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媒体的"尖叫原理" 从传统的定义来讲,谈到媒体,我们更多想到的是,媒体是社会的良知,没有一个健康的媒体,就没有一个健康的社会.但是,在媒体越来越商业化和娱乐化的今天,媒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在大力提倡市场化和媒体产业化的今天,毫无疑问,媒体就是一个商业企业,作为一个商业企业,媒体社会良知的功能已经丧失.  相似文献   

2.
成露 《新闻三昧》2006,(7):28-29
媒体是社会的良知,没有一个健康的媒体,就没有一个健康的社会。在“全民娱乐化”的媒介语境和高度商业化的媒介生态中,作为从业于主流大报的新闻工作者,该充当何种角色,又该坚守一分怎样的职责?格里高利·法弗里说过:“报纸是一群人的完美集合体——包括各种肤色、所有性别、不同经历的人,这些人崇尚公正,对没有希望或没有声音表达他们希望的人充满同情心。”今天并非一个没有深情、浅尝辄止的年代。充满深情地关注贫弱者的利益表达——应当锁住主流大报的编辑记者的视线,这是每一个有良知的新闻工作者不可忘却的责任。关注贫弱者的利益表达…  相似文献   

3.
本该开民塞启民智揭示真相彰显良知的媒体竟然在不知不觉有意无意中频频遭到利用和愚弄,甚至成为制造假相的帮凶,这不能不说是当前传媒人的一大耻辱,记者社会评价的大幅下滑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社会各界对媒体作为社会的良心这一角色的动摇和怀疑。可以说,在不实新闻屡屡见诸报端、虚假广告轰炸着受众的视听空间的今天,媒体正遭遇空前的信任危机,这对刚刚作为一个产业被提起的国内传媒业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相似文献   

4.
被夸大的“疫苗危机”周期性发作,不仅伤害公众(尤其是儿童)的健康,也是对理性精神的破坏。“不适度的报道”已然是媒体给社会造成的一个公共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5.
破解媒体商业化谜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商业化的媒介环境中我们的记者是谁?20年前,那个时候一个新闻工作者确实是社会的良知,是在满足人们的知情权;是政府的舆论监督的工具,同时也是监督工商企业的工具.今天如果媒体变成商业化的企业,我们的记者职业如何定位?在商业社会里记者就是一个为养家糊口,四处奔波的人.为什么这样讲?他可能是非常忙碌,他非常忙碌是忙碌什么呢?要忙碌一个封面文章,要忙碌一个独家报道,因为媒体老板很清楚,媒体要追求利润,以最低的投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6.
吴健 《档案》2013,(2):40-43
如果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对自己国家的历史不了解的话,社会就很难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苏联解体20多年后的俄联邦为例,大家有目共睹的是国家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做得远远不够,虽然今天俄罗斯国内媒体发展迅速,但却没有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机会.为此,有良知的俄罗斯档案人挺身而出,亲历亲为,他们认为这是历史资料管理者应尽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新闻前哨》2011,(11):9-9
"我们都有幸在其中,从来没有哪个时代的媒体变革像今天这么剧烈,这是一个很美好的时代,绝对不是糟糕的时代。"广州日报与中山大学传社学院联合举办的珠江论坛之"媒体变革"系列讲座第二讲近日举行,腾讯网总编辑陈菊红作客,讲述网络新闻与媒体新变革。她认为,稀缺的新闻内容才有更大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从涵化现象看媒体对弱势群体的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弱势群体"是近几年来我国的一个热点名词,它是指"在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层面处于边缘和底层,没有或拥有少量话语权的人群"。提到弱势群体,我们一般都会想起农民工、城镇下岗工人、女性群是媒体中最常出现的弱势群体形象。  相似文献   

9.
在媒体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为抢占新闻资源,以独家新闻吸引读者眼球,在新闻市场中构建新闻品牌,新闻媒体纷纷把目光聚焦在了新闻策划上。新闻是用事实来说话的。搞好新闻策划最关键的,是通过策划进一步升华新闻事实的精髓,凸显媒体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以新闻的真实性、人性化、  相似文献   

10.
陈婷 《新闻通讯》2012,(12):14-14
媒体的力量体现在对社会的影响、对生活的干预、对主流的引领。一个浮躁和信仰缺失的时代,更召唤社会良知、美好真情、人性崇高的回归。而发现并传递出社会正能量,则是我和更多媒体同仁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谢麦祥 《新闻前哨》2010,(10):86-88
从7月6日起,武汉晚报推出了"大义老板刘锦成10年两助员工换肾"的连续报道,在武汉、广州等地引起强烈反响,广州当地媒体纷纷介入,国内媒体先后转载推介全国。《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报道刘锦成事迹,《工人日报》等媒体发表评论肯定其善行。武汉晚报通过"大义老板刘锦成"的连续报道,推崇乐于担当社会责任的良知,倡导建立和谐劳资关系,发挥了良好的舆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刘晓瓯 《新闻窗》2013,(3):85-85
新闻事业是一项为他人、为社会、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崇高事业。新闻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敏锐的新闻洞察力、深刻的辨析能力等,更要遵守严格的道德规范,做一个有良知、有素养的人,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作为一个宣传阵地和文化载体,对受众实施"人文关怀"必然是其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文关怀应贯穿在整个采编播过程中。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难发现我们的一些媒体呈现出一些实用性与功利性特征,放弃了自身的社会责任,片面迎合部分受众需求,缺失了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广播长远发展的根基,一个没有文化内涵的媒体是难以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的。近年来,虚假新闻、新闻娱乐化、娱乐低俗化现象频出,使媒体文化品位大打折扣,其危害应引起重视。一个具有社会责任的大众媒体要树立政治意识,建设高素质的新闻队伍和科学管理机制,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大众心声的代言者、社会良知的守护者、社会进步的推进者、精神操守的塑造者、传统美德的传播者和人文关怀的热心者。  相似文献   

14.
展江 《青年记者》2016,(25):70-74
记者该不该救人是一个典型的媒体伦理议题或话题,而不属于媒体道德问题,因为它充满了争议性.随着外部事态的发展和记者内心世界隐秘信息的披露,“剧情”还可能出现反转.另外,有些似乎有定论的案例其实是大有疑问的,而多数公众则是随着媒体的报道,人云亦云,根本不去关注后来被披露的更接近于真相的事实.许多公众也不去了解记者纠结不堪的内心世界.在人们因记者首先去记录新闻事件而似乎没有救人行动、怀疑记者有无灵魂和良知之际,我们也有理由去怀疑为数不少的非理性的信息消费者的社会灵魂安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报业竞争日益激烈,无论是标榜"形式为王",还是宣称"内容为王",其目的都是尽可能地争夺市场份额,报纸内容同质化和新闻职业操守沦落,受到业内诟病和读者质疑.著名新闻学者李希光批评道:"在越来越商业化和娱乐化的今天……媒体社会良知的功能已经丧失."  相似文献   

16.
彭晓芸 《青年记者》2010,(19):36-39
如果以为可以借这次由〈南方人物周刊〉的几篇涉宗教题材的报道引发的争论来谈"媒体与宗教"、"宗教报道规范",那就是对中国社会的宗教问题之真实现状以及对此次媒体报道风波实质的评估过于超前了.  相似文献   

17.
马晶晶 《新闻世界》2010,(11):147-148
本文针对2009年10月以后媒体有关"艾滋女事件"的报道,反思了网络和传统新闻媒体是如何将一则"传闻"变成"新闻"。在这一事件中,新闻真实性遭到践踏,把关人作用发挥不到位,媒体社会责任感缺失,公众的媒介素养和公共意识需要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在当下多种媒体交互传播的时代,各类媒体都应从这次事件的报道中吸取教训,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共同为营造健康、和谐、理性的社会环境而努力。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的发展极大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没有新闻传播事业,再高的科技也无法整合沟通现实生活难以计数的事实原态.这个过程中,记者是一切流程的开始:搜集、采访、整理成文,才有了可供传播的物质基础.因此,很长时间以来,在广大受众的眼里,记者代表社会良知,是"无冕之王".然而,在媒体市场化、企业化的进程中,一些记者的不良作为引起大家的置疑:"现代化的记者"是否还怀有其原态的社会良知?是否一如既往地遵守应有的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19.
由于转型期社会矛盾增多等因素,近年来自杀事件时有发生,"自杀新闻"已成为媒体突发事件报道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少数电视媒体在自杀事件报道中过分追求"眼球"效应,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倾向,对社会稳定及和谐社会建设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亟待引起注意并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20.
黎楠 《声屏世界》2010,(7):23-23
在多媒体竞争的今天,广播是唯一能够"解放"受众眼球的媒体,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一步彰显了广播移动性和伴随性的传播优势。无论媒体形态怎样渗透与融合,认真分析广播的传播特性,坚持按广播的规律办广播是广播健康发展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