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探讨传统节日体育的文化意蕴及后奥运时期的社会价值取向,研究以欧洲“文化记忆”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 法,对传统节日中的体育活动进行文化学和社会学分析。认为传统节日中的体育活动是“文化记忆”的活态存在;作为民族“文化记忆”的活态存 在,传统节日体育具有草根、民俗和乡土的文化特性,特殊的文化特性决定了其廉价性、平民性的价值特征;传统节日体育的价值走向与我国体 育发展取向趋同,必将成为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型的政治需要、经济需要和文化需要。  相似文献   

2.
体育作为“西方文化”的一种物化载体,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进入中国。由于西方体育文化与东方传统体育文化本质上的差异使得西方近代体育文化的传播必然受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抗阻,因此,体育领域中的“西学东渐”是一个充满着矛盾冲突的过程。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整理,总结出:近代上海体育在西方侨民体育的示范和引导下,走上从惊诧、排斥到调和、吸纳西方近代体育的发展历程,完成了对西方近代体育从吸纳、比照、融通的3个递进的演进过程,实现了西方体育在中国本土化的“变迁”与“重建”的过程,上海民族传统体育也经历了“解构”到“建构”的痛楚,实现了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3.
《体育教学》2012,(9):10-11
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共同举办的2012年全国青少年未来之星阳光体育节在赤峰开幕,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论坛作为阳光体育节的活动内容之一,以"健康、公益、文化"为主题,邀请了6名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做报告,从"青少年体育与健康发展"的视角展开畅谈,介绍了国内外青少年体育的新进展和新趋势,深入探讨国内外青少年体育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共同探索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之路。本刊编辑部刊发了6位嘉宾的报告内容,每个人的发言都很精彩,但是限于篇幅,我们只做部分摘登,希冀与读者共享,让我们每个人为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2001年,本刊由《体育文史》杂志更名为《体育文化导刊》。为了在《导刊》创刊之初,扩大社会影响、宣传办刊宗旨,同时也为了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导刊》于2001年10月7日至9日在美丽的绍兴文理学院召开了以“体育与社会·人”为主题的首届体育文化论坛。论坛邀请了国内研究体育文化领域的知名学者,分别就目前体育文化研究中的一些重点与热点话题发表了各自独到的学术见解。体育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在其历史发展中与各个国家、地区的文化背景有着很强的亲缘性,同时又是各国间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20世纪,世界体育运动蓬…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的物质、文化建设的日益现代化,体育文化氛围在现代城市中日益浓厚,许多城市都把体育文化建设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力打造城市的体育品牌,使“体育名城”、“体育之都”、“赛事名城”等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积淀元素融入其中,以提高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本文在全面理解体育文化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体育文化与城市文化及城市发展的关系,提出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促进我国城市文化的全面发展和建设。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体育社会学视域与学科范畴、特点与贡献、机遇与困境、创新与“反哺”等问题的讨论,初步探索体育社会学创新与变革的内生动力和路径。认为,体育社会学改变了早期主流学界对体育的看法以及体育作为“自然科学”的单一属性,为全面描述和理解体育提供了“想象力”、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也促进了体育知识的公共化。体育社会学的敏锐性、包容性、综合性、反思性、前瞻性与实践性等学科特质为其发展创造了机遇。然而,体育社会学也面临着学科内外的发展困局。为了应对外在挑战,突破创新内生动力不足的局限,体育社会学需紧紧围绕体育的独特性——“身体在场”,从“社会透视”和“理论观照”2条路径激发新视角、新方法、新知识的拓展与生成。  相似文献   

7.
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社会性活动,它蕴涵着自己的社会精神。研究作为社会活动的体育,或许是体育学和体育研究者的主要职责,但将体育当作特殊的文化现象研究的其他各路学者,似应注重体育所体现的人类精神。这里,需要赶快声明一句:上述称体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只是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使用词不达意的概念。在笔者看来,体育并不具文化的功能,而只有武化的功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妇女休闲体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经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妇女在文化教育上接受的是“男尊女卑”“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封建伦理道德教育,并逐渐形成一种社会传统。这种传统的思想观念对女性的束缚是妇女休闲体育发展的桎梏。由于特殊的历史国情,中国妇女休闲体育形成了其特殊的体育文化图景。从中国妇女的文化背景、立场出发,努力寻求本土化的女性主义话语模式和中国妇女休闲体育实践方式,以辩证的思维对传统的妇女休闲体育文化加以扬弃,实现本土化和全球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与整合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由于受到各类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的冲击,形成了激烈的价值冲突。建设和谐社会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对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价值取向是:精神价值、健康价值、审美价值。建设和谐社会中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整合要遵循社会转型期的实践性、开放性等原则,通过教育、完善制度、“聚宝”法等途径来实施。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与武术、气功之间有过什么关系?这实在是中国近代体育史上有关“体育文化”的一段极重要史实。 一、鲁迅作“杂感”反对“保存国粹” 鲁迅(1881-1936年),作为近代最有影响的文学家、思想家,虽届“文人”范畴,却和中国最传统的体育——武术、气功有  相似文献   

11.
沈钧毅 《福建体育科技》2010,29(2):41-42,46
苏州是经济、文化发达城市之一。体育也不例外,无论是体育竞赛的成绩、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开展,还是运动竞赛的组织,都曾有过辉煌的记载。如何保持和提高裁判员的水平和能力是值得大家思考的。而裁判员的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是与裁判员的信息获取、继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孕育了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武术不仅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璀璨的民族文化。它深受广大爱好者的青睐,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中华民族传统项目武术也成为了中小学生体育课的必修内容。开设武术课能够培养学生较强的逻辑思维、顽强的意志品质,陶冶情操,锻炼健康的体魄,树立健康的审美观,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就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武术开展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体育人文是现代体育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下,“人文性”教育思想对学校体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但是由于科学主义、认知论以及我国传统体育教育观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影响,使体育教学忽略了“人文性”教学,如何很好地贯彻“人文性”体育教学思想,成为现在体育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  相似文献   

14.
孙玉林 《当代体育科技》2020,(12):129-129,13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身体特别向往。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如何上好高中体育课,是每一位体育教师关心的首要问题。首先让学生对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要理解,其次教师通过学校体育课的教学,设计科学的体育教学内容,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高中体育教师应改变自身传统的教学理念,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上课,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并引领学生将这种体育观念应用到社会生活中。  相似文献   

15.
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孕育了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武术不仅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璀璨的民族文化,深受广大爱好者的青睐,它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中华民族传统项目武术也成为了中小学生体育课的必修内容。开设武术课能够培养学生较强的逻辑思维、顽强的意志品质,陶冶情操,锻炼健康的体魄,树立健康的审美观,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文章就当前中小学武术开展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关于学校体育对体育文化扬弃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体育的发展与体育文化休戚相关.本文从历史的角度、运用哲学的观点,就学校体育与体育文化的关系,学校体育扬弃体育文化的必然性、可能性、复杂性以及方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探索,旨在为当前学校体育的改革提供思路,并发挥一定的启发、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7.
美育是人类教育化事业的重要部分,是与德育、智育、体育相提并论的教育科目。传统美育在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化发展历程中,从对人性的关注角度,涉及到了美育的根本问题。当今社会明的进步、时代的发展都呼唤美育。美育在当代人格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Professor Eugeniusz Piasecki’s multiple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as well as his activities in variou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place him among the elite physical education theorists in Poland and abroad. Until 1918, Piasecki was active in the cities of Kraków, Lvov, Kiev, and Zakopane, and in the years 1919–1939 and 1945–1947, he became firmly associated with the city of Poznań. Eugeniusz Piasecki was persistent in implementing his reformist ideas,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training of physical culture professionals. Piasecki’s activities brought about significant advances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 called later physical culture sciences. Despite hardships and obstacles in his school and academic path, Eugeniusz Piasecki displayed a unique talent for propitiating medical and pedagogical professionals and for contribu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out Movement, school sports clubs, therapeutic gymnastics, university departments, and the League of Nations. The aim of the paper is to discuss and evaluate the original achievements of Eugeniusz Piasecki – a Polish scholar, physician, polymath, role model, and a co-founder of physical culture sciences, who made invaluable contributions to the training of PE teachers and instructo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and extra-school sport movement.  相似文献   

19.
该文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基于“互联网+”教育,提出“五位一体”全面推进特教学校体育的文化建设策略:运用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其他多媒体科技手段完善特教体育教育;改革特教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发展特教学校社团体育活动;加强特教学校体育文化宣传;建立特教学校完善规章制度。可以为特教主管部门、社会、特教学校、教师、学生5个实施层等参与推动特教学校体育文化传播发展提供理论、方法与策略指导。以期推进“弱有所扶”,真正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国家战略发展。  相似文献   

20.
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法,调查福建省普通中学身体练习障碍学生接受特殊体育教育的状况,对特殊体育课程地位和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资源、政策法规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和谐社会背景下中学特殊体育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通过调查研究认为,教育公平和生命关怀理念是特殊体育教育改革的理论依据,中学特殊体育教育的改革与重建,应从政策保障、课程调适、支持系统完善等几个方面着手,寻求学生身心发展的最大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