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祖冲之作为我国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机械发明家,具有钻研继承、变革创新、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对我国古代数学史、世界数学史的影响都极为重要、深远。本文就祖冲之科学精神及其在古代数学等发展的贡献进行了浅显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叶鹰 《情报学报》2007,26(5):711-716
基于ISI-ESI数据库的22个学科划分和引文数据,对中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计划提出中国引文数要进入世界前5位的目标进行了按学科分解的信息计量分析,得出各学科需要提高的引文数倍数分别约为农业科学5.53、生物学和生物化学8.01、化学1.55、临床医学7.14、计算机科学2.02、经济学和商学2.39、工程1.62、环境与生态学3.07、地球科学2.74、免疫学21.62、材料科学0.97、数学1.14、微生物学9.06、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12.54、综合交叉学科1.22、神经科学和行为科学11.72、药理学和毒物学4.67、物理学2.06、植物和动物科学4.91、精神病学与心理学5.14、社会科学总论2.69、空间科学7.09,总引文数则应达到占世界总量的7%.  相似文献   

3.
数学是什么?毕达哥拉斯说,"万物皆数"。伽利略说,数学是宇宙这本大书的语言符号。著名数学家B.Demollins说,"没有数学,我们无法看透哲学的深度;没有哲学,人们也无法看透数学的深度;而若没有两者,人们就什么也看不透"。A.N.Rao说:"一个国家的科学的进步可以用它消耗的数学来度量。"按照恩格斯的说法,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相似文献   

4.
先诗伟 《大观周刊》2011,(48):164-164
现在的社会是数字化的社会,数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可以用来表达和交流,可以帮人们认识身边的事物,还可以帮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在人们的数学学习中贯穿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影响着学生的各科学习,也为学生在数学方面的继续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陈鹏 《大观周刊》2011,(44):244-245
所谓“数感”,就是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从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具体地表现在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和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那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我认为,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所关心的事情人手进行数学教学,从而建立良好的数感。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6.
南宋秦九韶《数书九章》第八章为"军旅类",是我国国人学习数学与兵家联系的经典之作。其中的军事数学思想对现今仍有指导价值,军工建设创新性思维值得学习,数学建模应用于军事更是现代军事研究的方向之一,"剩余定理"堪称一绝智慧。  相似文献   

7.
杨坤 《大观周刊》2013,(4):168-168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并且在内容标准的几个阶段阐述了培养学生数感的问题。数感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标准》第一次明确地把它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了出来。而且在六个核心中被摆在了首位,可见新课标对“数感”的强调和重视性。可数感的形成又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项长远的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操、反思等活动,培养小学生敏锐的数感,为学好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陈兴烈 《大观周刊》2011,(43):107-107
初中数学学困生是普遍存在的,是一个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无法回避且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发现了许多数学学因生形成的原因,并对如何进行有效转化数学学困生作了许多的探讨,以期作为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9.
马建敏 《大观周刊》2012,(2):175-175
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而数学知识又比较抽象,许多学生对数都不能很好地建立表象,更不能真正地理解数的内涵。教学时,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熟悉而又愉悦的具体生活情境中获得良好的数学体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感受到数的存在,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加深对数的认识,从中建立和培养学生的数感。  相似文献   

10.
数学素称科学之王,它不仅是自然科学各学科的运算手段和理论基础,而且还是各门科学所面对的对象世界的普遍抽象形式。在这个意义上如果不深究的话,人们都不会怀疑“数学乃是最具普适性的科学”这一命题。然而在文化史研究中我们又经常为一些谜团而困惑:为什么中西文化中数学乃至自然科学的地位和命运差异悬殊?为什么中国古代数学成就显著而到了宋元以后走向衰落?为什么欧洲的许多著名哲学家  相似文献   

11.
数学大师陈省身为青少年数学夏令营题词:“数学好玩”。其实,推而广之,也可以说“科学好玩”。对青少年而言,学习科学最大的动力来自兴趣、好奇心、对未知事物的惊讶态度和求知欲望。而青少年的特点又是好玩,好动。因此,游戏的形式、有趣的实验,是青少年学习科学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陈玲 《新闻爱好者》2017,(2):I0003-I0003
数学其实是一种文化。不能简单地把它当作是一种应用工具。在几千年前的古埃及时期,因为土地丈量的生活需要,数学发展出几何学;在古代的中国。数学也逐渐发展出其他的分支,以满足人们对农业生产的需要和天文观测的需要。因此数学始终是为人们的需求而服务的.和其他的文化隔离开来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13.
对16种中数类期刊中数学式编排规范化方面的内容作了调查,指出中数类期刊必须重视和解决在数学式编排规范化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问:近年来经常听到人们提及犹太文化研究,请问研究犹太文化有何意义?答:发端于三千年前的犹太文化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对世界文明特别是西方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研究犹太文明成为人们探索和了解西方文明源头的一个重要方面。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一样,犹太文化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为数不多的“一以贯之”的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犹太文化聚合了数千年的历史沧桑,其历史性特征和传统性内涵在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整体发展中表现得十分突出。从这一意义上讲,研究犹太文化对进一步了解世界文化有着特殊的意  相似文献   

15.
针对图书馆不同种类的外借现刊流通率差异过大,造成热门期刊供不应求,冷门期刊无人问津的现象,提出一种依据上年相关流通数据来确定当年外借期刊复本数的数学算法和采购策略,达到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使有限的资源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严海兰 《大观周刊》2012,(9):210-210,174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曾经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就是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注意把数和形结合起来考察,斟酌问题的具体情形,把图形问题转化为数量关系问题,或者把数量关系问题转化为图形问题,是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化难为易,获得简便易行的成功方案。所以我们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的。下面我就把我在数学课堂中如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做一下介绍:  相似文献   

17.
这些年尽管科普书不断在出版领域开疆拓土,但是数学在科普书中仍然算是冷门的。不过这个现象最近似乎渐渐有转变的趋势,除了老字号的数学专业出版社九章与以科学书为主的牛顿出版公司之外,一些综合性出版社如天下、商务、时报、商周、先觉,也陆续推出与数学相关的出版品。  相似文献   

18.
吕波 《大观周刊》2012,(33):232-232
“数与代数”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数学课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与传统的初中数学中代数部分相比,新课程标准在这一学习领域的目标、内容及教学活动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应该按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对“数与代数”及其教学进行认识,探索新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9.
李冶是宋元数学四大家之一,自幼好学,"经为通儒,文为名家",在数学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突破。他毕生致力于数学研究,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数学教育事业以及数学研究之中,李冶的数学观和数学研究成果,对后世数学发展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天学初函》的编者李之藻和当时的西学引进者由起初的对西方数学知识感兴趣,进而探讨西方数学超胜中国的原因。他们发现中国古代的数学研究缺乏“缘数寻理”的精神。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开始译介西方的逻辑学著作,此时他们的着眼点已不仅限于数学一科,他们试图借助西方的逻辑学来弥补中国传统思维模式中的缺陷。由于这仅仅是个人的治学兴味,在急功近利的政府行为面前,它的被世人漠视的历史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