作家说过:“没有枯燥的科学,只有枯燥的叙述”。那么,如何让医学科技新闻更“好看”一点呢? 一、学做“全科医生”,重视写作技巧 平时多积累、采访多挖掘是写好科技新闻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一名科技新闻记者,平时要注重科技知识的积累。从事医学科技报道的记者要像“全科医生”那样学习各学科医学知识,不断积累,在采访时能与专家“对话”,从而发现和获得大量的、有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金字节奖”获奖作品来源媒体、获奖作品报道内容与获奖作品颁奖词的分析,讨论评奖过程的新型媒体偏向与科技报道的行业标准。研究发现,“金字节奖”对新媒体平台中的科技报道、企业报道与行业报道关注更多;而采访力度、信息价值、传播范围、思想深度与社会价值成为评判科技报道质量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长江日报》人物版是该报今年扩版时增加的一个新版头。作为市委机关报周末版的一个专版,如何做到既有高品位,又有可读性;既服务中心,又生动活泼,一直是编辑同仁探寻的问题。 宣传科技为第一生产力是党报的一项重要内容,周末版也不例外。本报人物版创刊之前,许多外报及本报在新闻版也曾辟有一些介绍科学家的专栏,如《科海撷英》、《科技英才》等,但作为周末版的一个人物专版,应该怎样体现出自己的稿件“有滋有味”的特点,既要润物,又得细无声?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编辑部决定邀约一批作家来写科学家,通过对口采访,让作家们用另一种眼光去打量科学家,去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去挖掘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性格基础,去发现关于他们的有趣细节。正是由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碰撞,便有了《作家眼中的科学家》这一引人关注的专栏。 为了经营好这个专栏,有关编辑进行了精心的策划,从拟介绍对象的科学成就、学术地位、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到每篇内容、叙述角度、篇幅大小、版面安排都反复议及。在见报形式上,也颇动了一番脑筋:科学家是人物,作家也是人物,如何让这二者恰当地融为一体,让读者通过一篇文章去了解两个人  相似文献   

4.
“胆识”一词 ,《现代汉语词典》释为“胆量和见识” ;同它相近的一个词“胆略”则释为“勇气和谋略”。本文所谓胆识 ,兼容了胆略的释义 ,是有胆有识有谋的合体。作为科技编辑 ,要想组到好稿、多出好书 ,也必须充分发挥胆识的威力。科技编辑需要与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交往 ,了解他们的建树 ,发现他们的创造 ;需要审读数量繁多并充盈着日新月异的思想光华的稿件 ,从中找出闪光的珍珠或是犀利的宝剑。科技编辑要做到这些并做得出色 ,除了要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忠诚的事业心这些基本要素之外 ,胆识高低产生的影响甚为巨大。尤其在社会转…  相似文献   

5.
合理地选拔和使用人才,是每个组织领导者的一项基本职责,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目前,社会上广泛存在着“人才错位”现象,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大材小用,小材大用,以及把一些很有造诣的科学家、工程师等行业专家推上他们并不胜任的领导岗位,把“硬科学软化”,就  相似文献   

6.
追书     
上篇 凡事可遇不可求。遇则遇,求何其难。做出版的,有遇好稿而无慧眼者,多少传世佳作、畅销大构,数历退稿方得以面世,而更多的流传则是求稿不得的故事。所谓好稿,在于稿件质量精良。求优稿,最易想到专家名家的作品,当然不是他们所有的稿件悉数精良。李白杜甫诗篇成册,常传者可数;“唐宋八大家”文章累积,诵读者晨星。何所求,求的是专家名家的心血之作、思潮之作。  相似文献   

7.
圈外的建树 1994年4月17日,新华社做为通稿播发我采写的“我国科学家首次确认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消息,由于它具有极其重大的新闻价值,此稿被评为1994年新华社好稿和中国科学院“科星”奖一等奖,但这仅仅是一位记者所得到的荣誉,与这一重大发现本身的褒奖无涉。因为“重大地理发现”与“重大地理发现报道”毕竟是两码事。但我要说的是,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发现上,我既是重要的发现者之一,又是这一重大独家新闻的报道者。当然,我的最初发现是在科学家深入考察的论文中,后又经过科学家  相似文献   

8.
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甘冒风险,奔走在新闻的最前沿,用客观报道揭露事实的真相;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深入生活的最底层,将目光投向小人物和小事件,展示百姓的苦乐悲欢;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将自己无私地奉献给新闻事业,用手中的笔捍卫着道义和责任,他们就是“记者”。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记者,多年来在采访我国老一辈科学家的经历中,我受到的教诲是难忘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对祖国、对事业的热忱,不仅对我的人生观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净化了我的灵魂。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有句名言:“仪器、设备都是人造的,只要有了人,就可以创造一切。”在改革开放、举国立志搞四个现代化的今天,科技专家们的作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摆在我们宣传工作者面前一个重大的任务,就是要深入地了解和研究科技专家,把他们之中先进人物的高尚情操和献身精神,真实生动地告诉读者,让广大群众了解他们,尊  相似文献   

10.
“党报的自身优势不在软而在硬,不在轻而在重。”现在,不少党的机关报正加紧探索,如何在“重”中体现特色,在“重”中实现价值,在“重”中找到出路。 何为硬?何为重?如果说时政要闻、大事报道为重,社会热点、舆论监督为硬,那么热点、难点、焦点报道既是硬,又是重。 坚持“三贴近”必然有热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要深入,新闻报道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那么,一个要深入,一个要贴近,都势  相似文献   

11.
优秀共产党员、女工程师华怡的先进事迹在报上报道后,《上海科技报》曾收到很多读者来信。信中向编辑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从罗健夫、蒋筑英到栾茀、华怡,为什么总是在这些先进人物去世之后,报纸才报道他们的事迹?他们的高尚品德和先进思想,为什么生前没能得到肯定和赞扬?”笔者在采访  相似文献   

12.
从事新闻工作十余年来,采写了数十位科技工作者,其中在省内或国内很有名望的有十几位。这十余位科学家中有功勋卓著的院土;有在某一领域中为国家填补空白的年轻的博士;有解放初期回国,如今已卧病在床的理论物理学家;也有我来访后不久就在工作中溘然去世的国际上知名的学者。 采访前,他们每个人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有的仅在报纸或材料上见过名字或事迹)。他们研究的学科或领域,对我更是高深莫测。因此,报道他们,在开始时往往是一愁莫展,尽管我不断地回忆自己以前采访过的其他战线上的先进人物,希望能找到一些共同点,但得到的结果依然是希望渺茫。这时我才深切地体会到辛弃疾刻画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之前,“众里寻他千百度”是一种怎样焦急、愁苦的心情。  相似文献   

13.
一篇学术论文引发的故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年,在瑞士IBM公司从事研究工作的瑞士籍科学家J.G.Bednorz博士和德国籍科学家K.A.Müller教授在实验室里发现了一种氧化物陶瓷材料在低温时电阻变成零的奇异现象。两位科学家预感到,这可能是一种全新的高温超导材料。于是他们很快把实验结果总结成一篇短文,投寄到美国著名的《物理评论快报》(Physics Review Letters)去,不幸遭到拒绝。当时,科学家均把寻找新型高温超导材料的注意力放在金属和合金材料上。陶瓷材料能导电,特别是有超导现象,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荒唐”的。两位科学家坚信自己的发现是有创造价值的,于是改投  相似文献   

14.
《天津档案》2006,(8):56-56
如果说喝茶有助于抵御病毒此前还只是一种定性推断。那么,美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美国科学院学报》上报道了定量发现:茶叶中名为“茶氨酸”的化学物质可以使人体抵御感染的能力增强5倍。  相似文献   

15.
看过电视系列片《追求》之后,那几十位植根于齐鲁大地的科学家的形象和情操,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之中。他们历尽艰辛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又一次雄辩地证明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伟大的真理。《追求》摄制组先后采访了被山东省政府命名的“科技拔尖人才”72位(含56个专业),其中不少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  相似文献   

16.
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甘冒风险,奔走在新闻的最前沿,用客观报道揭露事实的真相;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深入生活的最底层,将目光投向小人物和小事件,展示百姓的苦乐悲欢;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将自己无私地奉献给新闻事业,用手中的笔捍卫着道义和责任,他们就是"记者"。  相似文献   

17.
科学家是发明创造的栋梁,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导师.他们是民族的精华,人类的精华.他们以献身勇气探索未知世界,以聪明才智为人类创造巨大的财富.他们的默默奉献精神需要社会理解,他们的可歌可泣事迹值得大力报道.采访科学家、宣传科学家是科技新闻和科普创作的战略任务.我作为一名记者,从事科技新闻、科普宣传20多年,采访过省内外、国内外不少科学家.怎样采访科学家,有一些感受.一、先读科学家的书科技新闻、科普创作的采访与其它的采访一样,除了临时的紧急采访任务外,一般都要做一些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我采访科学家的准备…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 9月28日,为期三天的第三届中国科学家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中国科学家论坛是由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科技日报社主办、发现杂志社承办的。论坛的主题是“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主要内容是邀请“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19个专题组的组长、专家及相关领导,向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教育、经济、企业界的人士,重点介绍规划的战略  相似文献   

19.
刘卫红 《大观周刊》2012,(49):211-211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那么.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呢?尤其针对农村的教学有何途径?  相似文献   

20.
1973年,美国著名科学家、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默顿用这句话概括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默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MatthewEffect),用以论述科学社会中的评价与奖励机制。后来人们发现,“马太效应”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因而被广泛地引申和应用。“马太效应”真实地概括了优势和劣势的积累过程:一经存在有优势,这种优势局面就会不断加强;反之若处于劣势,则这种不利情形也会继续加剧。这就是“马太效应”,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