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3 毫秒
1.
《挪威的森林》更多地是被当作恋爱小说来阅读。但若站在主人公渡边个人的立场来看,该小说存在作为成长小说阅读的可能性。因为"我"的成长充满了曲折性和动态性,反映了"我"通过恋爱而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我"在经历了成长中的精神危机后,通过自身的调节和他人的帮助,找到了自我定位,逐渐从一个清高、傲慢的人变成了一个真诚的、具有责任意识的人。  相似文献   

2.
“女性成长小说”概念的清理与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长小说"有着诸多的概念界定,但是这些界定和阐释基本上是建立在以男性主人公为成长主体的小说文本之上。真正的"女性成长小说"是在"五四"之后开始出现的,但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并不理想。通过对于女性成长历程中"他者"境遇的揭示以及对造成这一性别境遇根本原因的细致厘清,并在两性成长内涵与两性成长叙事的比较分析中,可以得出"女性成长小说"的概念界定。同时,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还要注意到女性成长的艰难、女性性别自我、女性主体性生成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3.
谭恩美的《喜福会》和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芒果街上的小屋》均描绘了美国社会中族裔女性们艰辛的成长历程。她们从天真无知、苦恼迷茫逐步走向成熟独立,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显现出对自我身份的思考与探索。从成长小说的叙事结构出发,通过比较分析成长阶段中女性身上所展现的异同点,可以揭示华裔和墨裔女性自我追寻过程中的共同性,同时可以探究多元文化背景下二者构建新身份过程中所存在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常虹 《考试周刊》2010,(34):32-33
本文以小说《飘》中女主角斯嘉丽为人物代表,论证了女主人公是如何从少女时期的浪漫主义走向成熟阶段的理性主义的经历,也充分揭示了女性理性主义觉醒的重要性,在挫折中寻找坚定、在迷惘中定位自我是女性自醒、自我超越、自我认知的必要因素,也是女性真正挖掘自我价值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论池莉作品中的女性婚恋历程及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莉以"新写实主义"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现代社会普通女性的成长轨迹,尤其是现代女性的爱情、婚姻观念对传统意识、心理、生活的影响。她们都经历了从最初对爱情的憧憬、婚姻的向往的虚幻时期,爱情理想和现实婚姻的矛盾冲突后的失落,最终在经历种种矛盾、挣扎后,逐渐理性、成熟起来,破茧成蝶,完成自我的蜕变。作者通过对现代女性婚恋的真实写照,显示出现代女性意识心理的改变过程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爱玛》是简·奥斯汀所写的第五部小说,也可称为她的巅峰之作——其写作手法更为成熟,在人物塑造方面也更有深度。从小说样式来看,该作品可被定义为成长小说。小说的主人公爱玛起初是一个自以为是的富家小姐,她经常对别人的感情,尤其是她贴身侍女哈丽特的婚事指手画脚。小说以爱玛的"乱点鸳鸯谱"为情节推动力,详细描述了爱玛在经历了一系列错误后逐渐走向了成熟,尤其在人格和道德上成长较大。在对爱玛的成长进行描写的同时,作者的笔触也记录了小说的另一女性人物——哈丽特的成长,她的成长作为爱玛的成长镜面投射并给予有力的支撑。本文将首先介绍成长小说,进而分析在该小说中主人公爱玛所经历的三个成长阶段,并从社会和道德的角度分析其成长的原因与局限性。最后旨在告诉读者女性的成长对整个社会的积极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7.
虹影小说将追求性爱欲望和颠覆传统伦理道德作为体现女性意识觉醒和女性价值认同的标志,是导致小说中女性走向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小说中女性的悲剧命运反映了作者自己的困惑与迷茫,或是回归文学"为伦理服务"这一目的不自觉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乔叶的小说倾注了作者对女性命运、女性成长、女性间的情谊等的思考,在历史和现实的交错中、妥协与抗争的角力中展现了一系列城市普通女性的生存状态.本文主要论述了乔叶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女性对于自我的认识,并且总结了她的小说善于描写女性心理的这一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9.
赛珍珠发表于1946年的小说<群芳亭>堪称一部女性成长小说.小说以主人公吴太太的女性意识转变过程为主线,描述了吴太太从萌生出懵懂的女性意识萌芽到成熟的女性意识的确立过程,探讨了女性在父权社会中如何打破菲勒斯中心主义、构建自我意识体系、实现自我存在和自我价值的问题,提出了人人都有获得幸福和实现自我权利的两性和谐平等观,体现了鲜明的女性意识,对当今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玫瑰门》是铁凝的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作者以第三性的叙述视角展现了一个特定时空下的女性生活世界,以独特的小说结构表达出极为深刻的思想内涵,关注着女性本体的精神走向,在文化和生命的双维度上,展开女性的自我审判,向人的灵魂挺进,暗示女性解放的希望在于女性自身的觉醒和成长。  相似文献   

11.
《麦田里的守望者》与《钟形罩》同属成长小说,小说中的主人公都陷于"自我/他者"两极关系失衡的困境。尽管主题相同,两位作者却是从截然相反的方向逼近这一人格成长难题的。塞林格笔下的霍尔顿困于自我一极,普拉斯笔下的埃丝特困于他者一极。比较与探讨两部小说在同一主题上的不同处理方式,并联系两位作者各自极端的人生选择,对思考人在"自我与他者"二元性关系中发展自身这一命题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崔复生的红色长篇小说《血染的芳草》是一部典型的成长主题小说。作者在小说中生动地描写了莲莲、马嫂、珠珠、满满等一大批女性形象,着力表现了莲莲不断感悟、不断进步、不断成长的精神状态,展现了主人公莲莲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一个弱女子成长为一名革命英雄的变化过程,形成了小说文本自足的精神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不仅有革命女性在苦难中的精神成长史,而且也歌颂了民间社会的生之力,同时也折射了一个民族在血与火的淬砺中所迸发出来的韧性与活力。  相似文献   

13.
成长是影片《死亡诗社》的重要主题,影片刻画了一群处于父母期望与个人梦想夹缝中的高中生,如何在文学课教师的启迪下,了解诗歌、青春、理想、人生的真谛,并在经历了人生考验之后走出青春的困惑,实现自我认知,心智走向成熟的过程。影片告诉我们,引路人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寻找自我"是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也是成长的重要环节;而"顿悟"则是个体从天真走向成熟,从依附走向独立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4.
陈染作为20世纪中国当代女性写作的代表作家之一,凭借女性独立而丰富的个人资源进行了不懈的张扬女性主体意识的文学创作。如果将陈染小说创作作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和整体加以考察,我们会从中发现其不断的更新与发展变化,也会找到其一以贯之的不断深化的不变的主题。那就是陈染在三个不同创作阶段所表现出的:女性意识由女性个体自我体验、自我探求、自我反思的低级层面逐渐发展和嬗变到自我确认、自我超越、自我实现的高级层面的呈变化状态的过程;以及缘于生命的需要与自我倾诉的写作,在不断体认与探求中,人物逐渐摆脱内心格斗、自我纠缠,而走向某种确定明晰的指向,再现和深化了女性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的女性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15.
塞缪尔·巴特勒是英国19世纪末的作家,《众生之道》为其代表性的文本。文章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对其解读,紧扣小说主人公恩斯特的成长历程,通过对伦理环境、伦理选择和伦理意识三个方面的伦理结进行解构,希图剖析巴特勒浸淫于作品深处的伦理启示:将自我从错误的家庭伦理环境束缚中解放出来,是个体走向成熟自由的重要一步,而个体伦理意识成熟,其伦理选择也更为正确,对己对人皆是负责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他们眼望上苍》是左拉.尼尔.赫斯顿的一部经典作品。赫斯顿凭借着独特的女性视角和自身的女性经历,在作品中塑造了女主人公珍妮这一黑人女性形象。本文从成长小说的特点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珍妮从幼年到经历三次婚姻,解读处于弱势地位的黑人女性在种族主义和男权主义的压迫下不断自我发现、自我成长的历程,充分展现了作品中黑人女性成长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托妮·莫里森是迄今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女作家。《孩子的愤怒》是其2015年出版的第11部小说,小说通过多个叙述者的声音展现了黑人女孩布莱德在不断认识自我和调整自身与他人关系中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塑造了一个逐步走向自信、自立又自强的当代黑人女性形象。本论文从黑人女性主义视角出发,解读布莱德在与母亲、社会和自己的关系中的自我成长过程,分析布莱德如何在人生不同阶段中探索自我身份,阐释这个黑人女孩的文学形象对当代黑人女性成长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左拉·尼尔·赫斯顿的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讲述了一位黑人姑娘珍妮经过坎坷的人生之旅最终实现自我的成长故事。本文通过对小说中的时空体的分析,反映了珍妮从天真无知走向成熟的心理历程,同时揭示了空间和时间因素对于人的成长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安忆的"三恋"从性爱角度对人性做了深入探讨,向读者展示了人面对自我和本真状态时的一种思考、审视与困惑,写出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以及性爱的无限可能性和丰富性。作者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笔触和浪漫审美情怀,把人世间男女的生命本能和性心理写到了极致,尤其对当代中国人性爱状态的审美透视和哲理思索,既大胆直率,又深邃别致,至今仍然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值得我们认真重读并深入研究。"三恋"系列小说能在80年代初问世,小说中的两性观念和对中国人性爱生活的审美透视能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是与王安忆的大胆、敏锐分不开的。它们的问世表明王安忆的小说创作开始向成熟迈进,并确立在了其在中国女性文学领域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曲辰霄 《考试周刊》2014,(80):26-27
《紫颜色》是艾丽丝·沃克的一部优秀的反映黑人妇女主义的代表作。作者从女性角度出发,充分描述和展示了美国黑人妇女所受性别和种族的双重压迫及其悲惨的生活现状,并通过西丽的成长过程展示了从苦难和阴影中挣脱出来的美国黑人女性,团结在一起共同奋斗的历程,为黑人女性冲破婚姻、家庭的束缚,获得自由和追求自我解放指明了道路,黑人女性只有自尊、自强、自立才能走向人生的辉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