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世昌先生对近代词学进行了系统的“清算”,坚决反对张惠言开启的常州词派的“比兴寄托”理论,对常州词派之外的刘熙载、王国维的词学观也进行了“清算”,但不是全盘否定。吴先生以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立场求真求美,重视词的原生态,强调词体“俚俗”之“本色”。他以求异思维论词,敢于质疑权威,表现出独立的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2.
常州词派的理论经过了一个开创、修正、完善的过程。常州词派开创者张惠言的词论将汉儒的比兴论引入词坛,带有明显的矫枉过正的色彩。尔后,其词学弟子董士锡、金应等人由于个人生活的坎坷,强调了词学创作自我实现和心理渲泄的功能,在陆机、钟嵘的理论中吸收营养,从另一个方面修正了张氏的比兴理论。周济在词学上受法于董士锡,但又称与张惠言、董士锡“各存岸略”,“或合或否,要其旨归,各有正鹄”。周济折中、完善了张、董词论,提出了“有寄托”与“无寄托”统一的主张,从而奠定了常州词派颇具特色的词学理论。  相似文献   

3.
嘉道词坛,浙派日衰,颓风日盛。外部的社会危机和词坛内部的流弊促使词风变革成为必然。张惠言于嘉庆二年编《词选》,尊词体、重寄托、别正变,成为常州词派兴起的标志。张惠言的词作清新疏朗,格调高远,是对常州派词学观点的积极实践。张惠言的词学理论和词作对后世都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嘉道词坛,浙派日衰,颓风日盛。外部的社会危机和词坛内部的流弊促使词风变革成为必然。张惠言于嘉庆二年编《词选》,尊词体、重寄托、别正变,成为常州词派兴起的标志。张惠言的词作清新疏朗,格调高远,是对常州派词学观点的积极实践。张惠言的词学理论和词作对后世都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周济寄托理论中的“出入说”周济既是清代常州词派继张惠言之后的重要作家,只是常州词派的理论中坚,他的词今存《味隽斋词》,又有《存审轩词》;他的词学理论主要体现在《词辨序》和《介存斋论词杂著》中,虽涉及范围较广,但最有创造性的则是他的有关词的寄托理论。常...  相似文献   

6.
南宋末年,词人张炎为总结一代词章而《词源》。在论中,他推崇白石,力倡雅正,标举清空。“雅正”是张炎论词的基本原则,“清空”则是他论词的理想境界、最高的美学要求。形成于康熙前期的浙西词派,以及嘉庆年间由浙西词派衍变的常州词派,其二的词学理论虽和张炎主雅正、清空的理论一脉相承,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他们的理论却不尽相同。由此,可以说《词源》代表了词论的一个时代。  相似文献   

7.
从临桂词入手,上溯了常州词论“寄托”说的流变与发展,提出清季词论主要是在周济“专寄托不出”的界面上创意和发挥,而临桂词派的理论代表作《蕙风词话》是这种发挥的巅峰。同时,常州词和临桂词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他们都与桐城文有着血脉关系。词论的“寄托”说和桐城的“义法”具有同源关系。而临桂词人.则是“岭西五家”这些晚清的桐城文人孕育出来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常州词派的张惠言、周济、陈廷焯三家对碧山词的评价入手,分别论述了三家“比兴”词学主张,同时指出周济的“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陈廷焯的“以温厚为体,沉郁为用”的词论是对张惠言词论的继承和发展,从而勾勒出常州词派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9.
清代常州词派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词学理论上,张惠言是常州词派的创始人。其《词选序》集中体现了张氏词评的理论主张,其意内言外谓之词说立足于儒家的正统观念,开了常州词派词评的先河,扭转了当时词坛的风气,对清代词坛影响深远。从张惠言及其后继者们对常州派词论的不断完善过程中可以看出常州派词论的发展及理论思维演进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王沂孙是南宋末年的词学名家,其创作对后世词学尤其清代词学产生重大影响。清中叶常州词派的陈廷焯、周济、张惠言等对其推崇备至,而同为清朝著名词论家王国维在其评词专著《人间词话》中却点出其词之风骨与境界远在文山之下。看似极力贬低其实未然,试将二者之词学思想及创作实践相比较,探索王国维对王沂孙真实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常州词派是清代后期以至近代势力最大、持续最久、影响最广的一个流派,而"比兴寄托论"正是常州词派的理论核心。张惠言提出词之"比兴",继之者周济提出词之"寄托",之后谭献《复堂词话》提出"作者之心未必然,而读者之心未必不然"这一词学理论命题,承继张惠言词之"比兴"说、周济之"寄托"论,三者一脉相承,渊源有自。谭献在词的阐述过程中引入读者这一角色,纠正了前辈词人的理论弊端,开前辈词论家未有之境。  相似文献   

12.
常州词派是清代后期以至近代势力最大、持续最久、影响最广的一个流派,而"比兴寄托论"正是常州词派的理论核心。张惠言提出词之"比兴",继之者周济提出词之"寄托",之后谭献《复堂词话》提出"作者之心未必然,而读者之心未必不然"这一词学理论命题,承继张惠言词之"比兴"说、周济之"寄托"论,三者一脉相承,渊源有自。谭献在词的阐述过程中引入读者这一角色,纠正了前辈词人的理论弊端,开前辈词论家未有之境。  相似文献   

13.
谈周济的寄托理论曹保合周济是清代常州词派的理论中坚,他的论词主张集中体现在《词辨序》、《介存斋论词杂著》及《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词辨》一书是周济在嘉庆十七年(1812年)仿张惠言编《词选》例,在宝山令田钧家教其子学词时编的一部词的选集。二十年后...  相似文献   

14.
陈廷焯(1853——1892)是晚清词坛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白雨斋词话》则是常州词派的重要理论著作.陈廷焯早年酷爱杜诗,十七八岁以后接触词学,先是崇尚浙西词派的理论,并借鉴朱彝尊、汪森编选《词综》的经验,依据浙派“情空”、“醇雅”的原则,编选了词选《云韶集》(本刊,现存稿本),并对所选的词,进行了品评,即《词坛丛话》.陈二十三岁时,会见了一位亲戚,即常州词派后期的中坚人物庄棫,经过庄的循循诱导,观点转变,眼膺常州派词论,并将自己以前所填之词付之一炬。他又借鉴张惠言编《词选》的经验,依据比兴、寄托的原则,编选了一本词选《词则》,在这个基础上,写成了《白雨斋词话》.  相似文献   

15.
谈周济的寄托论曹保合周济(1781──1839),字介存,号止庵,嘉庆十年进士。他是清代常州词派的理论中坚。他的论词主张集中体现在《词辨序》、《介存斋论词杂著》及《宋四家词选序论》中。《词辨》是周济在嘉庆十七年(1812)仿张惠言编《词选》例,在宝山...  相似文献   

16.
周济的词论在两个方面发展了张惠言,足以弥补其不足与疏漏:其一是周济主张词应反映时代的盛衰,不局限于抒发个人感情;其二是周济提出“寄托说”,发展了张氏的以“比兴”论词,使常州词派的理论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17.
在词派林立、宗尚不同的清代文坛,常州派论词崇尚尊体、意内言外、沉郁、重拙大境界等,理论主张独树一帜。和其它词派相比,常州词派更注重对词学理论的探讨,并善于在词学批评实践中构建、修正、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学说,其理论成就超过了前代。  相似文献   

18.
周济提出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他既推尊词的意格,同时又充分注重词的词体特征,在词寄托说的基础上,他提出“词亦有史”的著名观点。周济词论虽滥觞于朱彝尊张惠言之说,却对之作了本质性的超越,周济之后诸词家虽对周氏之说有所增补,但总体说来并未超出周氏词论的逻辑框架,周济词论标志着清代词学的成熟。  相似文献   

19.
王初桐词论《小嫏嬛词话》集中反映了王氏对浙西词派词学观的继承,然而它更大的价值在于体现了王初桐对浙派理论的突破和发展。包括词以“自然”为宗,求“雅”亦重“情”,尊南亦重北,标立“第三派”的同时亦兼重婉约与豪放,对浙派圭臬《词综》《词律》的修订校勘。同时,王初桐在词论中表现出浙西、常州二派合流的思想倾向,对后世词话多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谭献的词学理论以“比兴柔厚说”和“读本位说”为核心,前以继承为主,后以创新为主。“读本位说”彻底解决了常州词派解词牵强附会的问题,对完善词派理论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