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现代文学用语体白话翻译剧本,始于薛琪瑛女士翻译的王尔德的《意中人》,王尔德是十九世纪末英国的噔美主义代表作家,其剧作在“五四”前后被陆贯介绍到我国,薛女士译作的主要功绩在地她使用语体翻译剧本,而且,在胡适倡导文学革命之前,薛女士已经发表了用白话的语体文翻译的剧作,其开启之功,亦应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2.
作为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为了“艺术而艺术”是王尔德唯美主义的精髓,他追求形式完美和艺术技巧。象征、重复、明喻、暗喻、“三段式”叙事手段等艺术技巧在王尔德童话作品《夜莺与玫瑰》中的运用,赋予了作品形象美、音乐美、色彩美等美,给读者带来了感官上的愉悦。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的小说《迟桂花》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是现代小说中的杰作之一,本文从《迟桂花》创作心态、人物形象、艺术匠心三个方面入手评论,认为郁达夫的《迟桂花》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人生、理想境界渴求的强烈愿望;作者笔下的翁莲是理想化的人物,是“美”的化身,外形美和心灵美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迟桂花》在艺术上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体现了郁达夫小说的“自叙传”特色,是“四美”兼备(“自然的美、人体的美,人格的美、情感的美”)的一篇杰作。  相似文献   

4.
<正> 读郁达夫的小说,我们常常会被作品中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那种忧郁之美所深深吸引和震撼。“忧郁是上帝的快乐”,对郁达夫的小说虽然有伤感主义,颓废主义等等毁誉不一的评价,但小说忧郁之美却是审美认识上不可忽视的,这也许正是他的小说一直为读者接受的重要原因。 忧郁,是贯穿郁达夫整个文学创作的独特审美取向。《沉沦》中主人公变态的压抑和对祖国贫弱的忧患,《零余者》中“我是一个真正的零余者”的绝望,《茫茫夜》中主人公不甘堕落又不能自拔的无奈……都从不同角度折射着忧郁之光。即使是写来较为明朗轻松的散文,也是“感伤的旅行”的记录。《沉沦》是郁达夫的成名作,通过其中表现出来的忧郁之美可见其一斑。《沉沦》的主人公身处异国,在民族歧视的时代氛围中敏感、脆弱、自卑,甚至有些神经质,经常“他的眼睛里就涌出了两行清泪来,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在他眼中连他唯一的避难所,被他视为朋友,慈母和情人的大自然,也充满了忧郁的  相似文献   

5.
认真执著     
王尔德是19世纪末英国作家,作品有《认真的重要》《快乐王子》《理想丈夫》等等。在文学创作上,他总是一丝不苟、不遗余力,因此,他的作品千古流传。一天,用晚餐时,王尔德显得有些疲累。他的好友走过来说:“今天你一定很忙吧?看你一副累垮了的样子。”王尔德回答说:“是啊!今天真是累人,我整个上午都在校对一首诗稿。”朋友说:“校对一首诗稿?只是这样啊!结果呢?”王尔德说:“删除了一个符号。”朋友有点吃惊:“就这样?”“是呀!就这样。可是……”“可是什么呢?”王尔德说:“可是下午,我又把那个被删除的符号加回去了。”现代人一味讲究速度…  相似文献   

6.
王尔德的童话集《快乐王子及其他》和《石榴之家》表现出一种"变态美",这种美是通过对肉体痛苦的过度渲染、对死亡意象的反复书写和同性恋意识的自然流露而形成的残酷且怪异的美,而王尔德生活的时代,他自身的变态心理以及他的美学追求则是形成这种变态美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莎乐美》体现了王尔德“以感性为美”的唯美主义艺术思想。本文从该剧的色彩、语言和意象三个方面的特点分析三者在《莎乐美》中的完美统一,以此来论述王尔德特立独行的唯关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8.
“美与情感,对于艺术犹如灵魂肉体,互为表里,缺一不可的。”这是郁达夫一九二三年六月十七日在《艺术与国家》一文里所阐述的文学主张。考之郁达夫先生留给新文学的五十余篇小说,可以说他是实践了自己文学主张的。在小说创作上,他在执着地追求自然的美,人格的美,情感的美等等的同时,着重于强烈的自我表现和真挚的感情流露,精于情景交融的氛围渲染,长于人物情怀的描摹,这便构成了郁达夫小说浓郁的抒情风格。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文学用语体白话翻译剧本,始于薛琪瑛女士翻译的王尔德的《意中人》。王尔德是十九世纪末英国的唯美主义代表作家,其剧作在“五四”前后被陆续介绍到我国。薛女士译作的主要功绩在于她使用语体翻译剧本。而且,在胡适倡导文学革命之前,薛女士已经发表了用白话的语体文翻译的剧作,其开启之功,亦应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10.
刘丽萍 《教师》2012,(20):114-115
《故都的秋》全文16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在斗争的痕迹。本文通过评论《故都的秋》的美,来探讨分析郁达夫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末,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试图从消费和时尚文化的角度去考察王尔德及其唯美主义思想。受此影响,本文分析了19世纪末维多利亚时代崛起的商品消费文化,并且以王尔德的长篇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小说中的商品消费、享乐观以及时间体验。力图从文本和历史之间横亘的属于无意识层面的文化权力来证明文化作为一个意义系统是如何影响着王尔德的主要作品的。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讨论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审美主张。王尔德把道连的道德转移到画像上,塑造道连这个唯美形象是王尔德毕生所求的高度。但是,他仍然没有能够通过画像来区分道连以及道连和道德现实,因为道连还是不能够承受道德施加的重压。显然,道连属于王尔德主观上在小说《道连·葛雷的画像》里面力图塑造的唯美形象,但仍然不是一个已经超越了道德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3.
关于奥斯卡.王尔德和文学理论的关系,大家津津乐道的是他的唯美主义和生活模仿艺术的观点,然而王尔德的理论体系不仅仅是这么一点,吴刚教授所著《王尔德文艺理论研究》,作为国内第一部综合专门论述王尔德文艺理论思想的专著,从王尔德理论中批评及批评家的功能和位置,艺术和道德,艺术和自然,艺术和社会的角度深层次地分析了王尔德的理论体系。这种研究角度和方法为王尔德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4.
唯美主义代表人物王尔德将“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主张贯彻到生活领域,以实现艺术拯救生活的梦想一一审美救赎,但过分强调形式的表层生活艺术化以及消费文化的深刻影响却导致其审美救赎的失败。当今消费文化甚为流行,现代人也面临王尔德式的困境,生活艺术化实践出现表面化现象,在反思并剖析二者的同时,搜集现实生活中深层次生活艺术化的成功案例CCSweets和马灯部落进行实证研究,寻求切实可行的深层次生活艺术化方法,以实现审美救赎。  相似文献   

15.
唯美主义一直以来因其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而受人诟病,这种矛盾根深于其理论,发展于其实践。而归根结底,这种矛盾不是由于作者思想缺乏逻辑,而是其对所处时代变迁的不自觉的反映。《道连·格雷的画像》是奥斯卡·王尔德一部表现唯美理念的小说,书中三个人物皆为唯美主义不同层面、不同程度的象征和体现,王尔德通过这三者的关系纠葛展现出他自身对这种矛盾的无意识的焦虑。  相似文献   

16.
奥斯卡·王尔德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童话《快乐王子》很好地表现了他唯美的思想,但也对现实进行了揭露,只是也是一种唯美式的拯救。在这篇童话中有美的过程,也有着非幸福快乐的结局。  相似文献   

17.
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后期英国唯美主义的领军人物,其创作体裁之广,鲜有人及。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在戏剧、小说、童话、诗歌和文论领域都留下了惊世之作,然而真正使他轰动英国文坛的则是他的戏剧。其中以《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等4部喜剧广为人们所熟知。透过作品中所塑造的不同的女性人物形象,我们却能深刻地了解王尔德作为一个唯美主义艺术家对女性主义问题进行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8.
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和铁凝的长篇小说《大浴女》分别是各自时代展示女性精神成长的优秀作品。用成长小说的视角来比较和考量这两部小说,会发现"成长"这一主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化,可以看到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某些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名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一贯蔑视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传统,反对只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生活的创作方式,其代表作《道 林·格雷的画像》在19世纪90年代上半期曾风靡一时,标志着王尔德写作生涯的转折.该小说无论是从叙事还是从哲理等各方面都体现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观念,融入了他对生活、艺术、道德的诸多看法,是王尔德的一次重要的美学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