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一月二十七日,我到本市长宁区少年宫作了一次访问。这里办了一张四开铅印小报,叫《小主人报》,除了一位辅导老峤外,全部是十四岁以下的小朋友在当记者、当编辑。因为我是大学新闻系的教师,去的那天就成了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我到天津,听人说中央报纸有位老记者,专程来这里采写新闻。这样一位老同志,专门出来抓新闻,在今天的新闻界也算是一则“新闻”了。事实上,人们确乎是作为一则新闻来传布的。传布中颇怀敬意,但也不免感慨系之:现在究竟有多少老的、著名的记者还在写新闻?又有多少个写“本报讯”的记者出了名?相当长的时期以来,办报的人不把抓  相似文献   

3.
在日常的采访活动中,许多电视记者都有这样的体会:采访老的典型单位或典型个人,难以发现有价值的新闻,往往是老报道的翻版,或是一些平庸之作。 为什么?这里就有个熟视无睹的问题。怎样解决呢?笔者认为,从熟视无睹中发现有价值的电视新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记者要有一双孩童眼睛。这是一位外国著名记者的名言,意思是搞新闻的人要有纯真的异乎寻常的好奇心、新闻欲,对生活中的一切新闻信息都保持着一股激情。今年四月二日,我与一位记者到农村去采访,其实这个村今年我去过一次,支部书记谈的还是老内容。后来在他家楼上眺望这个村的远景时,  相似文献   

4.
10年前,就在这里,我写过《抹不掉的记忆》,回忆自己的记者生涯。当时只写了两篇,因忙别的事,就丢开了。现在我老了,但记忆还在,那就接着写吧。  相似文献   

5.
曲志敏 《青年记者》2007,(13):20-21
我收藏了大量国内出版的报纸刊物。其中,对大众日报社编辑出版的《青年记者》,真可谓情有独钟,本人保存着从上个世纪40年代末至今比较完整的一套。在庆贺《青年记者》65华诞的日子里,睹物思人,又勾起对提携我成长的老大众报人的追思和怀念,好多故人、往事浮现脑际。这里,就说珍存的1947年2月的复刊号第1期、同年6月的第3期之来历吧!  相似文献   

6.
这两年记者越发忙了。不过,有些记者忙得是否对头,可就难说了。前不久有位老记者告诉我,他认识一个年轻记者,一天采访四五个单位,忙得晕头转向。我当即产生疑问:如此“高速度”,能做到深入采访吗?老记者诡秘地一笑:“是去开会,而且一般只开半截儿。”我明白了。现在,记者招待会“遍地开花”。连一个小饭馆开张,也可以开个记者招待会。有的记者  相似文献   

7.
我是个老记者,我确实很喜爱新闻工作。解放后,每次填表的时候,一般象我这种情况,填“本人成份”时都填“职员”,我觉得这个词儿太抽象,我向来都填“记者”。我想,倘若死后在阴曹地府要我填表申请下一辈子干什么的话,我还要填“记者”。新闻工作不但能使我们接触广阔的天地,它本身也是个广阔的天地。只要一个人有一点点擅长之处,都可以在这里得到充分发挥。我有过一个同学,不用功,光好玩,是个球迷。他却把体育版编得十分活泼出色。报道一场足球赛,也得是个行家才成。旧社会管新闻记者叫“无冕皇帝”,那  相似文献   

8.
这两年记者越发忙了。不过,有些记者忙得是否对头,可就难说了。前不久有位老记者告诉我,他认识一个年轻记者,一天采访四五个单位,忙得晕头转向。我当即产生疑问:如此“高速度”,能做到深入采访吗?老记者诡秘地一笑:“是去开会,而且一般只开半截儿。”  相似文献   

9.
我从来想过我会当记者,即使是在充满五彩瑰丽梦幻的孩提时代.我的父亲是一位记者,一位非常出色、敬业的记者,他几乎把全部的心血都投入在工作中,颇受人尊敬.然而这样一位呕心沥血、兢兢业业的“老记者”却不希望他的三个女  相似文献   

10.
今天,我们怀着深切怀念和十分崇敬的心情,在这里隆重举行<穆青传>的首发式.穆青同志是中国新闻界代表人物、当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也是新华社的老社长和新华社记者中的杰出代表.对各位同志的到来,我代表新华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相似文献   

11.
告别记者     
梁衡 《传媒》2000,(10):47
没有不散的宴席。一九八七年三月我正在黄河壶口瀑布现场采访,一个电话由北京打到地区、县里,调我回京。我知道记者生涯要结束了。 其实这几年我就有这种预感。记者是年轻人的行当。我二十五岁开始当记者,一直在基层记者站,干到四十一岁。后几年我明显觉得老了,记者的生命像运动员的生  相似文献   

12.
我在中东地区当记者时,同西方派往那里的记者常有接触,现在我把自己观察到的西方记者的长处与短处作些介绍,供同行们在业务研究上借鉴、参考。中东是当今世界最动乱的热点之一,是出新闻的地方,也是西方各国舆论机构十分关注的一个地区。西方新闻机构派出大量记者常驻在这里。据统计,除临时来采访的外,每年常驻开罗的各国记者有近400名之多。绝大多数记者来自美国或西欧地区,其中有些人虽住在开罗,跑的却是全中东。有些人在中东辗转十多年,几进几出,被公认为“老中东”。西方记者和西方新闻机构在从事业务活动中,有他们的长处和可以凭依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提起风貌通讯,使我想起初当记者时的一段经历——新华社国内部注意培养新记者独立活动的能力,一九五九年春,让我去黑龙江“闯一闯”。这次采访,既无老记者带领,又不背具体题目,我带上一些介绍信,想上那里了解什么,请当地有关单位协助。我寻思怎样充分使用“自主权”。如果去交通便利、经常见报的地方呢,跟老记者比赛,步人后尘“拾麦穗”,很难再有新发现。我想,不如去辽阔的森林和草原,或许那里还有记者足迹未到、尚待开垦的“处女地”吧!  相似文献   

14.
在宁夏当了10年驻站记者,我得了个雅号:在石头缝里抠新闻的记者。对此,我虽说不上有什么得意,但从心里还是认可的。 宁夏地处偏远,被称为新闻的“贫矿区”。一位从辽宁调到宁夏的老记者说:“在辽宁—弯腰就能捡条大新闻,在宁夏掘地三尺也找不到新闻。”话可能说得有点过头,但却形象地道出了在这里干新闻工作之难。在号称没有新闻的地方,真的就发掘不出新闻吗?有些事件,从表面上看确实没有什么新闻,但是只要深入挖掘,就会发现新闻,有时甚至是很有意思的新闻。我当记者,就没少从石头缝里抠新闻,也确实抠出了不少东西。 1991年,宁夏电视台为几位获奖记者颁奖。这条新闻对于我们光明日报这样一张全国性大报来说,也  相似文献   

15.
“尴尬”者,态度不自然之谓也。记者在采访实践中偶遇“尴尬”,往往是难以避免的。这里就有一例。在武钢某厂办公室里,一位年轻的记者与被采访者开始了采访交谈。记者:我们参观了武钢之后,真是大开眼界,武钢规模宏伟,果真是全国最大的钢铁基地呀!……被采访者:(插话)不,不是最大的。记者:噢,是全国最老的钢厂了。被采访者:也不是最老的。记者:嗯,对了,那就是最先进的了。被采访者:也不是最先进的。记者:(脸上泛起了红晕)嗨!您别谦虚嘛!  相似文献   

16.
《新疆新闻界》1986年第6期上,发表过一篇《用眼睛采访》的短文,读了颇有感触。这里写一点自己的体会作为补充。一位老记者和我合写的《自治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洽谈会开幕》消息(载新疆日报1985年8月21日一版),在自治区首届好新闻评选中被评为一等奖,这是八十五篇获奖作  相似文献   

17.
我刚参加新闻工作时,认为当记者只要会写消息就行。有些老编辑曾要我练习写评论,并说不会写评论,就不能当一名称职的记者。可是我总认为,写评论是报社领导的事,不写评论照样能做记者。所以在六七年的记者活动中,一篇评论都没有写过,直到1956年  相似文献   

18.
2010年暑假,我从兰州来到北京,在《京华时报》实习一个月,回顾一个月的实习历程,作为在校大学生,从书本到实践的跨越,有失落、有无知、有惶恐,最后都变成了收获,受益匪浅.融入团体需主动2010年7月26日,北京正被高温高湿的"桑拿天"蒸烤着.这天,我来到北京,只身走进京华时报社,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假期实习.实习记者规定上写着,这里没有固定记者带实习生.记者愿意的话,会在采访时叫上你.这里的所有人我都不认识,怎么办?我拿着我的作品集,择机向在座的记者一一自我介绍,希望记者们多多关照.当天下午,记者孙雪梅喊我一起出去采访.在赶往现场的路上,孙老师告诉我,在这里实习要主动与记者交流,如果记者们都不喜欢你的话,就很难学到东西.  相似文献   

19.
前些时候遇到一位通讯员,他对我说,最近他陪一位老记者去采访,那位老记者好象有写不完的东西,随时都能抓到引人注目的新闻。而他却感到一切平淡无奇,没什么可写的。这是为什么?我对他说,根本原因在于你的新闻敏感不强。  相似文献   

20.
6月26日下午,青岛晚报编辑匡志刚正在写着即将重新启动的“晚报记者在社区”活动的主题报告,这时,一位读者打来电话说:“现在非典过去了,各行各业的活动都重新开展起来了,你们的记者进社区活动是不是也该再搞起来了……”听到这里,作为一个做了10多年读者接待工作的老记者、老编辑,深深为之感动,“晚报记者在社区”活动确实实现了报纸与实际、与生活、与读者的贴近,广大读者已经对它产生了浓厚情谊。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后,《青岛晚报》作为青岛市民十分喜爱的一张生活类报纸,从总编辑到部主任、到编辑记者都在思索着一个问题———编辑部该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