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龙司雨,自秦汉以降,多见诸文人墨迹与画卷之中。世人以为,龙自夏商产生以后,便独具司雨之功能。今吾人所见之文献,无过于殷商甲骨者。本文利用大量卜辞之“龙”、“雨”辞条,排比考鉴,发现此二字基本不在同一龟版中出现,故作出“商龙不曾司雨”之结论。有商一代,主雨者乃全能之“帝”。商人祈雨,卜问的对象是帝。帝可令“雨”,亦可令“不雨”。亦有焚巫尪以祈雨者?疚目疾炝私醪反?仅发现五条“龙”、“雨”并现者。然其中四条读作“宠”,一条系地名“龙田”,均与司雨无涉。  相似文献   

2.
大话武侠     
曾经有一段时间,雨现特别迷恋武侠小说,常常躲在被窝看金庸,趴在桌上读古龙,相信大家也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吧。然而一说到武侠,大家的头脑里浮现的总是金庸、古龙,古龙、金庸。其实不然,武侠作为一种文化,其内容之博大远非如此。同样,“大话武侠”作为本刊第9期“读者俱乐部”的话题,可写的方面也很多。比如一些事件:几年前王朔炮轰金  相似文献   

3.
作为当代华语文坛罕有的大师,古龙的作品可谓深入街头巷尾。小李飞刀、陆小凤、楚留香等众多形象,早已成为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重要角色;一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流传之广,几乎成为中国人最常见的口头禅。2013年,古龙“王者归来”,72本古龙小说、8部古龙剧、6款古龙游戏齐登陆,古龙成2013年最大赢家。保守估计,影视剧、游戏、图书版税累计一亿两千六百万。作家富豪榜创始人吴怀尧预测:“若大师古龙还活着.2013年作家富豪榜状元宝座。非他莫属。”  相似文献   

4.
玄石戒酒     
刘基  冯守富 《阅读与鉴赏》2009,(4):30-31,50,51
黔中仕于齐,以好贿黜而困,谓豢龙先生曰:“小人今而痛惩于贿矣,先生怜而进之。”又黜。  相似文献   

5.
飞雪红泥 《求学》2004,(11):27-28
古龙小说中长生剑、孔雀翎、碧玉刀、多情环等七种武器,杀伤力强,然各具特色,拥有其一,足可笑傲江湖,今同样也有打造大学之“七种武器”,拥有其一,足以让大学在时间、大师、创新、宽松、兼收并蓄中慢慢绽放魅力。  相似文献   

6.
7、《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孔颖达《周易正义》曰:“坎既为险,又为雨,今不言险雨者,此象不取险难之义也,故不云‘险’也。雨是已下之物,不是须待之义,故不云‘雨’也。不言天上有云,而言‘云上于天’者,若是天上有云,无以见欲雨之义,故云‘云上于天’。若言‘云上于天’,是天之欲雨,待时而落,所以明‘需’大惠将施而盛德又亨,  相似文献   

7.
扼腕惜稼轩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一生的词作,无论数量之富,质量之优,皆雄冠两宋。有词评家赞:“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相似文献   

8.
古龙是中国武侠小说的创新者。他从外国小说中吸取现代意识和现代情绪,从“硬汉派小说”中吸取情节结构。在创新的过程中;古龙还做了很多的“修正”。这些“修正”使得古龙小说保持了“武侠小说”的基本性质,却也说明了古龙的创新思维隐藏着危机。  相似文献   

9.
王羲之是我国著名书法家,他的字简约玄澹,超然绝伦,被人称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而他的《兰亭序》以及《兰亭诗》也绝对是绝妙的文学作品,今试以《兰亭集序》分析之。  相似文献   

10.
张旺 《考试周刊》2009,(3):29-30
晚明张岱,不仅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在饮食方面也是一位精致的鉴赏家。他作有多首咏方物诗,今择几首观之,品其“以俗物入诗而不失其雅”之美。  相似文献   

11.
《礼记·檀弓》有“既得合葬章”文如下: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孔子先反,门人后,雨甚至,孔子问焉,曰:“尔来何迟也?”曰:“防墓崩。”孔子不应。三,孔子泫然流涕曰:“吾闻之,古不修墓。”①  相似文献   

12.
龙的原型学界多有探论,该文作者将龙放在一种更为广阔更为原始的自然背景来分层次解构阐释,提出龙滥觞期的初始原型为婉蜒河川,河川是龙最原始的基形。河川的形色声态流变动势与龙的形象结构系统有隐秘而真实的趋同性质。龙是河川活物化表达者,自然崇拜阶段原生形态的龙是初民将自然对象超自然化过程中表象联想互渗的产物。龙发展流变期的动物原型为蛇蟒蜥鳄等水居动物,它们是龙的次生形态即次原型。龙的动物原型以河川作为其衍生的基础。龙的动物形象和意象的不确定性是直接导源于初民对蛇蟒蜥鳄等动物自然属性与神秘属性的不确切感知。蛇蟒蜥鳄等既是河川之动物化神灵化载体,也是河川神秘机制的功能性载体。定型期的龙图腾是初民以蛇蟒蜥鳄等动物之最奇异明显或最锐利凶猛的形象特征联缀综合在河川基形之上而渐次建构形成的,是在自然崇拜、动物崇拜与动物图腾崇拜的神秘整合中产生的,它是共生形态的图腾龙。中国古代神话中”土龙致雨”、“应龙畜水”、“黄龙曳尾”、“神龙以见画地”、禹逐共工杀相繇以及“乘龙”、“御龙”、“驾龙”等事象均是以神话变形方式涵藏或再现着龙与自然河川、蛇蟒蜥鳄等的真切关联,是用神话语言认真而曲折地叙说着龙的真实本相。  相似文献   

13.
古有触龙说赵太后“为之计深远”让人敬,今存不少溺爱孩子之事令人忧,究其原因,不在无爱,而在于爱的方式方法的差异。爱若没有足够的理智,没有科学的施予,受爱者得到的更多是伤害!  相似文献   

14.
在《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左师触龙与赵太后拉家常谈养生之道时,触龙说了这么一句话:“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  相似文献   

15.
唐宋,是古典诗词最为灿烂辉煌的时期。在唐宋纷繁的诗词意象中,让人涵咏不尽的是多姿多态的“雨”意象群。打开唐宋诗词作品,到处听得到沙沙雨声。杜甫诗中“雨”意象出现了246次;李商隐也是写雨高手,诗中有关“雨”的意象出现了73次;柳永也对雨有所偏爱,作品中通过雨的意象运用,从而营造出万千情愁的手法不下15处。真可谓雨意信手拈来,秀外慧中、以柔为美的民族个性被融贯在纤柔的境界之中。本文试将唐宋诗词中的“雨”意象分为喜悦之雨、愁苦之雨、清雅之雨、禅理之雨四类,并就其各自蕴含的人生意义进行分析探讨。一、喜悦之雨在喜雨诗中…  相似文献   

16.
“甘”、“今”同为“含”的本字,所不同是,“甘”是“口含甜美之物”,而“今”是“甘”的倒文,表示“口含苦物”。“甘”一变为“今”,再变为“含”;“今”由“含在口里的这会儿”引申出“是时”、“今时”之义。  相似文献   

17.
龙是中国人智慧、勇敢、吉祥、尊贵的象征。自古以来,龙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是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在华夏民族的心目中是“神龙”。华夏民族自称“龙的传人”。自汉代以后,龙被帝王所利用,成为帝王的化身。龙文化在我国有深厚的基础和积淀。今就龙文化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进行探讨,以求正于学术界的同仁。  相似文献   

18.
父子性刚     
背景链接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别署龙子犹,又号墨憨斋主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戏曲家、通俗文学家。和其两兄弟冯梦桂、冯梦熊并称为“吴下三冯”。  相似文献   

19.
    
王时敏 《下一代》2011,(8):35-35
春天到了,桃花开了,那绵绵的细雨下个不停。 有人说,雨为淡如白纸的日子添了一丝墨痕,让生活染上了诗情画意。古诗云“春雨贵如油”、“清明时节雨纷纷”,这都是讲的雨之细、雨之密。  相似文献   

20.
我们先看下面的两个例子:“此时情景愁于雨, 是处莺声苦却蝉”、“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第一例子中作者借两种不同的景“雨”“蝉”反衬其心境之“愁”与“苦”,即“愁于雨”,“苦却蝉”,观二句之意“于”、“却”二字却是互相通用的,言苦于蝉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