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4年的"3·01"昆明暴力恐怖事件,不仅震惊国人,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西方国家许多媒体都进行了报道。本文从新闻传播学的框架理论出发,选择"3·01"昆明暴力恐怖事件发生一个月内,主要以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美联社,CNN,英国路透社、BBC等国家和地区的媒体相关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西方媒体所构建的民族冲突的报道框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媒体在危机中对外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时代》(TIME)是美国三大新闻周刊之一,在美国乃至世界均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分析了该周刊自创办至2009年12月31日封面之中国篇,将各个时期的对华报道进行对比,试图找到以该杂志为代表的美国媒体以及美国社会在对华报道上的议题设置、报道态度与立场,以及近年来的新变化。这些变化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美国媒体及其涉华报道的态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周洋 《新闻前哨》2009,(11):14-16
200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中国媒体积极作为,全面、客观、立体、翔实地报道这一盛况。本文以人民日报社、新华社、CCTV三家中央主流媒体对国庆报道的实践为研究文本,从“搭建全媒体数字平台,实现采编流程再造”,“媒体实现差异表达,个性产品满足多元需求”以及“培养全媒体人才,强化全媒体运作思维”三个方面探讨了全媒体时代媒体核心竞争力培育问题。  相似文献   

4.
张楠楠 《东南传播》2021,(12):135-137
中宣部在2021年8月31日追授孙丽美"时代楷模"称号,媒体融合时代,怎样让典型人物以更立体、更饱满的形象走进人们心灵,用典型人物的崇高精神引领时代正能量.本文结合"时代楷模"孙丽美的先进事迹报道,从用时代精神把脉典型人物、用真情实感激发心灵共振、用交互传播提升传播效果三个方面,探讨融媒体时代典型人物报道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仇烨 《今传媒》2012,(2):42-44
本文选取《纽约时报》为研究对象,分析2008年全年其头版涉及中国的报道,通过对报道数量、地点分布、内容类别等的定量分析,探讨美国主流媒体在报道中国时采取了怎样的立场。  相似文献   

6.
赵嘉莹 《新闻世界》2008,(11):19-19
美国《时代TIME》周刊是当代西方世界最有影响、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刊。根据美国发行量审计局2007年8月13日公布的数字,尽管2007年发行量大幅下降了17.1%,平均每周的总发行量仍有340万份,正因为《时代TIME》的地位和影响,我们选取它作为文本分析的对象,针对该刊涉及2008北京奥运的前期报道进行考察,试图发现其中的对华报道特点,解读西方媒体眼里的中国奥运。  相似文献   

7.
刘峥 《新闻世界》2012,(8):266-267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公共危机事件频发。由于公共危机事件具有影响力强、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影响重大,更深深的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政府的执政,因而此类新闻的报道更需要媒体承担好责任。本文以近年来中国发生的大型公共危机事件的报道为例,分析我国媒体对于该类事件的报道现状,并围绕公共危机事件中媒体应怎样承担好责任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8.
余婷 《新闻实践》2009,(9):29-30
2009年,报业举步维艰.作为日报补充的全球著名新闻周刊也面临重重危机,美国<时代>周刊被迫推出网络定制服务,<新闻周刊>拟转向高端读者,<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沦为月刊.与此同时,其竞争对手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广告和发行业绩却独树一帜,依然立足于以出版纸质杂志为主,对数字媒体从不热衷.本文拟探讨新闻周刊困境下<经济学人>的突围策略.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6,(17):58-64
本文采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方法,以美国《华盛顿邮报》的相关报道作为分析对象,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探讨了美国主流媒体如何建构中国的"一带一路"形象,建构了怎样的"一带一路"形象以及这些形象建构的背后存在怎样的社会意识形态等问题。研究发现,《华盛顿邮报》通过分类、及物性、文本架构、互文性等手段,将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塑造成一种殖民扩张、重利轻义的霸权形象。这种形象塑造的背后与美国社会存在的"中国威胁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程辉  梅英姿 《新闻世界》2011,(3):113-114
本文选取200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间,美国《时代》周刊上有关"中国时政新闻"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梳理了涉华时政新闻报道的相关特征,并通过对典型议题的剖析,来分析其价值取向。研究发现,在全球金融风暴的大背景下,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时政新闻报道仍是批评、质疑等消极报道为主。最后,笔者对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1.
由美国华尔街引发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中国也不可能独善其身。面对如此凶猛的全球性危机,媒体如何发挥特殊的舆论干预功能,更好地承担起社会责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本文从这场危机初期国内媒体的报道为切入点,总结和反思媒体的种种现象及三个特征,提出危机报道的五项应对思路与创新策略,对我们研究危机报道这种特殊形态,以及提升媒体影响力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2010年美国《时代》周刊为例,分析美国媒体通过涉华报道所形塑的中国国家形象。《时代》使用了一个新造的词语frenemy-ship(亦敌亦友),对目前的中美关系进行概括。一方面,面对中国经济崛起的事实,美国媒体表现出充分肯定的态度和合作的意图;另一方面,从美国自身利益考虑,也充分表现出对中国的警惕和批判。  相似文献   

13.
宦晓渝 《新闻世界》2011,(11):151-152
《人民日报》对2003年"非典"和2009年"甲流"报道为研究样本,从报道形式、版面位置、报道态度和报道来源地等指标进行内容分析,以探讨纸质媒体在危机事件中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4.
包玉青 《今传媒》2012,(8):38-39
"PM2.5"是空气质量监测标准的专业概念,也是2012年两会和政府工作中环保议题的焦点。而对于媒体而言,有关"PM2.5"的报道突破了传统环境报道的原有范式,呈现常态化、理性化趋向。本文以上海市党报《解放日报》为研究对象,针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思考:报纸媒体中的环境报道具有怎样的特点和创新之处?记者在环境报道中肩负怎样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5,(9):18-25
本文基于安东尼·唐的"议题关注周期"模式考察美国主流报纸在2000-2013年间报道中国环境与中国回应气候变化的轨迹,从报道量变化及其激发事件反映美国媒体建构的中国环境形象及其动力机制。研究发现中国回应气候变化议题在此期间经历了完整的媒体关注周期,现处在"后问题阶段",而对整体中国环境的媒体关注还处在上升期。在此过程中北京被建构为中国的污染中心,中国被建构为气候变化议题的症结,偏颇的媒体建构有其内生与外生因素。  相似文献   

16.
我觉得中国电视已经进入"大片时代"。美国大片是在传递美国的文明、价值观和美国精神;中国电视大片也可以这样2007年,浙江卫视在全国省级卫视收视排名中仅仅名列第十。2008年8月改版,10月《我爱记歌词》开播后一跃进入前三。2009年夏天跃居第二。发展至今,浙江卫视已成为继"娱乐节目看湖南"后又一大强  相似文献   

17.
2004年5月前后,关于美军"虐俘"丑闻的揭露报道成为今年美国新闻界一次典型的"媒介景观",同时也是美国政府经历的一次突出的危机公关事件。本文选取美国四家主流媒体,运用议程建构理论和框架分析法,对"虐俘"事件报道的新闻构架和议程流变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考察。研究发现:关于"虐俘"丑闻报道的媒介议程存在着议题分层与议程流变现象;议程设置的主体发生了由媒体向政府的转移;在媒体与政府冲突与协调的互动中完成了社会舆论与民众心理的整合。围绕"虐俘"丑闻,美国媒介生态和政治氛围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景象。美国新闻界自由与"揭丑"的传统理念得以承继和发扬,较好地体现出专业主义的报道规则;美国政府通过积极设置政策议题,引导舆论逐渐掌握了媒介议程的主导权,展示出高效运作的危机公关机制。  相似文献   

18.
在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美国电视与中国电视同样面临着危机,但是因为中美电视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所处环境的不同,其危机的表现形式也不相同。美国电视很长时间以来是中国电视模仿学习的对象,从时间上看我们和美国电视的差距至少在三十年。就内容生产层面来说,美国电视处于"中年"危机,中国电视处于"青春期"危机;就产业化程度来看,美国电视形成了高度成熟的市场运作规则,中国电视的产业化发展才刚刚起步。文章提炼出中美电视的十大差异,通过比较中美电视文化方面的差异,为中国电视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李肇 《今传媒》2020,29(3):127-129
气候问题最先出现在西方国家,涉及气候问题的新闻报道也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2009~2018年期间,针对气候问题进行的气候报道受到人类社会的重视。美国的《纽约时报》是西方国家最有影响力与代表性的媒体之一,本文以美国的《纽约时报》作为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探究《纽约时报》的气候报道,从而为中国媒体的气候报道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从情绪角度开展危机传播的研究成为社交媒体时代危机传播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由此本文主张在关注危机传播中个人情感因素的同时,引入社会情感的维度,主要分析了"怨恨""对立""不信任"这三种在我国危机传播中主要出现的社会情绪。同时结合媒介环境的变化,分析指出在社交媒体时代危机情境下情感传播呈现出"后真相"、"后现代"特征,以期丰富发展原有的理论,对危机传播管理和舆论引导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