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针对学校体育教育目标与目标层次存在不清及人们的一些模糊认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了学校体育的本质特征、学校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过程目标及其价值取向。指出学校体育所追求的体育价值必须要与学校教育价值相统一,学校体育必须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服务。要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关键在于更新教育观念,实现从体育运动教育向身体教育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比较、调查和逻辑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学校体育向“创新教育”的现代教育观念转变的总体趋势。学校体育必须融入“体育创新教育”的基本发展理念,这也是培养自主创新人才的基本保障。实施学校体育创新教育,就是要实现“学校体育”与“创新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体育创新教育对学生主体人格的培养。体育创新教育将成为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东亚体育学校校刊》对近代以来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反思与探索。主要结论:该刊从军国民学校体育教育思想、近代学校体育“外求”之路以及体育的功利性目的等方面进行反思,提出学校体育的发展应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健全科学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开展学校体育教育外延化等,推动了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对新时代挫折教育融入学校体育的价值、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提出挫折教育融入学校体育的策略,旨在为当下青少年挫折教育的实施提供借鉴。研究认为:挫折教育融入学校体育能够完善教育理念的多元发展,建构学生主体意识和顽强品性,推动学校体育的本质回归;挫折教育与学校体育具有教育同质性,挫折教育与学校体育具有教学统一性,挫折教育与学校体育具有成效一致性。建议:挫折教育融入学校体育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坚守育人教育理念;运用挫折情景,进行抗挫心理训练;结合典型案例,树立榜样学习典范。  相似文献   

5.
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本文表明了奥林匹克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的观点,以及将奥林匹克教育引入学校体育教育在对学校体育教育本身、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方面的作用做了系统的阐述,并对奥林匹克教育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其发展现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市学校体育教育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姚蕾 《体育科学》2004,24(12):68-73
借助国际体育科学和教育理事会关于世界学校体育现状调查的问卷,调查了中国城市的学校体育教育状况,主要从体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体育课程目标和内容、学校体育资源、体育教育平等、体育与健康标准的实施、奥运知识的教育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为国际体育科学和教育理事会关于世界学校体育的状况调查提供信息,并从中了解我国的学校体育状况,发现问题,找出不足和差距。  相似文献   

7.
吴键 《体育教学》2008,(8):144-144
为进一步加强全国学校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的科学研究,引领学校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科学发展方向,经教育部批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于2008年8月正式成立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中心。按照相关规定,体育卫生艺术研究中心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学校体育、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学校美育与艺术教育,同时承担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的秘书处工作。  相似文献   

8.
近代日本学校体育教育与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早期学校 体育教育的发展,直接受到了日本学校体育教育的影响。由于政治和历史等问题的干 扰,中间曾经中断了几十年的联系。直到70年代后期,日本学校体育教育理论又再度 波及我国。如:健康教育论、体力论、快乐体育、生涯体育、方法论等等,这些对我国学校 体育教育都有着广泛的影响,但是还有一些学术理论、观点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研究 中借鉴的不多,“运动文化论”就是其中之一,而这一理论在日本学校体育研究中有着广 泛的基础,要想真正了解“运动文化论”的本质以及日本战后体育教育改革能够为我们 带来哪些有益的借鉴,有必要从战后日本学校体育的改革谈起。  相似文献   

9.
试论学校体育教育的特点辽宁省服务学校陈东建国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体育教育,把体育教育做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学校体育已经成为实现体育强国的“基础工程”。学校体育教育有自身的规律,这就是它的复杂性,长期性、科学性、示范性、创造性等。1学校体育教...  相似文献   

10.
略论学校体育的功能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学校体育与体育、学校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学校体育以其强身健体的本质功能为基石,主要向体育和学校教育两个领域延伸.然而,学校体育的多种功能在现实教学中,却给学校体育带来不小的麻烦,唯有功能回归,才是学校体育的自救之路.  相似文献   

11.
人文教育的回归与新世纪体育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冯瑞 《体育学刊》2003,10(3):15-17
针对当前社会存在的令人担忧的人失落的趋势,对人教育的理念进行了剖析,井根据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体育应加强人教育,改变课程结构,构建体育人教育平台的没想。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法,归纳法,展开了寓德于体的研究,旨在探求寓德于体的有效对策,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推进体育素质教育,提高育人质量提供参考。研究认为,寓德于体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树立健康教育观;以开发德育资源为基础,发挥体育教育优势;以优化教育方法为关键,确保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13.
应势而生的应试教育和应时而生的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应试教育及素质教育的形成原因的分析与比较 ,指出应试教育是对全面发展的误解与对知识的片面强调以及种种客观环境作用下的结果 ,而素质教育思想的提出是时代的要求 ,顺应了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综合素质提高需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社会、人们观念及教育逐步发展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从体育教育的信息化、体育教育的科学化、体育教育的终生化、体育教育的开放化、体育教育的超前化、体育教育的素质化等多视角论述了现代体育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揭示了现代体育教育在新世纪的主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由于人们对体育教师专业化的致力点的不同认识,从而在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过程中出现了“专项化教育”和“专业化教育”两种教育理念。本文从价值取向、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和评价四个方面对两种教育理念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专业化教育是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在体育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师是关键。没有合格的教师,学制、课程改革都是枉然。“健康教育化”是近来体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流行倾向。该倾向实质上是对“健康第一”课程理念一种形而上学的诠释,不利于体育课程改革和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引入当代西方著名体育学者西登托普先生的运动教育模式,其中的运动参与目标多元化和社会适应目标的模式。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可操作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素质教育的概念与内涵的研究,充分发掘素质教育与学校武术教育的相互关系,探求学校武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和功能,指出学校武术教育在民族精神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科学文化教育方面具有深远的作用与影响。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应该极力开展和发展对学校武术教育的全面研究与实施。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是一个文化主导世界发展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面对文化的感召,武术文化的教育功能在武术教育中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迫切的话题。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武术文化的教育功能也随之孕育、繁衍、成熟。现如今,武术文化教育已成为当前武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武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凸显和提升武术文化教育功能与价值,不仅是全面实施武术教育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学校体育生存教育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梁晓刚  项英  岳绍勇 《体育学刊》2004,11(2):98-100
通过对发达国家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学校教育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了确立学校体育生存教育的理论依据。从狭义的角度讲就是生命的教育,而从广义讲应该是生命的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总和。提出学校体育生存教育的目标为:增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增强学生的体质,为适应当前的学业和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  相似文献   

20.
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和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解析当前体育教学中德育的实践困境并围绕现存问题提出优化策略。研究认为:1)学校体育教学中德育具体指涉的是体育品德教育,体育品德教育是学校场域中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手段。2)实践困境表现在体育教学德育价值和功能的泛化导致体育品德教育目标的模糊,体育教师对运动技能教学的狭隘理解限制品德教育内容的生成,体育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缺失固化对学生实施品德教育的方式,传统技能教学过程未重视师生交往关系对学生品德塑造的价值,体育品德的内隐性使教师难以把握对学生体育品德的客观评价。提出优化策略:发展学生体育品德学科核心素养是体育教学中德育的目标,强调技能教学项目完整性与突破体育教学德育时空界限,用多种品德教育方式调适学生参与运动项目学习的体验,学生体育品德教育要关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与交往,提取情境中学生情意品质的表现是体育品德评价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