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仁爱”是儒家伦理规范之灵魂,我们须剔除糟粕弘扬其精华,加强师德建设。儒家“仁爱”思想蕴含很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精华。“仁者爱人”,就整体而言,即要爱国爱民。就具体而言,人民教师首先要热爱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要弘扬儒家“有教无类”及以严求爱、诲人不倦的敬业爱生精神。其次要弘扬体现儒家“仁爱”的“忠恕”之道的精华,热爱同志,以求同志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再次,弘扬儒家仁爱精神要自尊自爱,为人师表,从内在精神到外在举止,全面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2.
儒家化对培养现代爱国主义情感有六方面的积极作用:儒家“仁爱”思想和群体意识利于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培养;儒家“孝悌”观念和以“和为贵”思想,利于安定团结局面的形成;儒家“自强”意识和求实主张,利于民族精神的养成;儒家重道德思想,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明的建设;儒家“革新”观念,利于改革开放的扩大;儒家“大一统”主张,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相似文献   

3.
儒家文化对培养现代爱国主义情感有六方面的积极作用:儒家“仁爱”思想和群体意识利于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培养;儒家“孝悌”观念和以“和为贵”思想,利于安定团结局面的形成;儒家“自强”意识和求实主张,利于民族精神的养成;儒家重道德思想,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儒家“革新”观念,利于改革开放的扩大;儒家“大一统”主张,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相似文献   

4.
儒家文化对培养现代爱国主义情感有六个方面的积极作用:儒家“仁家”思想和群体意识利于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培养;儒家“孝悌”观念和“以和为贵”思想,利于安定团结局面的形成;儒家“自强”意识和求实主张,利于民族精神的养成;儒家重道德思想,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儒家“革新”观念,利于改革开放的扩大;儒家“大一统”主张,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相似文献   

5.
黄炎培对我国传统文化有很深厚而扎实的修养。传统文化精华促进了他的人生观的形成,特别是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对他有终生的影响。传统文化精华也激励黄炎培积极从事爱国主义的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6.
儒家义利思想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发展有着自身的内在理路。“爱人”、“重义”、“丑私”、“术慎”是先秦儒家伦理的义利思想的特点,其对当今中国社会仍具有深远而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谢洁 《教育探索》2024,(3):61-66
中国传统“家国同构”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思想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源泉。“家国同构”观是在古代中国农耕经济背景和血缘政治伦理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家国共生、共兴、共存的社会价值共识,其中囊括的“忠孝一体”的伦理实质、“仁者爱人”的道德准则、“修齐治平”的理想目标等思想内容积淀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在情感、价值、实践等维度与当代爱国主义情怀契合相通。新时代挖掘“家国同构”观中丰富的爱国主义内容,能够为厚植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固牢其爱国意志提供精神养料,为中华优秀传统家国文化的创新转化创造时代条件。  相似文献   

8.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时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培养新时代青年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鲜活教材。深入分析“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内涵,挖掘其丰富的育人价值,对培育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将曾国藩定位为“中国近代新儒家的创始人”,首先必须充分分析中国儒学的发展阶段,本文建议分为“四阶段”。“近代新儒家”属于儒学发展的第四阶段,借鉴中外新儒家的研究成果,我们有必要对新儒家重新定义,并确定曾国藩是新儒家真正意义上的创始人。曾国藩的新儒家并非从天上掉下来的,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所以必须分析曾国藩新儒家思想产生的前期背景。曾国藩的新儒家以回归原始儒学为核心体系,将原始儒学“学以致用”的思想发扬广大。因此他的新儒家思想体系包括了十大内容。提出儒学四科,把“经济之学”从“义理之学”中独立出来;重新解释“理”,以“礼”实践“仁”,以“法”惩罚犯罪;提倡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实践儒家的爱民主张;打破官方儒学的专制思想,坚持民主管理任人唯贤;倡导原始儒学的科学精神,发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忠诚为天下倡,以爱国主义精神贯穿“经世致用”的始终;以“诚”治军,用曾氏“经济学”取代旧理学成为湘军的思想体系;继承儒家“修身为本”的理论,培养一二君子改变社会风气;借鉴道家清静无为的精神,倡导君子仁人韬光养晦;借鉴佛家因果报应的思想,引导世人弃恶从善。  相似文献   

10.
图书馆的社会包容理念要求避免身份排斥、人格排斥、设施排斥和制度排斥。中国儒家学说中的“仁”、礼”、“德”、“爱人”等伦理规范与图书馆社会包容理念之间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其具体表现有:儒家的“仁政”思想中蕴涵有避免身份排斥的意义,“礼”思想中蕴涵有避免人格排斥的意义,“爱人”思想中蕴涵有避免设施排斥的意义,“德政”思想中蕴涵有避免制度排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载是宋明儒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在继承儒家自强不息精神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民胞物予情怀和天人合一精神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不仅体现了张载传承儒学道统的决心和信心,而且包含了士大夫深沉的忧患意识,以及由此引发的对道德理想和政治理想的不断追求和实践,并且这种追求和实践融入了中国士大夫无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于今天仍然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仁"是儒家的核心观念,其根本含义就是爱人。儒家的"仁爱"在践行上可以分成五个次第:具备仁爱之心→自爱→爱亲人,即血缘亲情之爱→"泛爱众",即爱一切人→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儒家仁爱思想以自我为起点扩展到宇宙万物的践行次第蕴涵着儒家的基本价值和道德取向,在历史上对保护生态环境,维持自然生态平衡起了重要作用,今天在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杜甫诗歌中“尔汝群物”的现象,体现了诗圣“民胞物与”的仁者胸怀。宋明理学家长于体认诗圣人格,在他们看来诗圣的“尔汝群物”情怀正是宋明理学尤其是心性中和哲学“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命题的生动注脚。同时,“尔汝群物”的宇宙情怀与现代生态伦理中的“我一你”关系也是相通的,面对今日严重的生态危机,儒家人文主义的这一思想尤其值得珍视。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公民道德滑坡现象,故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弘扬我国传统儒家“仁”的思想精华,对提高公民个体道德修养、培养家庭成员间的亲善感情、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当政者“仁德”的从政素养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切要为人民打算”是王若飞为人民利益而献身的伟大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用“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的“若飞精神”塑造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热爱祖国,回报祖国,回报社会,回报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6.
"礼"作为儒家的思想核心之一,儒家对其的解释,依据社会架构的转变,也经历了一个由孔、孟的"仁礼"向荀子的"礼法"转变的过程。荀子对礼的创造性诠释,将儒家的政治理想主义推向了政治实用主义,将儒家的"仁"道落到实处,提出了具体的制度、政策,推进了儒学的外王进程。  相似文献   

17.
就人生美学意义看,“仁”生命域的达成是“人”内在心灵的升华、净化与超越,也是儒家美学所推崇的最高审美域的实现,是人生境域的审美提升,是需要“人”自身本心本性的去蔽与敞亮方能达到自由之境域,个体的人经过长期修养把握了“仁”,把“仁”变为自身自然而然的行为——克服和控制情欲,处理好自身与自然、社会、及人之间的复杂关系,感受、体验生命存在之美的意义,即是豁然开朗,也就获得了自由。“仁”是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同时也是儒家美学的出发点与精义所在,在“仁”的伦理价值中包含着审美价值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至今,屈原的故事仍然在广为流传,屈原仍受到百姓的敬佩爱戴,百姓爱的是他身处逆境仍心系百姓。他的《离骚》世代传唱,不仅是因为《离骚》中的深刻内涵,更因为通过离骚,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屈原的人格魅力,感受到了他那种宁死不屈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官箴"中的慈善思想是古代慈善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儒家"仁爱"、"仁政"、"爱民"、"亲民"思想,是"官箴"慈善思想的思想渊源。从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与救助、防灾赈灾,是"官箴"慈善思想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20.
儒家的"仁爱"思想中蕴涵了极为丰富的情感因素,随着"仁爱"思想的发展,诸多儒家代表人物提出了大量极具情感色彩的经典命题。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到孟子的"仁民爱物",再到张载的"民胞物与"和二程的"万物一体",儒家仁爱思想的情感视域也得到了不断的拓展。仁爱的施予从人走向物,仁爱的性质从伦理走向生态,这便构成了这种情感逻辑的基本线条。但是,这种"仁爱"思想的情感在施与的过程中却产生了问题。尤其是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我们会遭遇到一个仿佛不可克服的悖论。对于这个悖论的两极,我们只能通过实践来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