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片段一 (出示)1880年,海伦·凯勒出生在美国。不幸的小海伦,在生了一场重病之后,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天哪,谁能想到,当时她才是一个一岁半的娃娃呀!  相似文献   

2.
“同学们,是谁牵着你们的手迈入知识的殿堂?是老师。是老师带着你们,踏上aoe的台阶,叩响哆来咪的门铃,思索123的玄机……老师和你们共同谱写着成长的乐典,共同耕耘着智慧的园地。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海伦·凯勒的童年,了解一位伟大的老师。是她,带着海伦走出不幸,感受生活的美好,领悟爱的真谛。”这是我在教七年级的孩子读海伦的《我的老师》时的导语。我从教快20年了,在学生时代就深深地爱上了这篇诠释爱的文章。  相似文献   

3.
片段一 (出示) 1880年,海伦·凯勒出生在美国.不幸的小海伦雇生了一场重病之后,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天哪,谁能想到,当时她才是一个一岁半的娃娃呀!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段话,说说你心中的感受. 生:我觉得海伦太可怜了,当时她才是个一岁多的娃娃呀! 师:你能通过朗读读出心中的感受吗? (生读,声情并茂) 生:我觉得上苍太不公平了,小海伦那么小就双目失明,双耳失聪. 师:一岁半的小海伦,看不见也听不到.这种状态下她会怎样面对生活呢?请同学们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纸上继续写下去,从此海伦将会怎样呢?  相似文献   

4.
<正>《海伦·凯勒》是笔者本学期所上的一堂教研课、公开课。在研究教材的时候,笔者发现全文是按照海伦·凯勒的成长顺序来展开描写的。课文写了海伦·凯勒遭受不幸、学习拼写、学习说话、无私奉献四件事情,塑造了海伦·凯勒身残志坚、自强不息这样一个形象,赞美了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本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老师既要抽丝剥茧,引导学生用心体会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故事,这是学习课文的内容,所谓"言";学完内容又要跳出文本,引导学生去感悟,课文是如何选  相似文献   

5.
在现实与非现实的世界里,有这样两个人:一个叫海伦·凯勒,日后成了著名的盲人女作家;一个叫阿维·阿斯平纳尔,在苦难生活的重压下,十几岁就夭折了。他们都对未来有着无限的希望,并为之不懈地奋斗,而他们的结果竟是那样的天差地别,实在令人感叹。出生才19个月就不幸双目失明,不久又丧失听力,继而无法说话,如果说这段悲惨的经历对于海伦而言是最大的不幸的话,那么,她能遇到那  相似文献   

6.
一位青年教师上《海伦·凯勒》一课,教学重点抓得准,首先引导学生体会海伦遇到的不幸,然后从学盲文、学说话两个事例来感受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每个环节的教学方法如下:一是读课文,让学生体会课文内容,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这些词语要用上文中的中心词;二是找到中心词后,继续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中,  相似文献   

7.
钱敏  郭琪 《神州学人》2007,(8):26-27
盲,隔绝了人与物;聋,隔绝了人与人。——海伦·凯勒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不仅是个盲人,而且是个聋哑人。在她出生后的第19个月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高烧使海伦双目失明、两耳失聪。对于盲和聋,海伦在她的处女作《我的生活》里表达了她的切身感受:"盲,隔绝了人与物;聋,隔绝了人与人。"  相似文献   

8.
假如,有谁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预示着一辈子看不见彩虹的靓 影;假如,有谁哭闹时,却听不见妈妈嘴里的话语。那么她面临的将是一个 死寂的世界。我不敢想,谁会这么不幸。可世间偏偏有这样不幸的人—— 海伦·凯勒,一个可爱的盲姑娘。  相似文献   

9.
认识海伦·凯勒是在两年前。当我从新华书店买回《海伦·凯勒自传》这本书,并一口气读完它时,我被海伦·凯勒的故事深深地震撼了。不幸的海伦刚生下来不久就得了一场大病,虽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可是那个早晨,她  相似文献   

10.
环节一 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单元回顾,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本单元我们认识了不屈不挠的海伦.她凭借着顽强的毅力.从不幸中站起来.又把自己的爱倾注到其他残疾人身上;我们还认识了对音乐矢志不渝.敢于与命运挑战的阿炳.他凭借着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创作了《二泉映月》本节课让我们再认识一位明朝航海家郑和。  相似文献   

11.
曾钰龙  邢颖 《中文自修》2005,(10):13-13
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一串冰糖葫芦,触目伤怀:生活的严酷,从小失去母爱,以及母亲离家,这一切在孩子心中是怎样的一种隐痛——“妈妈这个字离我太遥远了……我已有12年不曾说过这两个字了”——但生活每日在前行,习作者的选择无疑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每一刺丛上都带着一朵玫瑰,成了他生命的信念。  相似文献   

12.
海伦·凯勒     
1880年,海伦·凯勒出生在美国。不幸的小海伦,在生了一场重病之后,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天哪,谁能想到,当时她才是一个一岁半的娃娃呀!从此,小海伦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她面对着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她不能喊一声"妈妈",也不能倾诉心中的希望和要求。她变得暴躁起来,脾气越来越坏。就在这时,家庭教师安妮·沙  相似文献   

13.
感恩生命     
记得海伦·凯勒在自传中这样写道:“我感谢大自然给予我温暖的阳光,我感谢父母给予我敏感的触觉,我感谢我的老师给予我美妙的知识……”海伦身有盲、聋、哑多重残疾,但她怀着感恩之心面对不公,她甚至还感谢上天给予她的不幸,她认为正是不幸使自己比常人更加坚强,更加不屈不挠。最终海伦克服了重重困难,奇迹般地成为一名伟大的文学家。  相似文献   

14.
一、课文悟读一个人假如失去了视觉,失去了听觉,失去了语言,永远生活在黑暗与寂静之中,那将是多么的可怕和不可想像的事啊。海伦·凯勒,就遭遇了这样极大的不幸。但她却是一位生活在黑暗中而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姓;一位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的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绝岁月的弱女子,以其勇敢的方式和杰出的成就震撼了世界的人类的“精神楷模”。那么,海伦·凯勒巨大的生命力量究竟源自何处,奇迹又是怎样出现的呢?《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使我们找到了答案,了解了海伦·凯勒的精神源泉,那就是她对生命的珍爱,对生…  相似文献   

15.
对许多人来说.海伦·凯勒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作为美国著名盲聋哑作家,她的名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令无数人感动。幼年就失去了视力、誊曩听力和说话能力的海伦.凯勒是不幸的。  相似文献   

16.
感谢安妮     
海伦·凯特是美国一个普通的女孩,她19个月时得了一场大病,这场大病使她聋哑而且眼也瞎了,完全走人一个无声无光的世界。海伦是不幸的,她算得上是世界上最悲惨的人了,但海伦又是幸运的,她遇上了世界上最好的老师——安妮·沙利文。很难想象,一个对声光世界毫无感知也无法感知的女孩,安妮是凭着怎样的信心和耐心才得以教会她第一个单词“water“(水),这需经历多少艰辛和困苦啊!海伦看不见,也听不见,唯一用来感知世界的只是触觉。她只有靠触摸老师的腮帮、嘴唇、喉部,感受振动来学习发音;只有靠安妮把课文写于她手心来了解课文。这,对海伦和安妮都将是怎样的困难  相似文献   

17.
刚进初一,学习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这篇文章时,我就深深地被海伦的故事所吸引。今年暑假,我终于在学校图书馆借到了《海伦·凯勒》这本人物传记。读罢,更是为这个传奇人物所震撼。书中记叙了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的一生。海伦出生后十九个月时,一场重病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随着又  相似文献   

18.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看完这本书后,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本书的作者是一位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海伦·凯勒。马克·吐温曾经说过:“19世纪有两位奇人,一位是拿破仑,一位就是海伦·凯勒。”海伦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的孤独岁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讲述了海伦·凯勒传奇的一生。海伦生于美国,1岁时,她突然生病,高烧不退。医生们诊断的结果,是急性胃充血以及脑充血,他们宣布无法挽救。在一个清晨,海伦的高烧突然退了,她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但是,…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轮椅上的霍金》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课文走进阿炳,感悟双目失明的阿炳饱经风霜,却挚爱音乐,与坎坷的人生顽强抗争;感悟海伦&#183;凯勒这位生活在无光无声无语世界中的弱女子,凭着不屈不挠的意志,创造了惊人的奇迹。霍金也与他们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20.
刘震云,一个新时期屈指可数的优秀作家,用他独特的笔墨诠释着他“中国式”的痛苦——不幸的中国人在当下那种糜烂、腐臭、无可救药的“中国生活”中作庄严而又无效的挣扎。同时也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他对“中国生活”和中国人心中所独有的那种肮脏和阴暗,以及对那些麻木、卑怯的国人所遭受的苦难、困顿表现出深切的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