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徐萍 《文教资料》2010,(4):45-47
目前隐喻认知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修辞表达方法,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概念隐喻(CMT)这一全新理论为认知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为二语教学提供了新启示和新方法.但迄今为止,隐喻和二语教学的关系的研究基本处于起始阶段。本文根据CMT“思维的隐喻性”这一认知观提出.隐喻具有重要教育价值.隐喻不仅可以丰富语言表达。还可以提供词汇隐喻意义的指导性原则.更与创新思维密切相关。因此,语言教学除了注重语言能力、交际能力之外,还应把培养“隐喻能力”应作为一项语言教学内容.使其成为培养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途径。并提出具体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
对隐喻的本质问题,不同的语言学派有着不同的解释。当代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思维方式。从人们对创造相似性隐喻的构建和识解两个方面来看,隐喻的创造性具有更重要的认知价值,更能体现隐喻的认知本质。  相似文献   

3.
隐喻:语文教育价值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语言整体上是一个隐喻性的符号系统。语言的隐喻来源于思维的隐喻,因此隐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语文教育中注重语言的隐喻,在隐喻语言学习中养成隐喻性思维,在隐喻语言相似性感悟中体会看问题的全新角度,在隐喻语言解读进程中找到发现新事物的途径。因此,隐喻在语文学习认知,语文阅读理解和语文创新教育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隐喻的认知功能决定了我们可以利用隐喻认知规律来培养隐喻能力,进而开拓语言创新思维.在外语教学领域里,有关隐喻认知功能的应用研究散见在认知语言学著作里.学者王寅提出了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的问题并指出,良好的隐喻能力有助于语言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本项目课题的研究以认知语言学中的理论为指导,以隐喻为栽体,拟从隐喻产...  相似文献   

5.
隐喻是人类一种重要的认知世界的方式.隐喻在语文教育中具有多重价值.它对丰富教师的语言、诗歌作品的解读、认知模式的建构、文化内涵的挖掘、人际关系的润滑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语文教师要加强隐喻能力的培养,复兴隐喻的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Emily Dickinson死亡诗歌中的基本隐喻,指出虽然诗性隐喻是基本隐喻的扩展和延伸,但有其特殊性;隐喻在文学语篇中具有文体价值。  相似文献   

7.
隐喻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从传统的修辞学研究到认知语言学研究,到隐喻艺术思维研究,隐喻成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工具,隐喻不仅是文学语言的特征,而且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特征。隐喻是诗学比喻表现的基本形式,隐喻是诗的灵魂。文学作品中隐含的隐喻艺术思维,使作品真正的价值超出文本层面,并且因为它们的隐喻层面的意义而流芳百世。  相似文献   

8.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两个学派对概念隐喻的微观研究以及它们的源头语法及认知隐喻进行功能和机制上的对比,认为语法隐喻和认知隐喻是互相补充说明的关系.而语法隐喻理论又进一步提示了隐喻的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9.
隐喻作为作为认知世界和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隐喻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学习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探讨价值。论文从认知学隐喻角度出发,分析了隐喻的概念及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中隐喻的启示,旨在指导教师进行高效、准确的英语词汇教学。  相似文献   

10.
隐喻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世界的方式,在词汇习得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将隐喻研究的成果运用于教学,特别是词汇教学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探讨价值.本文针对当前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阐述隐喻认知理论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指导作用,以帮助指导学生高效准确的进行英语词汇的学习.  相似文献   

11.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们常用的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作为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一种方式,隐喻几乎影响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认识的角度,通过相关的例子,对隐喻的本质作了初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隐喻的认知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喻是人类一切语言的普遍现象。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文学创作中的修辞现象,更是一种思维认知方式,在人类思维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分菥和探讨语言中的隐喻现象,旨在探究隐喻研究由修辞到认知的历史发展走向,隐喻认知本质及其产生的认知心理基础,隐喻的认知功能以及隐喻是如何生成和理解的。  相似文献   

13.
李玉 《鸡西大学学报》2014,(3):131-133,137
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类话语的基本特征,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能够为这一现象提供较有说服力的认知理据。本研究以英汉人体词语"手"和"hand"为个案,通过对其义项做基于词典的考察发现,隐喻和转喻这两种基本的认知方式,分别以相似性和临近性为基础,在"手(hand)"词义延伸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理据作用。英语汉语对比分析的研究视角验证了不同民族身体体验的相通性,以及由于文化和思维模式的不同带来的不同民族认知体验的差异性。为词汇多义性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多义词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在接受美学看来,文本具有意义未定性,读者具有期待视野,作品的意义是读者从文本中发掘出来的。古典诗词语言具有模糊性,诗词中的诸多未定性的点和意义空白召唤读者展开联想,诗词意象更是如此。颜色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立在人体感知基础上的隐喻表达的。人类对红色有相同的视觉效果和认知基础,借对中国古典诗词红色意象词语进行分析,旨在揭示:隐喻是对诗词意象的欣赏,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活动,更是一种审美创造。与此同时,也印证了语言本质上是认知的,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的一种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5.
当代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而基于人类认知的基本规律,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其隐喻化是人类形成和表达概念的基本途径之一。本文根据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探讨人体隐喻的理论基础和认知特点。  相似文献   

16.
认知语言学认为象似和隐喻是人类的重要认知方式,是语言的普遍现象。以形体诗歌Swan and Shadow为例,借助合成空间理论,分析以象似和隐喻为特征的认知运作机制。两者互相影响、相辅相成,在构建语篇意义、把握语篇主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了范畴内的比喻现象。不同范畴间比喻构建的基础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而同一范畴内比喻的构成则还依赖于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认知距离。  相似文献   

18.
非范畴化与范畴化是同样重要的认知机制,是语言变化与创新的重要途径。非范畴化以现有的语言资源表达说、写者想要表达的特定的思想内容,突显了原有概念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本文试从隐喻的角度阐释语义的多义性现象、非范畴化的连续体性质以及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从而揭示隐喻机制在语言非范畴化现象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语义学概念中的隐喻被认为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重要方式,而文学作品则是人类对周围一切事物感知体验后通过书面表达出来的最完整的反应方式。本文从隐喻的模糊性特征对这两种方式的结合进行分析,以期带领读者理解并领略文学语言中的美丽隐喻。  相似文献   

20.
从认知角度看比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修辞学认为“凡喻必以非类”、“譬喻以不同类为类”,但从认知角度分析,这种说法在某种程度上是无法成立的,我们不能简单地从类的角度去考虑,而应该看本体和喻体是否能形成相似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