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农”网络书屋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服务平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依据传播学理论的“5W”模式,“三农”网络书屋传播活动中包含有传者、内容、媒介、受众和效果5个基本要素.5个要素的相互作用与促进有助于进一步加快“三农”网络书屋的推广应用,打开科普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2.
五w模式是拉斯韦尔创立的一个早期传播模式,五w模式之于传播学的意义在于:它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方便的综合性研究方法.本文从五w模式产生的背景和模式的角度重新反思了人们对它的批评,认为模式本身固有的缺陷不可避免地产生某些先天性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认知传播学以“认知”作为新的理论框架与方法工具,是近年来传播学科进行内部自我反思所诞生的重要议题.由于认知科学多样化理论脉络之影响,不同传播研究者在引介过程中依据其各自偏向,呈现出结构交叠的知识背景.从认知传播学目前的对话进展来看,主要已形成本土化、交叉化、细分化、实验室以及科学化五大进入路径.考量认知传播学未来建设,需要厘清如何继承与拓展传播学在认知研究方面的前期优势,并通过为其他学科提供呼应支持,提升在不同社会科学领域的被容纳程度;同时,也应当重新检视认知科学为学科理论框架建构带来的挑战.除此之外,认知传播的平台建设与科技层面实践亦是后续不容忽视的基础面向.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播学新媒体研究理论的焦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传播学研究除了受制于知识生产的内在规律,还受到了一些外部力量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研究对象媒体本身的变化.当代中国媒体的转型已经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却未得到有效的响应.理论关怀转而聚焦于新媒体研究,但是在新媒体的认识、传播观念和理论的建构方面明显保守和落后,缺乏实质性创新.面对这种现状.理论的社会价值贫乏导致研究者终极的焦虑.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中国传播学研究群体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中国大陆的传播学研究者早期主要是从新闻、中文等相关专业转行而来。在传播学博士教育发展后,研究者学科背景发生较大的变化。而当下中国传播学生产场的主力军是具有一定海外学习背景的研究者。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电影属于大众传播媒介的范畴,将传播学的理论成果运用于电影学的研究,有其学科逻辑上的必然性、可行性.本文以传播学视野观照电影学并论述其现实的重要意义,进而提出电影传播的整体模式.  相似文献   

7.
传播学的危机与重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传播学从诞生开始 ,就一直没有得到社会科学界的承认。传播学的危机并没有伴随着它的成长而消失 ,相反常常成为诘难这个学科甚至取消这个学科的理由。传播学学科的危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传播学教育、传播学组织和传播学本身 ,主要原因在于它的研究对象不明确 ,理论体系不严密。中国传播学的危机同样存在 ,因此必须在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 ,对传播学的学科体系进行重构和定位 ,从而建构一个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 ,这是 2 1世纪中国传播学研究者们必须完成的一项使命  相似文献   

8.
周岩 《新闻界》2012,(2):30-33
本文通过对中国大陆30余年来传播学出版的专著、译著的规模、过程、主题与核心作者等方面的数据整理、分析与研究,发现我国的传播学研究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但在理论积累以及成果创新方面还显薄弱,部分著作存在重复劳动;许多原本研究不足的领域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还有一些没得到足够重视;当前我国传播学研究队伍的知识背景依然相对单一。因此,传播学学科内各个领域的均衡、全面发展仍需强调,吸引各学科研究者进入到传播学领域,进一步加大力度发展高质量原创成果,应是当前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9.
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原来的教学模式存在某些弊端,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建构性学习是传播学研究方法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路径之一。"建构式"教学要求教师创造与实践相结合的"自由讨论"式课堂,灵活运用案例教学并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0.
传播学的一些理念早在20世纪20-30年代就已在中国传播,由于历史的原因,传播现象的研究中断了近30年。1978年,中国大陆学人得以公开知悉传播学,1982年召开第一次传播学研讨会,1999年以后进入持续的引进、研究的高涨期。随着近年传播科技的迅速发展,传媒形态对社会结构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也因此成为中国传播学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领域。笔者认为,中国传播学研究要有全面长足的发展,需要在研究方法上尽可能兼顾本学科三大学派各种方法;需要将研究话题相对集中;课堂教学要全面向学生讲述传播学各个学派、各个方面的知识,能够解释网络时代的传播现象,不能仅以大众传播学替代广义的传播学。  相似文献   

11.
李红 《今传媒》2011,(12):130-131
罗杰斯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他因为首创的创新扩散理论而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罗杰斯以创新的扩散理论为研究核心,将其研究触角向传播学多个分支扩散,他的研究领域涵盖传播学的多个方面,其中包括发展传播学、议程设置理论、健康传播、传播史研究等等。本文试图勾勒罗杰斯传播学研究的图谱,浅析罗杰斯的传播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张畅 《新闻与写作》2020,(3):113-113
《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是针对传播学理论进行研究的书籍,该书主要内容包括传播的类型、传播模式、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材料和内容、受众、传播效果、传播的应用、媒介法规与伦理、传播学主要流派以及传播学研究方法该书筛选并收录了新出现的关键概念;力图在解释中尽可能涵盖相关概念的不同维度,同时兼顾释义的简约性,保持辞书的风格;加强互文参阅的“网络性”,帮助读者构建传播学的总体框架,并将“附录”中的书目进行了分类,使得读者可以以本书为原点延展到更广阔的领域当中。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第一批传播学研究专家,邵培仁在传播学、媒介学、华莱坞电影、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深入耕耘,在近40年的学术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试图从邵培仁的学术研究历程、中国传播学理论建构的学术体系以及邵培仁对华夏传播研究的期望等三个部分来展示邵培仁在传播学本土化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和作出的贡献。更重要的是,本文通过这些成就和贡献来凸显邵培仁系统的传播学研究成果及其高尚的精神品格,以此启示后学和指导中国传播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勒纳为代表的美国发展传播学一度很受部分中国学者的青睐,认为这是中国传播研究本土化的重要方向.勒纳的发展传播学属于后殖民理论,有着强烈的冷战思维,渗透着强烈的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但却成为中国传播学本土化的起点.就这一理论而言,中国学者的“对号入座”体现了我们在学术研究上的功利主义,这种功利主义实际上消解了中国传播研究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化媒体在网络时代的人类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社会化媒体相关的研究也在传播学领域中占据更为显著的位置.本研究选取10个具有代表性的SSCI传播学期刊,对其中于2011—2016年间发表的、与社会化媒体相关的研究性论文进行内容分析,对基本信息、主题视角、使用的理论模型以及研究方法等要素进行编码,得出分析结论,力图就当下研究的趋势和未来研究的方向为研究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传播学中的一个边缘课题王怡红从传播学发展的方向上看,各研究领域的道路越分越细。一些或重大或微小的课题形同路碑,标示研究者在各自道路L的开拓与建树。“健康传播”(HealthCorn.munication)就是仁立在传播学研究边缘地带的一块碑石。健康传...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新闻理论研究等六个方面,全面分析了中国大陆过去一年新闻传播学的新发展和新动向.作者认为,专门化与深入化是2004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的主要特点,这使得该领域研究向深入发展,同时呈现出较强的横向拓展态势.  相似文献   

18.
牛静 《东南传播》2010,(4):14-16
作为一种质化的研究方法,扎根理论有其独特的优势,它致力于填平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之间的鸿沟。将扎根理论应用于新闻传播学研究中,有助于新闻传播理论的创新,同时可以促进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本土化。扎根理论有一套具体明确的研究策略和研究程序组成。研究者可以利用扎根理论对新闻媒体及其工作者、各类传播现象进行访谈、观察,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多次编码,从而进行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2002年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回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2年是中国传播学研究的进程中值得纪念的一年。社会的进一步的发展和传媒业的进一步壮大,使传播学作为一门“显学”的地位日益突出;研究者与传媒业的密切互动、国内与国际的频繁交流,则使2002年的传播学研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这一年里,中国传播学会(全称: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传播学研究分会)的成立,为中国传播学界提供了一个全国性的交流和合作平台;同时,中国传播学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回顾中国传播学研究简史的基础上,梳理了中国传播学研究最近五六年的状况:传播学译著的出版持续数年高涨;经验-功能主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在中国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中普及;证实传播学假设的研究形成规模;媒介形态研究开始受到关注;开辟了较为广阔的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研究空间。当前存在的问题是:研究层次总体仍停留在介绍层面;研究的话题长期分散;课堂教学基本停留在大众传播学领域,而且主要是经验-功能学派的观点体系。文章最后指出了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朝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