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实验室中不能用碳酸钙与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因为生成物硫酸钙沉淀会覆盖在固体碳酸钙的表面上,阻止硫酸与碳酸钙接触,而使反应终止。工业上用磷酸钙与硫酸反应制取磷酸通常用下面的化学方程式表示:Ca_3(PO_4)_2+3 H_2SO_4=2H_3PO_4+3CaSO_4↓①生成物硫酸钙沉淀为什么不能在固体磷酸钙表面形成覆盖层,而阻止反应进行呢?有关资料表明(注),  相似文献   

2.
我们知道实验制取二氧化碳都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盐酸反应而不用硫酸,这是因为硫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的硫酸钙沉淀复盖在石灰石  相似文献   

3.
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不选用硫酸、浓盐酸或硝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反应?答:因为硫酸与块状的石灰石(大理石)反应,开始时有二氧化碳产生,同时生成微溶的硫酸钙;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钙会覆盖在石灰石(大理石)的表面,使其不能与硫酸接触,反应就会逐渐停止。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使制得的二氧化碳中混入较多的氯化氢气体,从而使收集到的二氧化碳不纯。硝酸虽能与大理石反应,但硝酸很不稳定,见光或受热时易发生分解反应,放出二氧化氮和氧气。反应方程式如下:4H N O34N O2↑ O2↑ 2H2O因此,用这种方法制得的二氧化碳纯度不高。二、实验…  相似文献   

4.
1.在实验室中制备CO_2时,我们不能用CaCo_3和硫酸溶液反应来制备。这是因为反应的结果生成了一种在水中难溶性的盐——硫酸钙,CaSO_4将反应物CaCO_3块包住,使反应难于继续进行,所以在实验室中我们不能用此方法来制备CO_2气。 2.在实验室中,我们可以利用CaF_2和浓H_2SO_4反应来制备HF,反应的结果也要有CaSO_4生成。为什么此反应所生成的CaSO_4不能把CaF_2包围住使反应立即停止下来呢? 这里值得大家注意的是此反应是用CaF_2  相似文献   

5.
加入氯化钠能使硫酸钙不断地从石灰石表面脱落并不断地扩散到溶液中去,从而使石灰石与硫酸的反应持续进行,该反应的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现行的高级中学化学课本上册第25页上,把浓硫酸跟萤石在铅皿中起反应制取氟化氢的化学式写为: Ⅰ CaF_2+H_2SO_4=Ca(SO)_4+2HF↑ 是不妥的。因为难溶性的硫酸钙会覆盖在固体萤石的表面上,使反应终止。该反应能继续发  相似文献   

7.
1 碘化氢的还原性 (1)反应原理: KI H_2SO_4(浓)=NaHSO_4 HI↑ 8HI↑ H_2SO_4(浓)=H_2S↑ 4H_2O I_2反应条件:微热。用湿润的醋酸铅试纸检验反应产生的气体。实验现象是湿润的醋酸铅试纸呈现黑褐色并有金属光泽。反应式:  相似文献   

8.
一、制备原理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实验室里用MnO_2和浓HCI制取CI_2,反应方程式如下:4HCl MnO_2(△==)MnCl_2 2H_2O Cl_2↑拓展:(1)用氧化剂氧化浓盐酸:2NaCl 3H_2SO_4 MnO_2(△==)2NaHSO_4 MnSO_4 2H_2O Cl_2↑16HCl 2KMnO_4==2KCl MnCl_2 8H_2O 5Cl_2↑6HCl KClO_3==KCl 3H_2O 3Cl_2↑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一些化学书刊对待有小圆点的分子式常出现差错,尤其是学生在应用和运算中,更容易弄错。 CuSO_4·5H_2O(五水硫酸铜)、3CdSO_4·8H_2O(八水三硫酸镉)、2CaSO_4·H_2O(一水二硫酸钙)、NH_3·H_2O(一水合氨)等等,都是带有小圆点的分子式。 3CdSO_4·8H_2O的摩尔质量为768g/mol,也  相似文献   

10.
一、要明确反应原理 实验室一般用金属与稀酸反应来制得氢气。金属常用锌,酸一般用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Zn+2HCl=ZnCl_2+H_2↑ Zn+H_2SO_4=ZnSO_4+H_2↑二、要选择正确的反应装置 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是固体与液体反应。反应装置如图1所示,其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错在哪里?为什么?  相似文献   

11.
在同一条件下,当某一反应物的加入量从少到多时,会依次发生几个反应,这就是分步反应。分步反应中的后几个反应能否发生与某一反应物的量有关,而产物的种类可以通过反应物的量的配比加以控制。确定产物的种类是解答这类题型的难点。倘若利用数轴来确定产物,则是突破这个难点的好方法。现介绍如下。 首先从磷酸与NaOH溶液混合反应谈起。这两种溶液混和时,可因其物质的量之比不同而发生如下三个反应。 H_3PO_4 NaOH=NaH_2PO_4 H_2O……① H_8PO_4 2NaOH=Na_2HPO_4 2H_2O……② H_3PO_4 3NaOH=Na_3PO_4 3H_2O……③ 从上述三个反应可分别确定出如下比值,并称其为特定点(a)。n为反应物的物质的量。  相似文献   

12.
现行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人教版)中关于浓H_2SO_4的强氧化性、酸性,稀 H_2SO_4的酸性等用了多个实验进行演示,操作复杂,仪器使用繁琐。笔者在教学中将其进行了改进,使用一个装置就能体现出 Fe 与 H_2SO_4反应的几个系列实验。如:浓 H_2SO_4能使铁发生钝化,加热时能将铁氧化,随着反应的进行,当浓度降到一定时,变为稀 H_2SO_4又与铁反应产生 H_2。经过组合可以使操作简便,现象明显,并且有毒气体不会散发到空气中。  相似文献   

13.
1.实验室在制取二氧化碳时为什么常用稀盐酸而不用稀硫酸、浓盐酸? 答:制取二氧化碳时常用稀盐酸而不用稀硫酸、浓盐酸。其原因是稀硫酸虽与石灰石反应,但反应后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石灰石的表面,阻碍反应继续进行;而浓盐酸具有很强的挥发性,使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氯化氢气体,造成二氧化碳不纯。  相似文献   

14.
Na_2O_2是“碱金属”一章中的难点,同时又是考试的热点,在解答有关Na_2O_2的试题时,要注意以下四点。一、反应原理的重要性2Na_2O_2 2CO_2=2Na_2CO_3 O_2↑2Na_2O_2 2H_2O=4NaOH O_2↑2Na_2O_2 4HCl=4NaCl 2H_2O O_2↑这几个反应看起来不难,但很重要,在各种不同层次的考试中,都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反复考查。在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要对这几个反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其重要性应落实到这几个反应的具体应用上,通过具体  相似文献   

15.
问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 ,为什么常用稀盐酸而不用稀硫酸、浓盐酸或硝酸 ?答 :制取二氧化碳时常用稀盐酸而不用稀硫酸、浓盐酸或硝酸 ,其原因是稀硫酸虽与石灰石反应 ,但反应后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 ,会覆盖在石灰石的表面 ,阻碍反应继续进行 ;而浓盐酸具有很强的挥发性 ,使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氯化氢气体 ,造成二氧化碳不纯 ;同理 ,硝酸也具有挥发性 ,会使制得的二氧化碳不纯 .问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 ,为何一般用石灰石 (或大理石 )而不用碳酸钾、碳酸钠或碳酸钙粉末 ?答 :碳酸钾、碳酸钠都是易溶性的粉末状固体 ,一旦与稀…  相似文献   

16.
硫与硝酸的反应比较复杂,许多教材与手册都将主要氧化产物写成H_2SO_4,其反应的方程式为:S 6HNO_3(浓)(?)H_2SO_4 NO_2↑ 2H_2OS 2HNO_3(稀)(?)H_2SO_4 2NO↑  相似文献   

17.
化学实验中凡是用到硫黄的实验,特别是做过弹性硫的实验以后,凝有硫的试管等较难洗净。这里介绍一种既节约又实用的方法。 把凝有硫的试管放在浓石灰水里煮沸,硫和Ca(OH)_2发生反应,生成能溶于水的多硫化钙(如CaS_4和CaS_5)和硫代硫酸钙CaS_2O_3,因此能将硫除去。这里发生的化学反应是: 3Ca(OH)_2+10S=2CaS_4+CaS_2O_3+3H_2O 3Ca(OH)_2十12S=2CaS_5十CaS_2O_8+3H_2O  相似文献   

18.
实验室制取氯气,一般用浓盐酸和氧化剂反应制取。在中学化学实验室中,常见的氧化剂有高锰酸钾、氯酸钾和二氧化锰。这三种氧化剂都能跟浓盐酸反应制得氯气,它们的反应方程式分别为:16HCl+2KMnO4——2KCl+2MnCl_2+8H_2O+Cl_2(?)  相似文献   

19.
<正>书写离子方程式时要从以下八个方面加以注意:溶液是前提,拆好化学式;反应物的量,遵循三守恒;反应要写全,约简要小心;条件与操作,符号不能错。1.看反应能否写成离子方程式,不在水溶液中进行的离子反应,不能写成离子方程式。例如:固体与固体间的反应;Cu与浓H_2SO_4的反应;用浓H_2SO_4与相应固体物质制取HCl、HF、HNO_3等3个反应;Ca(OH)_2与NH_4Cl制取NH_3的反应;浓H_3PO_4与相应固  相似文献   

20.
实验室制备氯气可用浓盐酸作用于强氧化剂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的方法,其反应是: MnO_2+4HCl(?) MnCl_2+Cl_2↑+2H_2O 2KMnO_4+16HCL(?) 2MnCl_2+5Cl_2↑+2KCl+8H_2O 笔者用这两种方法制取少量氯气,并用产生的氯气在不同条件的碱液中发生歧化反应,制备次氯酸钠溶液和氯酸钾晶体。通过实验对实验室制备氯气的上述方法的适用范围进行了探讨,并对实验室制备氯气的装置进行了有效的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