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和《小说三集》的编者茅盾和郑伯奇在《大系》选编队伍中的位置有着微妙的对比意义。某种程度上讲,是茅盾选择了赵家璧参与完成自己整理和总结五四文学的初衷,从而参与《大系》的出版,是社会历史将郑伯奇推到赵家璧的面前,让他成为相对合适的编辑人员。事实上,回到三十年代文坛,赵家璧选择这十位编选者是因为他们在当时背景下具有比他人更成熟的条件,同时他们也对参加《大系》的编辑出版做出了选择。这是一个历史背景下时代选择和编者互相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和“被选择”的痕迹程度不同地体现在文本之中,令《大系》表征出多元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文学大系》是新文学权威与现代传媒共同运作的结果。它不仅是一部作品集,同时还具备了文学史的特征。《大系》在编选人员的组成、对作家作品的评价以及编选作品的数目三个方面都影响了"五四"作家的文学定位。由于《大系》的编选时间距离新文学的创作时间较近,同时编选者在编选作品和评价作家作品时很难剔除个人因素。因此,这种文学定位并非完全公正。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系》对"五四"作家的文学定位将不断接受新的检验和挑战。  相似文献   

3.
胡适为《申报》成立五十周年写成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以历史参与者和叙述者的双重身份言说,实则借立言形式建构"白话正宗观"和"文学进化史观"的文化诉求。十几年后又应赵家璧之邀编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在大系导言中追述了新文化肇始的源起发展,胡适又有意淡化了陈独秀一代人共同努力营造的社会文化氛围,从两者的发展中可以窥见胡适的文学观念变化中文化诉求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4.
“五四”新文化运动揭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序幕 ,中国文学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由新文化开拓者们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汇集了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的主要创作成果。随后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 导论集》是由参加编选此大系的编委们对大系选编工作的说明、评述 ,展示出一面旗帜 :推行白话文 ,发展新文学。《导论集》结各家观点为一体 ,既具有共同的现实导向 ,又蕴含了鲜明的个体创作风格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中占有一定的学术地位 ,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是其主编赵家璧编辑生涯的代表作。赵氏不仅是《大系》的创意者、总设计师与总工程师,而且在《大系》编辑出版过程中,他最善于放大自己,甘于且擅长当好优秀的服务员和联络员,又兼具事业心与商业头脑。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是20世纪中国出版史上的经典丛书。在20世纪30年代文化界政治立场明显分裂的社会环境中,能够团结左、中、右三个不同阵营中的文学大师共同编辑出版这套丛书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主编赵家璧功不可没。《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的出版在文化界和文学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十卷本于1935年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赵家璧主其事。当是时,蔡元培在总序结尾处曾预言:“希望第二个十年与第三个十年时,有中国的拉飞尔与中国的莎士比亚应运而生。”中国新文学运动“第一个十年”通过整理、编选和总结,已成了重要的文化积累。蔡元培的预言也不期而言中。《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作为“第二个十年”是“第一个十年”的赓续,由上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是对新文学运动第一个十年各个方面成就的历史总结,并给后人框定了一个基本的历史叙事基调,同时也是代表新文学胜利者一方将他们的成就予以历史化。但微妙的忽视和明显的矛盾使我们从整体历史叙事中看到了一丝缝隙,这个缝隙让我们看到了第一个十年的新文学史的驳杂以及文学历史叙述所处的时代风貌,还可以看到参与编写导言这些知识分子的立场和心态。  相似文献   

9.
中西文化碰撞的"五四"启蒙思想是现代文学思想的开端。"人的文学"和"为人生"是启蒙思想的两个要素。这两种现代文学观念的主要倡导者也是文学革命的先驱,他们将二者以文学史的方式确认在《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中。载于《大系》中的启蒙思想于当今文学仍有不可言弃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文学大系》是由一批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对中国文坛择优拔萃形成的文学作品集,而其中编选者的作用不可忽视,尤其是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巨擘的鲁迅先生。我们可以从他《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的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他对待文学,尤其是对“五四”及其前后十年间文学明确的态度,即注重文学的社会功用。  相似文献   

11.
茅盾新文学发端期的文学思想及文学理论著述,包含着明显的社会革命的诉求,集中体现了"五四"时期"人生派"理论主张,表现出了显著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论特征。同时也体现出中国新文学由"五四"时期"人的文学"向左翼"革命文学"逐渐转变的某些内在轨迹,对发端期新文学现实主义潮流的涌动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他这一时期的文学理论建树和文学批评活动,为新文学现实主义流派的理论建设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贺桂梅 《教育学报》2005,1(3):83-91
新学成为高等院校一个独立的学科方向,始于50年代初期.作为教材的学史写作也成为课程建制的核心部分。50年代后期,“现代学”取代了“新学”命名。本以新学史写作从“新学”到“现代学”概念的变迁为线索,考察“现代学”作为一套知识体系在50—60年代被生产出来的方式,及其与教育制度之间的关联,尝试对“现代学”的学科命名做一种知识考古学式的探察。  相似文献   

13.
《楚辞通论》是全面系统深入研究楚辞学的学术著作;《辽代文史新探》首次对辽代文学文化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北方文学"的宏观价值与基本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我国北方民族政权下的学研究,牵涉着游牧明与农业明的冲突,以及两千多年来中华明的总体结构。我国的“北方学”拓展和重构了中国学的总体结构,丰富和改善了中国学的内在特质,改变和引导了中国学的发展轨迹,参与和营造了中国学的时代风气。  相似文献   

15.
《官话和合本圣经》的成功翻译及其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话和合本圣经》的翻译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一批对中文颇有造诣的传教士及其华人助手的合作结晶。汉译白话圣经目的虽不在文学,而在于宣传宗教,可是因《圣经》本身是极佳的文学作品,加上其成功的白话语言,因而在客观上对中国新文学的发轫起到了积极的借鉴和示范作用。这一点,得到了包括周作人在内的新文学先驱的肯定。随着新文学的发展,圣经中的意象、语言、精神及文体也在诸多作家作品中得到了体现,从而为新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异质资源。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的成立,使得中国的妇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她们几乎是全方位地渗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她们女性意识觉醒了,从传统的桎梏中挣脱出来,纷纷从幕后走向台前,与男性一争高下,从十七年的爱情叙事作品对女性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了女性全新的精神面貌。但由于对女性地位颠覆式的强调、由于女性对社会、政治活动等的过分参与,由于主流舆论的强势宣传,建国之初的人们正试图抹掉一切女性与男性的界线。从十七年爱情叙事中对女性形象的描写、行事与思维方式来考察,我们会发现,女性在觉醒的同时,女性意识又被极大地消解与弱化,女性的女性特质正在丧失,女人正在男性化或已经演变为非女人。  相似文献   

17.
生不逢时的《三家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细读《三家巷》的基础上,从不合时宜的成长小说、爱情与政治的纠缠、五四话语与革命话语的关系等三个角度,揭示十七年和新时期的意识形态结构与文学创作之间复杂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8.
"五四"文学革命与"两个翅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个翅膀论”是在“新儒学派”、“国学派”、“鸳蝴派”否定“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下 提出的,这是个错误的理论。它贬损、攻击“五四”新文学,粉饰“鸳湖派”的错误倾向,故意在严肃文 学、通俗文学与低俗文学之间制造混乱。  相似文献   

19.
全国高校中文系现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材 ,存在违背学术逻辑、无视文学存在、遗留文史空白等危及学科根基的学术盲点。只有客观对待各时间段中的所有文学事实 ,才能编撰出真正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现当代中国文学信史。  相似文献   

20.
由于英语词汇的多义性,《英国文学通史》的一个编著者把英国诗人“蒲柏”当成了罗马“教皇”,结果铸成大错。究其原因,在于编著者对词汇的多义性、符号的多指性认识不足。因此,充分了解词汇的多义性,充分利用词汇、语法等多方面的知识是避免误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