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淑惠 《四川教育》2001,(10):30-30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初稿)总体目标中指出:在“解决问题”方面,要逐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如何落实“课程标谁”要求,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能力?下面这一组谈初中数学教学“问题解决”的文章,也许能对您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2.
周思波 《四川教育》2001,(10):29-29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初稿)总体目标中指出:在“解决问题”方面,要逐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如何落实“课程标谁”要求,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能力?下面这一组谈初中数学教学“问题解决”的文章,也许能对您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3.
卢天庆 《四川教育》2001,(10):31-31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初稿)总体目标中指出:在“解决问题”方面,要逐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如何落实“课程标谁”要求,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能力?下面这一组谈初中数学教学“问题解决”的文章,也许能对您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4.
付克聪 《四川教育》2001,(10):28-28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初稿)总体目标中指出:在“解决问题”方面,要逐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如何落实“课程标谁”要求,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能力?下面这一组谈初中数学教学“问题解决”的文章,也许能对您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5.
孟欣 《考试周刊》2011,(3):89-89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提出问题一解决问题一提出新问题一解决新问题……”是数学发展过程的基本模式.而数学问题起源于情境。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问题情境为主线,通过创造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驱力,促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和提高实践探究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而且是思维的方向;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但一直以来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感“解决问题”教学的不易,那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也就成为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问题解决”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从数学的角度发现、提出和理解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教师需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逐步探索,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问题解决的策略,体验问题解决的方法,培养用“数学”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积累思维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这是数学家哈尔莫斯说的一句名言。数学之所以能成为锻炼思维的体操,是因为数学发展始终都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事实上,问题也是教学的出发点,是思维的起点,有问题才会去思考解决的办法。数学教学正是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反复的过程中培养、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问题”(包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两个方面)的形成、推证和探索过程的质量是衡量数学教学效益和活力的最重要指标,所以“问题”确是数学教学的心脏。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要求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在引导学生掌握初中数学知识技能、感悟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过程中增强初中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方面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0.
“解决问题”是国际数学教育的主题之一.我国自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实施以来,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身为教师,我们为已取得的成绩而欣喜。然而,郑毓信教授撰写的《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一书.却让每一位读者陷入沉思,因为本书一语中的地指出了“解决问题”教学的不足之处:“唯一地集中于如何去求解所面临的问题,却未能给予‘提出问题’同样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数学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就是思维话动,而数学思维活动又集中表现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教学设计就是问题设计,把整个教学过程组织成为提出问题、组织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思维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中在“设计理念”中指出: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在“总体目标”中提出:体会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理念和目标在实践中得以领悟和内化,并被一部分数学教育工作者概括为“数学生活化”。  相似文献   

13.
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数学教学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以“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些课程目标为导向,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过程.创设最佳问题背景,生动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下面以初中《等腰梯形的性质》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为例,来说明怎样进行问题背景的设计。  相似文献   

14.
问题提出:数学问题意识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品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起点。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15.
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提升学生数学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教学应当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让学生能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可见,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能力非常必要.本文谈谈在具体数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积极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  相似文献   

17.
谭本远 《湖南教育》2004,(10):16-17
数学教学就是数学信息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需要搜集、加工、整理、传递和应用数学信息,需要具有一定的人文功底。《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要培养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的能力,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地表达和交流的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要达到这些目标,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数学素养,在数学信息交流中弘扬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8.
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思维活动又集中地表现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教学设计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创设一个(或一组)问题情境,进而把数学教学过程组织成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肖发东 《广西教育》2004,(12A):31-32
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去构建充满生命力的数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彻底改变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以死记硬背代替主动参与、以运用数学结论和公式进行计算代替灵活思维的倾向,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求异性,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数学课程标准》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数学教学》2008,(1):3-7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在高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方式,即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中,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即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和条理性,数学证明的必要性,证明过程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