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媒体时代新旧媒介的日益融合与共同发展,使得媒介素养教育成为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和公众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阐述了全媒体时代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内涵、发展趋向及缺失表现,重点探讨了公共图书馆提升公众媒介素养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5,(10):57-60
全媒体时代新的媒介格局和传播方式为公民理性的政治参与提供了机会和舞台,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同时,媒介技术发展带来的数字鸿沟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公民社会的构建,而媒介素养教育对弥合全媒体时代数字鸿沟,提高公民整体素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研究数字鸿沟的不同类型,探讨其与公民社会构建的关系,理清全媒体时代媒介素养教育对公民社会建构的重要作用,以期跨越全媒体时代的数字鸿沟,搭建公共领域、培养公民意识、彰显公民身份,促使公民社会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3.
政府官员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政府官员的媒介素养是公民媒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媒介素养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700名处级以上干部的问卷调查,分别从媒介认知、媒介接触、媒介使用和媒介环境适应等四个方面,对当前政府官员的媒介素养状况进行了系统考察,发现当前政府官员的媒介素养存在表面化、概念化的倾向,认为加强理论学习与重视实践经验双管齐下的方式与途径是提高政府官员媒介素养的眉睫之举。  相似文献   

4.
在媒介大融合的背景下,传统媒体寻求自身的突破,迫切需要与新媒体求合作共发展。“全媒体”是新旧媒体走向融合后“跨媒介”的产物。这时二维码充当一个桥梁的作用,连接起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平面媒体与手机、网络媒体,实现了媒介融合,并为广告等领域增添新的活力。二维码技术在诸多领域的广泛运用,为实现媒介融合及全媒体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主要对二维码在纸媒、电视、广告等领域的运用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张莉琴  万春晖  武宁 《传媒》2015,(14):73-75
在全媒体时代,各种媒介交织作用,共同形成了媒介生态环境.本文结合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现状,分析在中国语境中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的博弈,探讨在全媒体时代下媒介素养教育突破困境的方向与路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大数据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公共安全事件受关注程度超越以往任何一个时期。近期发生的疫苗安全事件,其信息传播从主体、渠道、形态、效果等方面均发生了改变,影响巨大。本文从健康传播角度出发,借助KAP模式融合媒介依赖理论进行分析,探索全媒体环境下,媒体如何做好疫苗等有关议题的健康传播与风险沟通,更好地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健康素养,重塑对疫苗及公共安全防治领域的信心。  相似文献   

7.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迎来了信息时代的第二个十年,新形势和新任务下,信息技术给大学英语教学和媒介素养教育赋予了新的内涵.本文以媒介素养教育为研究视阈,基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概念,剖析大学英语深化教改的瓶颈,指出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相融合的必然性,提出以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为指导,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全过程,从而提高其教学效能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全媒体时代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应融入视频信息素养、媒介信息素养及移动信息素养教育等新内涵,提出了全媒体环境下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应包括更新教学模式、增加教育内容及提高全媒体展示能力等新策略。  相似文献   

9.
提升报业传播能力的全媒体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捷 《传媒》2011,(12)
在我国媒介融合的实践中,业界提出了“全媒体”这一新概念.报业由于不具备电视、互联网在音视频方面的优势,因而对实现全媒体的目标更为迫切.全媒体是在媒介融合过程中的本土化探索,因此全媒体的发生语境与媒介融合几乎是同步的,是各种传统媒介的内容汇聚到一个平台后的自然结果,是对传统媒体业务的继承与革新.全媒体实现了对传统媒介技术与资源的重组,以及对传统传播渠道的改造和流程再造,其目标诉求是通过对内容的丰富与深化,吸引在新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媒介受众.  相似文献   

10.
聂颖  张宜军 《出版科学》2013,21(3):29-32
全媒体时代新媒体和媒体技术迅速发展,使媒介环境发生改变: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博弈又融合,媒介生存格局发生变化;传播者与受众的边界消融,单一传播转为双向互动传播。这对编辑媒介素养提出新要求:编辑要具备前瞻性媒介研究力、多媒体传播策划力和多信息整合知识力。编辑可以通过更新理念、升级技能和构架体系等途径不断提高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1.
在数字化技术的有力推动下,使得媒介融合步伐逐渐加快,媒介融合产生了实质性的进步。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未来全媒体、大媒体图景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媒介融合不是不同媒介形态的简单拼接,这种融合是全方位的融合,是从内容生产环节、到新闻制作发布环节、再到人员岗位配置、直到媒体的经营管理等全方位的调整,而针对全媒体、大媒体环境下的内容生产环节,新型复合型采编人才的缺乏是一大顽疾。加快传统编辑的转型升级步伐,以便编辑适应新的媒介环境及新闻内容生产提出的新要求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传媒整体格局包括新闻传播技术、内容和环境等随之发生改变。网络媒体的兴起,在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态势中,推动了中国社会公共领域的形成,也改变了传统的新闻语态,使新闻话语传播呈现出全媒体传播时代的新特征。本文对网络化时期媒介话语权的变迁以及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究,希望对建立媒介话语新秩序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当前,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媒介融合时代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理念,呼唤新型全媒体新闻人才的到来.为了培养掌握“全媒体”业务技能、具有纵深复合知识结构、具备整合传播思维力、注重人性化服务理念的媒介融合时期新闻人才,高校应从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和方式、教学平台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4.
传媒数字化背景下的媒介融合与全媒体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新传媒及新通信手段层出不穷,同时,媒介融合也渐成发展趋势。我国传媒业界所提出的"全媒体化",正是应对传媒数字化和媒介融合趋势的全新的理念和对策。当前我国传媒业正在积极进行全媒体运营的探索和战略布局,但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全媒体传播对我国传媒业而言仍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相似文献   

15.
全媒体时代,广播媒体需要树立媒介融合发展意识,探索自身与新媒体实现融合发展的有效策略.本文在对全媒体时代广播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重点对广播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期确保广播媒体能够更好地适应全媒体时代下的发展环境,抓住新媒体带来的发展机遇,与新媒体实现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6.
在全媒体的环境中,受众获得信息接受者与发布者的双重身份,这样的媒介化社会环境对民众的新闻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作为推动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成长过程中自我习得了一定的新闻素养。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新闻素养在没有得到系统教育和学习的情况下,在新闻知识、新闻实践、新闻辨别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高校应该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开设课程、引导实践、营造环境等,为提高大学生新闻素养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7.
马燕 《今传媒》2014,(5):151-152
在当前融合了公民自律和法律规制的微传播环境下,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有了新的内涵,更强调对媒介的运用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高校要将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列入通识能力培养体系的一部分,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各种能利用微博进行自我管理的平台,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培养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一名合格的社会人应具备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日益融合互通,信息传播手段层出不穷,全媒体逐渐变成人们非常关注的话题。所谓的全媒体就是通过媒介信息以多种媒体的表现形式传播的一种形态,并通过广电、电信网络及互联网融合的方式实现用户在多种终端的融合接收,最终让用户随时随地地获取想要的信息。而且全媒体具有覆盖面最全的特点,这给企业品牌的推广与营销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企业品牌营销应充分利用全媒体时代的优势,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企业发展。那么在全媒体时代下企业该如何进行品牌推广与营销?基于此,本文以2019年中国(广西)六堡茶斗茶大会为例,对企业品牌的推广与营销开展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19.
闫欢 《现代传播》2008,(2):137-138
本研究试图探讨新媒体视阈中大学美育与媒介素养教育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程度上得以融合与互动的可能性.本研究认为,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必需品",大学生正在对媒体产生更深层面的认知,需要对其进行媒介素养方面的培养与教育,其中对审美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与美育之间可以在审美素养与能力方面找到融合的基础,二者的互动将对大学生审美观的形成发挥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栗平 《新闻爱好者》2012,(11):53-54
本文对媒介融合背景下全媒体记者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对我国教学型大学新闻学教育的核心进行了研究,认为在以教学为主的大学当中,新闻学教育的核心无疑是教会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精练的语言(文字、声像),还原完完全全的事实真相;高校在教学上应该"术"、"学"并重,在打造专业核心的基础上拓展多重能力和思维深度,并应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打造全媒体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