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去年年底,一家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女经济犯与“美男计”》的文章,文章开头这样写道:1990年春夏之交。南中国的广东。新闻媒介接连披露爆炸新闻……看到“南中国”之词,心里很不是滋味。当然,“南中国”比“中国南部”显得“气派”、“简练”、“时髦”。然而,“南中国”之说,我们的读者能接受吗?我们的人民能答应吗?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把“中国南部”写成了“南中国”吗,何必说得这样严重。可你是否想过,这样乱造词句,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结果也将出现诸如“东中国”、“西中国”、“东北中国”、  相似文献   

2.
有人问:淮阴侯同党性,扯得上吗?为什么一定要搬出个2000年前的古人呢?我也觉得不合适,但有根据:1989年第11期《中国记者》杂志上有一篇杂文《“中性报道”能中性吗?》,意在提倡新闻的党性,文章最后就引用了《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的一段话:“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忧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并且说:“这样的道理,古人懂得,资产阶级的新闻工作者也懂得(美国之音就是最好的明证),唯独  相似文献   

3.
你是不是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文章开头:“随手在Google里(Baidu里)输入几个关键词‘×××××’,搜索结果竟达×页之多。”这样的通过搜索结果形容某事件之热度的确会有一种造势效果,的确可以“雷倒”很多读者。可事实真的如此吗?搜索的结果是一种统计数据吗?比如,某篇新闻报道里  相似文献   

4.
一句话说得人家跳,一句话说得人家笑。同是一句话,不同的说法,效果大不相同。 食品推销员马休正想以老套话“我们又生产出一些新产品”来开始他销售谈话,但他马上意识到这样做错误的。于是,他改口说:“班尼斯特先生,如果有一笔生意能为你带来1200英镑,你感到有兴趣吗?”“我当然感兴趣了,你说吧!”  相似文献   

5.
解题之前,先举一例: 一次,我们单位有位通讯员采写了一篇党委改进作风的报道,文章写得漂亮,但是内容真假参半,有些荒唐,被报社采用之后,引起了舆论哗然。一些同志要找领导对质辩论,弄得党委十分被动。党委在会上宣布这篇报道是假的,并做了一些工作,方挽回一定影响。经过这样一折腾,一些读者说:“这样的报道,还不如不写。”“还不如不写。”不写,在刊稿登记本上是零;还不如零,那岂不是负数吗?文章很漂亮,刊用时位置又很醒目,但是失真,就显得十分丑陋了。这岂不象代数中“正负相乘等于负”的公式吗?  相似文献   

6.
李文喜 《军事记者》2004,(12):48-48
偶读国学大师季羡林的《自传》,有这样一段话让我们这些靠汉语吃新闻饭的人震撼。大师这样写道:“我在这里提出汉语来.也许有人认为是非常异议可怪之论。‘我还不能说汉语吗?’‘我还不能写汉吗?’是的.你能说.也能写。然而仔细一观察.我们就不能不承认.我们今天的汉语水平是非常成问题的。每天出版的报章杂志.  相似文献   

7.
他是2000中国经济十大年度人物中最年轻的那个;他是扛着民族软件的大旗,奋勇向微软挑战的斗士;他是在盗版猖獗的中关村掀起“红色正版”风暴的策划者;他是身处高山之巅却不事张扬、站在业界前列依然不断创新的拓荒者。在那次颁奖晚会上,主持人是这样介绍他的:国外软件业有“微软”,国内则有“微硬”。这就是金山公司和它的创始人求伯君。他用WPS支撑起汉字软件系统的天空,我们能说不“硬”吗?  相似文献   

8.
“高薪养廉”之说也感染了我们新闻工作者。有一篇文章阐述了这样的观点:要根治有偿新闻,也需要“高薪的方法”,“就是对新闻采编人员实行高薪养廉的政策”;认为“如果新闻采编人员薪水太低,生活过于清苦,就不容易抵挡金钱的引诱力而搞有偿新闻”。 按照作者的意思,是否可以这样说,新闻界所以出现一些搞有偿新闻一类的腐败现象,是由于工资太低,人们生活贫困所致,如果大家都拿了高工资,就可以“养廉”,就不会出现有偿新闻了。 真是这样吗?如果此说成立,那李效时、孙树兴、蔡原江这些原新闻工作者所以大搞有偿新闻,甚至接受贿赂而犯罪的原因,就是工资低而不是道德问题了?相反,有些工资未必有这些人高的记者、编辑、总编为什么却能清廉如水泥?可见,“高薪养廉”说,只不过是一  相似文献   

9.
在一些讲话、文章中,我们常能听到这么一句话,就是“一贯”重视什么什么工作。其中包括“一贯重视教育工作”“一贯重视科学技术工作”“一贯重视计划生育工作”等等,等等。当然,也有不少讲话、文章是回避“一贯”这个词的。对“一贯重视”这个,“一贯重视”那个,下面有议论。从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学校停课,老师挨斗,后来邓小平同志复出后整顿恢复教育工作,还挨了批判,说他是复辟旧教育路线,这能说我们一贯重视教育工作吗?“文化大革命”  相似文献   

10.
过罢春节上班编稿,有的文章袭用的语式总是引得耳畔响起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播放的相声《生日祝辞》的声音。相声中“姑爷”对“岳母”说: 祝您老人家身体康健,寿比南山。但是,寿比南山是不可能的。这不过是我们的一种心情——希望您老人家长寿;但是,您想长寿就能长寿吗?生命在于运动。只要多运动,您就一定能够长寿;但是,您多运动就能长寿吗?心情还要舒畅,心情舒  相似文献   

11.
“论如析薪,贵在破理”。写论文,如同劈木柴一般,要把道理破开来讲。我们不是常说写评论要注重分析吗?也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把评论的对象作透彻的分析,才能使主题思想得到发挥。举例来说吧。4月30日,《新华日报》发表一篇评论文章,题为《办实事贵在尽心竭力》。这虽然是个好题目,但如果不善于分析,很可能写成一般化的文章。比如:“什么是尽心竭力呢?”“就是一心一意,竭尽全力”,“就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这样回答当然不错,但是作为评论文章来说还不能算达到合格的要求。因为这样论证,主要停留在字面上,没有把道理化开。《新华日报》的  相似文献   

12.
微笑与文章“有人说你活得比别人累。你觉得呢?”“是吗?”詹国枢左眉微微扬了扬,略带川味儿地反问了这么一句,脸上泛着一种他所特有的微笑,几分憨厚,几分机敏,几分意味深长。他时常会这样微笑,连笑起来都好像是在做文  相似文献   

13.
“专门家”与“无名作者”我在编刊物的过程中,常听到人家批评:你们刊物的作者专家太多。这个批评说出了一个现象,《文史知识》的作者队伍中专门家多。尽量请专门家撰文,正是我们刊物的主张。我是这样想的:专门家对所论述的问题有专门研究,他们所写文章一般都有较高的质量,能给读者准确的知识,这不是很好吗? 也许有人会说:你这是专家路线,照你这样去做,怎样培养青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80年代,有位专业出版社的领导人对我讲过一句说:“我们的编辑人员一向是坚持‘编校合一’的。”当时,该社分明配有专职校对人员,也设有校对科。这位领导人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那里的编辑人员一向看自己编发稿的校样。难道仅仅因为编辑人员也看校样就是“编校合一”吗?对此,我是心存疑问的。到了90年代,我因工作关系接触到一些校对理论文章,逐渐认识到“编校合一”是一种体制.  相似文献   

15.
张淑贤 《现代传播》2007,(2):164-166
从1997年中央电视台引进了韩国电视连续剧《爱情是什么》以后,韩国影视剧在中国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热潮。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韩剧能这样大肆流行,广为接受呢?有评论说:韩剧“制作精良”,有“与国际接轨的时代感”;也有人说韩剧“卖相清秀、口感别致、回味悠长”;还有人说,韩剧“编剧好”、“演员好”、“音乐好”、“画面好”①。那么,韩剧在编剧、制作、演员、音乐等方面真的是大大地超过了目前中国的影视剧作吗?笔者在对中韩的一些影视剧做了一些比较后,发现并不如此。比如从编剧上,《大宅门》、《宰相刘罗锅》、《戏说乾隆》等剧作并…  相似文献   

16.
不久以前,加拿大《多伦多星球报》报道了一位妇女在一天晚上外出工作时被严重殴打及抢劫的消息。按照惯例,这篇报道提到了她的姓名、伤势、她居住的大街,以及凶手仍旧逍遥法外的事实。这篇文篇立刻使她的雇主向我们发出了抱怨,说我们发表这样的消息会使那位凶手追踪到她。报纸编辑最感难堪的就是他们不知道该发表什么样的东西。这样说确切吗?公平吗?公众需要了解得这么详细吗?你们根据我们的取舍来对我们作出判断。有时你会对自己说:“上帝,要是我是编辑的话,  相似文献   

17.
还是在一年以前,我去书店劳动,被分派到文艺柜台。我看到书架上有许多存放好久,好象从未动过的文艺书籍,于是就同营业员谈论起来: “这些书看样子存放好几年了吧?”“可不,打进来后就没人买过,少说也有三四年了。”“这个情况你们事先能估计到吗?”“当然可以。”“那你们不会不进吗?这样既可以避免资金积压,又能节省人力,物力、车力……”“你大概是刚进出版社不久吧。我们和你们出版社是包出包  相似文献   

18.
1983年夏天,在忙碌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里,经常能接到这样的电话: “请帮我买一套《外国文学》卷,可以吗?”“现在北京市脱销了,我有个亲戚,因工作需要,能不能协助想个办法?”“什么时候再次印刷?怎么个预订法?要不要把书款先寄给贵社?”国外有的专家也写信来问讯。  相似文献   

19.
柳萌 《传媒》2002,(3):21-23
你知道王朝柱吗? 在文学界,如果这样问,我相信,有50%以上的人会说:“知道”;在影视界,如果这样问,我相信,有70%以上的人会说:“当然知道”;那么在一般观众读者中,如果这样问,会是怎么说呢,我相信,也许有20%以上的人会说:“知道”或“不知道”。倘若换一种方式,用王朝柱的作品问,你看过电视剧《长征》吗?我相信,起码会有80%~90%以上的人会说:“知道,太知道了”。  相似文献   

20.
冯越 《今传媒》2007,(3):15-15
如果有人和你说,中国清朝末期的妓女赛金花,曾当过美国作家协会主席,你能相信吗?可是,去年11月14日,湖南出版的<潇湘晨报>,在一篇<铁凝该怎样领导中国作协?>的文章里就是这样说的,在作者长平的名字后面还写明了其身份是"<南都周刊>副总编辑".其实,与中国有关、姓名中有个"赛"字、又当过美国作家协会主席的人,名叫赛珍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