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生态博物馆生存与发展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约一个世纪前 ,西方文明产物———博物馆被带进了中国 ,四十多年前我们又将苏联模式学了过来 ,可以说中国博物馆在百年风雨中一直磨合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留下了许多值得我们认真检讨和反思的问题。 10 0多年后中国博物馆学会与贵州省文化厅合作 ,又将七十年代初诞生于法国、前卫的生态博物馆引进了贵州这片充满民族风情的土地。毫无疑问 ,这是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幸事。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生态博物馆从她诞生之日起就饱受争议 ,其内涵与外延在不断变化。欢迎与接受是必需的 ,而理性的思考、深入地研究 ,提出我们自己的生态博物馆观…  相似文献   

2.
印度生态博物馆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有丰富的人类化多样性和自然多样性遗产,为了确保可持续性和发展,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印度开始了生态博物馆理论研究。其核心内容是关于化和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问题,探讨社区、遗产和发展的关系。一些博物馆学家选择了一些适宜建立生态博物馆的社区进行了研究。1999年1月,在毕德卡(Bedekar)教授的领导下,在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建成了考莱社区博物馆(Korlai Community Museum)。此生态博物馆得到国内外公认,也是至今印度仅有的一个生态博物馆。今天,有一些生态博物馆项目正在策划和创建之中,特别是在印度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3.
作为西学东渐产物的博物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引进中国。先进的国人在思考博物馆本原问题的同时,展开了对博物馆藏品与陈列问题的探讨,提出博物馆藏品研究及陈列乃是博物馆必须重视的要务之一。  相似文献   

4.
生态博物馆理论在贵州的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博物馆对于我们来说是一张白纸,只是到了1995年初经中国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苏东海先生的引见,才使得国际著名的生态博物馆学家约翰·杰斯特龙先生不远万里来到贵州。在以苏东海先生和杰斯特龙先生为首的中挪博物馆学家组成的课题组,经过实地的考察,制定了在中国贵州建立生态博物馆的可行性报告,国家文物局和贵州省政府决定,在贵州六枝梭戛苗族社区建立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在筹划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的第一阶段中,对在苗族地区建生态博物馆的问题在贵州也有争论,甚至有持否定意见者,对于一种新的理论和概念的引进,有争论、有否定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社区博物馆和后现代主义都产生或发展于反传统、反现代文明的20世纪6、70年代,社区博物馆的不少特征或多或少地带有后现代主义的色彩。社区博物馆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生态博物馆、整体博物馆、部落博物馆等在不同的语境下也被视为社区博物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社区博物馆,西方的社区博物馆将视野投向了历史文化与空间合二为一的社会体文化和亚文化。中国具有发展社区博物馆的文化土壤,整合古代会馆和宗族祠堂文化,以全新的社区博物馆理念,在具有较高文化自觉度、文化较为丰厚、文化空间纵深足以支持其化解各种外来影响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村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区博物馆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6.
实现双重责任的途径—浅析生态博物馆与发展旅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7年 10月 2 3日 ,中国和挪威签署了合作建立生态博物馆的协议 ① 。 1998年 10月 31日 ,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贵州六枝梭嘎生态博物馆正式成立。此外 ,贵阳、花溪镇山、黔东南州黎平堂安、锦屏隆里的生态博物馆也在积极建设之中。这些生态博物馆都建于民族地区 ,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是一对矛盾。生态博物馆开展旅游业就体现了这一对矛盾 ,而且必须在开发和保护的平衡中发展。本文试就生态博物馆开展旅游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希望对生态博物馆的实践工作有所帮助。  一、生态博物馆的启示  生态博物馆的概念最早产生于 2 0世纪70…  相似文献   

7.
梭戛生态博物馆肩负保护与发展双重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70年代,当生态学理论引入博物馆学研究领域时,触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博物馆革命。博物馆开始步出“神圣殿堂”的域限,走向文化的原生地,从而使文化和它所处的环境形成统一的整体。生态博物馆大大拓展了传统博物馆藏品、建筑、科研、教育、观众等概念,一个崭新的具有广泛社会联系和社会行动的博物馆时代到来了。二十年后的1995年春,挪威生态博物馆学专家受贵州省的邀请,与中国博物馆学家组成课题组,考察我省十余个村寨,有目的地寻找适合生态博物馆生长的土壤。此后的三年多时间里,经各有关部门不懈努力,中挪合作的文化项目,中国第一座…  相似文献   

8.
广西生态博物馆建设探索与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一开始就具有很强的“中国化”色彩,这是由中国的国情、中国民族化、尤其是少数民族化广泛根植在欠发展的广阔农村的实际所决定的。贵州生态博物馆群建设的实践既尊重了中国曾经历漫长农业社会的事实,又正视了中国任何一个地方谁都无法阻止被多种经济活动影响的趋势,也正是这样的客观态度使贵州的生态博物馆建设一直以理性坚持长达八年的探索,在一个个困难与社会矛盾中不懈努力,寻求应对。贵州的经验是我们要学习的。  相似文献   

9.
21世纪博物馆的新趋势是变为参与性和工作活动型博物馆。现在韩国很多博物馆都在向观光参与和工作活动的方向发展。 清州城内的很多博物馆都建立于属于清州居民的遗产和物。清州城的长远目标是将整个城区变为生态博物馆,以延续和保持清州化。同时,使清帅变为旅游愿意再次光顾的公共博物馆和公共设施。清州将尽力和现代博物馆趋势同步,为参观游览创造参与和工作活动的博物馆项目。在一个区域内,有各种与人类和环境有关的化、历史,自然和工业的遗产。为了使之能够传播化方面的相互理解、研究、挖掘这些地区的遗产和推动相关活动,在生态博物馆中,周边区域不仅仅是遗产保护区域,也是这一主题博物馆的相互协作的功能区域。  相似文献   

10.
贵州生态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朝相 《中国博物馆》2002,(4):62-63,79
贵州生态博物馆群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情况。自1998年10月31日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贵州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建馆以来,十分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遗产抢救采取了文物行政、文博专家和生态博物馆社区村民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文物行政的任务是组织和制定遗产保护的工作计划以及相关的后勤服务。  相似文献   

11.
贵州生态博物馆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贵州生态博物馆的诞生如果从1995年中挪博专家到贵州考察算起的话,那么,到了2005年已经整整十年了。回顾十年来走过的历程,对于总结过去,开拓未来,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2.
生态博物馆(ecomuseum)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一种博物馆新形态,起源于法国,被称作是"后工业社会的文化产业"。在中国,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有十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博物馆协会推动与指导下的一种博物馆建设新实践,主要建设在少数民族地区,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以及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进入21世纪,这个新型的博物馆在东部地区得到进一步的"扩展",浙江安吉县、安徽西递宏村、福建福州三坊七巷等相继建成一批新的生态博物馆。笔者在系统梳理生态博物馆基本概念、理念的基础上,从一个新角度即"博物馆作为一面镜子"的分析视角,对生态博物馆十年来的发展状况进行观察和分析,提出三点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13.
引言 首先让我感谢“2005年中国生态博物馆国际论坛”的组织,能够使我们有机会了解所感兴趣的中国化和环境。中国有13亿人口,正在变为世界的地理政治中心。中国为西方世界提供了机会和挑战。我相信这对于我们国家很重要,对于共同感兴趣的事情,通过公共机构和其他积极部门的共同参与,建立相互理解和合作。  相似文献   

14.
在二十世纪初期,由于特殊的时代与文化背景,1901年(光绪27年)云南诞生了中国第一座博物馆,而且是官办公立博物馆。由于云南地处边疆,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并没有得到中国的博物学家或者历史学家的重视和记载,反而被当时在昆明担任"云南府中法学校"(l'Ecole franco-chinoise de Yun-nan fou)校长的乔治·高德耶(Georges CORDIER)详细地记录下来了,在他于1915年发表的"云南府博物馆"(Le Musée de Yunnan-fou)和1922年发表的"增补云南府博物馆"(Note additionnelle sur Le Musée de Yunnan-fou)两篇文章中,对这一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博物馆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今天,开展云南府博物馆的研究,可以加强对中国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文博事业的重视,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中国博物馆学的研究思路和内容;同时,继承和发扬云南府博物馆敢为天下先的建馆精神,积极开展"一带一路"战略国家间的文博事业交流与合作,率先与法国等沿线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为民心相通奠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5.
建立与巩固:中国生态博物馆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请允许我讲几句感谢的话: 我们要感谢挪威政府对中国建设生态博物馆长达8年的无私援助,在理论上、技术上和财政上全面地帮助我们。我们要特别提到我们这个项目的两位科学顾问,杰斯特龙和达格。中国本来没有生态博物馆,是杰斯特龙帮助我们开辟了道路。继杰斯特龙之后,达格又从理论上帮助我们巩固这条道路,他们是中国生态博物馆历史上不会忘记的人。  相似文献   

16.
生态博物馆的拓展或另类: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崭新模式的生态博物馆及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自诞生之日起即受到业内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那么,生态博物馆与文化生态保护区两者之间有何共性和差异呢?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否就是生态博物馆的拓展抑或是另类呢?对两者的辩析和考察,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其本质和内涵,这对中国生态博物馆或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7.
本回顾了20世纪60-70年代新博物馆运动思想和“生态博物馆”概念的源起,对于我们从国际大背景下深入理解生态博物馆这一新兴博物馆形态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四十年前的1971年,"生态博物馆"(Ecomuseum)一词诞生于法国,数年后法国人开始了生态博物馆实践。四十年来,生态博物馆这种特殊类型的博物馆遍布五大洲多个国家并在上世纪90年代间被引进到中国。国际"生态博物馆现象"(或"生态博物馆运动")肇始于欧洲,离不开其特定的社会土壤和业界环境,可以说是欧洲传统博物馆反思其社会职能的产物和推动传统博物馆变革的一种创新性努力。它的核心理念为不少人接受缘于其"以社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对整体遗产概念的意识和认知、对社区公共记忆的动态维护、对原地原貌文化的信息链接以及世俗化方法论下的民主参与机制等非传统博物馆要素的引入。需要强调的是,哪怕所遵循的基本理念乃至方法具有共性,不同国家、不同条件下的生态博物馆实践也存在着巨大差异性和复杂性。生态博物馆力图在博物馆哲学和方法论上为传统博物馆带来改变,的确对博物馆专业领域具有挑战性。诸如,乔治·亨利·里维埃(Georges Henri Riviere)式生态博物馆的现实挑战、生态博物馆名称运用中的国际差异性、运行中的专业性与平民性的关系、社区角色的理想性和有限性等等,都是学术界热议的话题。然而,如果人们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和认识国际生态博物馆,更多聚焦于它的基本理念而非时髦的头衔、其实践的过程而非构想的结果的话,就会对国际生态博物馆现象持以更加包容而又理性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为数众多的美术博物馆是世界博物馆大家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员。它是以造型艺术为对象的艺术博物馆,具有自身独特的化特征和功能,在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其他博物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充分认识美术博物馆的化特征,正确把握美术博物馆功能定位,是加强美术博物馆的运行管理,发挥美术博物馆社会功效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20.
理想与现实生态博物馆必须的对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博物馆自20世纪70年代发源于法国,至今已历经30来年,并在不少国家都可发现它的顽强实践。但不可否认的是生态博物馆的发展并不是如创建和支持们期待的那样,拥有一个令人振奋的局面的出现,反而是在争议和艰难的实践中起伏。生态博物馆引发出的争论和它在实践当中遭遇到的种种问题,确实有必要通过多种形式予以研讨,基本态度也应该从建设性的评论为出发点,即任何为否定而否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