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社交报最近创刊。这家报纸自称是“政治家的摇篮,企业家的参谋,大中学生的良师,各界读者的益友”,口气不小。这家报纸发了一份《集股简章》,摘要如下: “个人:每股二十元,十股以上者可为本报董事会董事;团体:每股一百元,十股以上者可为本报董事会董事。不论个人和团体股东(董事)均发给中  相似文献   

2.
近日收到某报“寄来稿酬币5元”,得知自己所写一篇约500字的言论在1个月之前被这家报纸刊用。不过,这“稿酬币”并非通常意义上的汇单或现金,而是“请”我“持此单到本报财务室领款。”面对这5元“稿酬币”,我犹豫了:我所在地与这家报社相距20多公里,往返车票虽说也是5元,  相似文献   

3.
2001年1月4日,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以15.50元的价格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网发行8000万股A股,数日后上市,当日开盘价即达28.80元。此后,代码为600037的该只股票价格节节攀升,最高超过每股44元,成为不少个人和机构投资者购入和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的新闻媒体出现了一股“特稿潮流”。在纸质新闻媒介方面,表现为报纸“杂志化”,新闻特稿化(或称新闻故事化)。很多报纸设有特稿部,有特稿专版或专栏,大量刊登类似新闻特稿的报道(称呼不尽相同,如特稿,大特写,本报专稿等)。一些新锐的经济类报纸也标榜以“讲故事”的特稿形式报道新闻。  相似文献   

5.
江锡钰 《新闻世界》2011,(12):35-36
“本报文化”是指一家报纸(报社)在长期的办报过程中形成的办报思想(理念),报纸定位,资源优势,以及从业人员自觉遵守的价值标准和操作规则。而报纸的风格必然是“本报文化”的具体体现。本文对《人民日报》2011年1-10月的“观点”版进行梳理,从立身“本报文化”的角度做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6.
原稿:山东兖州煤矿 A 股在沪迈出第一步本报讯本报通讯员高月芹报道: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77周年纪念日,也是香港回归一周年以及美国总统克林顿先生访问上海证券交易所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山东兖州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兖州煤矿”7200万 A 股在上海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当时开盘8.88元,后随大盘有所下挫,当日以7.69元报收,升幅为128.5%。这是该公司继前不久在美国和香港成功完成 H 股发行后,又在沪市成功发行 A 股的又一大喜讯。  相似文献   

7.
消息是新闻的主要形式,通常人们把消息称为新闻,是报纸上常见的一种文字体裁。它在我国目前的报纸上刊登时,一般都冠以“新华社×月×日电(讯)”或“本报讯”、“本报专电”等字样。一些比较简短的新闻,也有不带这些字头的。自从有近代报纸以来,传播新闻,就是报纸的首要职责。正如胡乔木同志所指出的:“报纸本是新闻纸”。起初,报纸上的新闻,每条只有几十个字,没有标题。后来,“其题目均为四字成语,逐日更  相似文献   

8.
徐苏 《传媒观察》2004,(3):36-37
我国报业正处在一个充满竞争而又迅速发展的时期,增加版面、扩充内容,成为报纸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报明日100版”、“本报明日200版”,一沓沓厚厚的报纸,让人们在不经意间感到:报纸已悄然进入了“厚报”时代。  相似文献   

9.
读近来的经济日报《本报观察家》文章,引起了一番思索:为什么现在我们的报纸种类繁多,而知名的专栏作家却几乎没有呢?其他报纸是不是也需要一批“本报观察家”式的权威专栏作家呢? 专栏作家[CoLumnist],起源于西方报界,通常由专业新闻工作者执笔,在报刊上专就某一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开滦矿工报在新闻改革中,大胆改革报纸发行工作,实行定额提成的奖励办法,打破报纸发行中吃“大锅饭”的现象,有效地调动了报纸发行员的积极性,扩大了报纸的发行量。到目前,这家企业报发行量已达23,000份,其中个人自费订阅达12,000份。  相似文献   

11.
新闻媒介如何报道自己新闻界的新闻?这本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如今却成了问题。现在大城市一般都有几家主要报纸,于是便会出现这种现象:比如评好新闻奖,本报只得了一个三等奖,不仅消息里要着重强调还作上标题,而一等奖是谁,却提也不提———只订阅这家报纸的读者...  相似文献   

12.
《新闻窗》2007,(1):15-15
本刊讯 新年伊始,贵州日报报业集团举办’2006贵州省十大体育新闻评选座谈会,为本报评选出的2006年度“十大体育新闻”、“竞技之星”和“群体之星”的入选单位及个人颁发纪念杯。  相似文献   

13.
见过一些报纸或在本报或在本报的新闻理论性刊物上,以周、月等长度不等的时间为单位,定期不定期地公布本报的“差错记录”。公布“差错记录”,是一种敢于面向社会揭短亮丑、勇于责己勇于承认错误,对报纸严肃认真,对读者高度负责的举措。应该说,采取此种做法的报社,多是严肃认真的,报纸的把关防错水平越来越高,赢得了读者的尊重。但有的报社的做法却难以令人称赏,有其表现为证:一是忽冷忽热,时断时续,甚至长时间不见了踪影,给人一种草率随意的印象。二是“差错记录”少得可怜,且多为性质较轻的小差错。笔者经常读到的一份报纸,其差错本来多多…  相似文献   

14.
读近来的经济日报《本报观察家》文章,引起了一番思索:为什么现在我们的报纸种类繁多,而知名的专栏作家却几乎没有呢?其他报纸是不是也需要一批“本报观察家”式的权威专栏作家呢?专栏作家〔CoLumnist〕,起源于西方报界,通常由专业新闻工作者执笔,在报刊上专就某一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凡是事关报纸发展、职工利益、企业建设,而需要报纸这块思想舆论、文化教育阵地的工作,企业报不应等待上级布置;而要发挥主体精神、积极主动地策划、开展业务活动。以“本报”名义同读者、职工一起开展活动是企业报的特点,也是优势。如《南化报》2000年11月28日以“本报”名义召集了部分读者、作者座谈,征求如何进一步提高办报质量的意见。由于是主动征求,因此参会者畅所欲言,除了对“本报”正面予以肯定外,还提出了一些设想、希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一月份,各报社照例要回顾一年来本地发生的重大新闻,顶头上司看了去年的《新月刊》刊有先一年的“十大悲”、“十大喜”等.叫本人也仿效《新周刊》来个本地“十大悲”、“十大喜”之类。笔者秉意掠过去的报纸,首先排除了本人供职的这家小报,一是因为地域范围太小,报道范围太窄;再则不客气地说.这家报纸一版可谓领导的“起居注*,会见外宾要报,出席会议要报。种草坪要报,在工厂指指点点也要根.独独没有群众的影子和一般性社会新闻。只好找本地最有名气的市委机关报.结果“十大工程”、“十大来访”编得顺手,而“十大悲”、“十…  相似文献   

17.
搞新闻工作的人都有一项“通病”,乐意“抢新闻”,追求发表“独家新闻”。这叫它“职业病”也好,称之为“职业进取性”也好。反正当事者是“乐此不倦”。当然,由此而促进新闻的可读性,却是有功的。所谓“抢新闻”,就是尽量快而多地努力把“新闻”抢到手,及早地发表出来,以显示这张报纸的“消息灵通,报道详尽”,这就表明这家报纸或通讯杜的信息量大,所谓“独家新闻”,就是指只有本报独家采访到的新闻,以此为标榜,自  相似文献   

18.
关于“本报评论员文章”的署名问题,首都有几家报纸曾分别在内部酝酿过。前几年,中国青年报曾用过署名评论员文章,去年福建日报也曾用过。可惜,这种做法没有能坚持下去,也没有引起新闻评论界的广泛注意。对“本报评论员文章”,一般认为,它既非个人署名的一般评论文章,又不代表编辑部,只标明是编辑部一位评论员写的文章。其实,这类文章既然不代表编辑部,只是说明编辑部一位评论员写的文章,莫如署上评论员的名字,以表明这篇文章是编辑部某位评论员写的。当然,文章的观点,见解也是属于他个人的。所以,我以为凡“本报评论员文章”皆应署名。报纸几乎每天都要面对读者发言,使读者能经常地、及时地听到报纸的声音。这种声音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一种是代表编辑部的;一种是编辑部内某个评论员的,一种是读者或社外某个人的。代表编辑部的可以以社论,评论、短评等形式出现,代表编辑部某个评论员的可以用署名评论员文章的形式发表;代表某个读者或作者的也可以用个人署名文章的形式出现。既然代表读者或作者意见的文章都署名,那么代表评论员个人意见的评论文章也应署名。现在,评论员文章一律不署名,使读者很难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意见是代表编辑部的,还是代表评论员个人的,而且同报纸的社论、评论,短评等也难以区分,两者之间的界限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这给新闻评论的分类也造成了困难。  相似文献   

19.
惩处与自律     
自中央着力抓反对腐败行为以来,新闻界对自身的职业道德也开始造起了舆论,去年以来,中央一级的,省、市级的新闻机构、新闻团体和报纸编辑部,纷纷公布“新闻从业人员加强职业道德有关规定”或发表“本报关于从业人员遵守新闻职业道德的公告”,似乎以稿谋私、以版面谋私等有偿新闻可以从此绝迹了.但是,依我看来则未必.  相似文献   

20.
美国的《华盛顿邮报》是仅次于《纽约时报》的一家高质量的报纸,目前被西方新闻界看成是世界最著名的“十大报”之一。在《华盛顿邮报》的著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在1972年因追查水门事件丑闻而获得普利策奖之后,这家报纸的名声更响了。但是,这家美国首都的独家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