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题目: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第二节"平抛运动".在"平抛运动"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直线运动的规律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相关知识.我所在的学校是省级示范高中,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以及实验动手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基于此,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均设置在平抛运动规律的得出上.为此,我准备了两组学生实验,这两组实验均出现在教学设计的第一个环节"自主探索"中.在教学设计"自主探索"这一环节,我先安排了这样一个实验,目的是探究平抛运动物体竖直方向做何运动,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平抛运动演示器(平抛竖落仪如  相似文献   

2.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平抛运动"是高一物理必修2第五章的内容。课程标准的内容为: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运动合成与分解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方法,是本章的重点。平抛运动是该方法的实例应用,是学生学习运动由直线到曲线的一个转折点。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真正理解平抛运动。  相似文献   

3.
吴国勇 《物理教师》2009,30(2):25-27
在高中、大学等物理教材中均有平抛运动、斜抛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等运动学的教学内容,了解和掌握这些抛体运动的规律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由于这些运动较为复杂,要确定物体在任一时刻的位置和速度,达到控制运动的目的,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这些知识。我们把这些运动分解为几个简单的分运动.但学生还是将信将疑,因为现有的教学设备,还没有这样的实验仪器能直观、生动地演示抛体运动规律.教师只能“纸上谈兵”,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进行教学设计,该设计以实验现象为依据,以力的合成与分解作类比,引导学生一步步得出本节课的主题--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相似文献   

5.
对于《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这一节内容,课标要求为"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学生通过本节创新课堂科学实验活动,主要弄懂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受热过程,二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相似文献   

6.
陆建源 《云南教育》2007,(9Z):34-35
1.设计思想:化学课程标准倡导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手段,以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学习或实验方法为目的的新理念。学生实验课是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最佳时段,也是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掌握实验方法的有效途径。依据认知规律和课标要求,本节实验课采用操作示范、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汇报评议的“四段式”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标准对“抛体运动”的内容标准是这样规定的:(1)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2)关注抛体运动规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贯彻课程标准及理念的载体.教学设计时横向比较三个不同版本的教材,以发现他们在内容及研究思路上的差别,有利于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杨淑梅 《考试周刊》2013,(70):148-149
元素周期律是对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实质的揭示。因此,在本节的教学中,采用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论探究、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然掌握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同时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同时也学会以理论来指导后续的学习。  相似文献   

9.
课题:列举法求概率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在七八年级学习有关频率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有关频率与概率初步的知识。本节课首先通过课堂实验活动,让学生体会一个随机事件发生的实验频率,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规律,在操作实验与统计中探究知识。为了突破本节难点,采用较为形象直观的树状图法和列表方法来组织学生掌握概率计算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第34~35页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获取、提炼信息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3.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应用数据来比较的愉悦和作用。教学设想:l.本节课考虑到学生已有了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经验,所以总体的教学思路是:淡化了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新知的获取是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探究。这样设计,一方面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找准教学起点,使本节课的重点从学…  相似文献   

11.
蔡钢  陈珍国 《现代教学》2006,(7):106-110
教学设计思路 在本节课中,我们把《气体的压强与体积的关系》(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物理(试验本)第九章B节)这节内容分成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用日常所见的“充气用品”创设情景,用“压缩空气点燃硝化棉实验”引出描述气体的三个状态参量;通过自主研习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明确气体的体积、温度与气体压强的概念和国际单位;通过五种典型情形的讨论让学生掌握测量和计算气体压强的多种方法。第二课时利用DIS实验,通过“创设情景、设疑激趣——提出问题、引导猜想——实验探究、得出规律——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误差分析、拓展联想”五个教学环节实现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本案例描述的是第二课时。  相似文献   

12.
正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应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因此,我校在课堂教学上采用"一课一练、精讲精练"教学模式,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我们在备课时该如何进行课堂练习合理设计呢一、课堂练习的内容要突出针对性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其实就是要保证学生每节课学有所得,所以我们设计课堂练习应明白当节课的教学重点,即学生在这节课中掌握的知识是什么,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要针对这些知识进行设计,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讲授《说"木叶"》这篇课文时,我抓住"如何筛选、确定关键词、关键句把握全文  相似文献   

13.
针对现行RLC串联谐振电路实验的内容和要求相对简单,仅限于复现谐振的基本原理,缺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抓手",研发构建了一款新型周期非正弦信号分解、合成及谐波发生实验箱,设计出了串联谐振电路综合提高实验(一)——周期非正弦信号的分解与合成,包括实验电路搭建、信号分解及合成的实验操作、模型验证以及学生可自主探究并自行延展的补充实验任务。教学实践结果表明,本电路综合提高实验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视角认识、体会串联谐振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价值,可以激发学生动手实践、深入探究理想电路模型与实际电路之间差异以及自主学习更多相关知识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正>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科版八年级上册"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四边形的基础上开展的具有探究性、创新性学习的内容.本节课从生活中的问题引入,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转化"思想,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操作实验,感受数学之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张永武 《物理教学》2023,(10):77-80
针对立体空间抛体运动,采用平面运动转换为三维空间运动的方法,类比数学“向量与立体几何”知识,建立了三维坐标系,引导学生研究三个坐标轴上的运动,结合合成与分解思想快速解答该类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朱颖 《科学课》2008,(12):38-40
教材分析 《钟摆的秘密》是《时间的脚步》单元的第二部分内容。学生在学过《精确时间的步伐》一课后,继续学习有关钟的知识。本节课旨在通过学生反复实验探究去发现和掌握钟摆的运动规律,并能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影响摆的快慢因素的证据,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作为证据。  相似文献   

17.
本节课主要围绕探究遗传物质本质的四个实验展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设计实验,在探究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培养科学思维。  相似文献   

18.
教材分析 《钟摆的秘密》是《时间的脚步》单元的第二部分内容。学生在学过《精确时间的步伐》一课后,继续学习有关钟的知识。本节课旨在通过学生反复实验探究去发现和掌握钟摆的运动规律,并能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影响摆的快慢因素的证据,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作为证据。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高中物理第3章第3节是“摩擦力”,本节课的内容是初中摩擦力知识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由于摩擦力问题的复杂性,所以本节课实际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以探究静摩擦力大小且静摩擦力存在最大值,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20.
王芳芳 《黑河教育》2013,(11):20-20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另一种消元方法——加减消元法。本节课注重学生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和全班交流的方式,使学生自己发现加减消元法,并掌握用多种方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和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