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心理资本理论为基础,从心理资本视角分析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指标体系构成,对比高校大学生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资本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从改善贫困生贫困认知水平、提高自我效能感,丰富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培育积极的心理愿景,加强贫因生乐观主义教育、大力培育贫困生改变贫困的能力,提高贫困生抗挫心理阈限、培育贫困生“坚韧”品质四个方面建构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2.
自我效能感研究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自我效能感研究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关注高校贫困生,并不是简单的经济扶持和心理疏导,重要的是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教育,增强贫困生自我效能信念中的积极因素来促进其心理健康,以使其真正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3.
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主要表现为对自尊的渴望和强烈的自卑心理、对优异成绩的渴望和焦虑抑郁心理、对社交的渴望和自我封闭心理等,在此基础上高校可以确定解决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的目标,提出经济扶困与心理扶困有机统一、通过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教育提高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等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高校贫困生心理弹性的结构与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成为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心理弹性作为个体自我保护的本能,可以帮助贫困生积极应对压力和成功克服逆境.贫困生心理弹性的高低,取决于自我认知、归因方式、情绪管理能力及心理防御机制等结构特征.通过提供经济帮助、加强人文关怀、重视情感支持和关注心理教育等多种途径,能够不断提升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弹性,从而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5.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现象及救助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贫困生除了经济贫困之外,“心理贫困”现象更成为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的内在隐患。它主要表现为:自卑和自我封闭、敏感多疑、冷漠攻击、焦虑抑郁、依赖、逃避等消拯心理。作为一个高校工作者,必须从以下方面进行“心理扶贪”;加大贫困生思想工作的力度,培养贫困生自强自立的心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困,增强贫困生的自信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贫困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等。  相似文献   

6.
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中的特殊群体.本文从自我概念的视角分析了高校贫困生不同于非贫困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即更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逆境、更容易出现自我期望值高与自我认同度低的矛盾心理和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同时,从培养贫困生积极的自我概念的角度,提出了指导贫困生形成全面客观的自我认识与评价、开展贫困生教育时给予积极的社会反馈、指导贫困生在学校中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等三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贫困生在思想、心理两大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其中包括思想信念不清晰、自我封闭严,远离人际交往等;然后分析了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现状;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其中包括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须遵守的主要原则以及应该包含的主要内容。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我国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确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论高校贫困生的成才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贫困生群体日益暴露出一些心理、学习、人际、就业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认为对高校贫困生应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关注心理健康,引导贫困生自我调适;在国家助学贷款实施过程中强化贫困生的诚信观念;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准确把握贫困生的思想特点,着力于精神扶助和心理疏导,帮助贫困生真正走出困境真正成才。  相似文献   

9.
贫困生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贫困生在经济、心理、人际、学业等方面承受着不同的压力.辅导员作为贫困生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肩负着教育、引导贫困生的重任,围绕“解决经济困难”、“帮助认识自我”、“打破交往障碍”、“解除职业迷茫”等途径,探寻有效开展贫困生教育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先导,倾力做好高校贫困生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贫困生问题是高校乃至社会的问题。由于城乡教育差距、高校消费分层及贫困生自身原因,造成了贫困生自尊与自卑并存、自立与依赖并存、焦虑与抑郁并存。据此。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先导,教育贫困生正视贫困、强化自立自强、逆境成才和理想信念教育,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关注其心理健康.引导他们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积极投身实践活动,和谐人际关系,将其培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为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保障,但这一体系中对贫困生的心理资助方面出现缺失,成立专门的高校贫困生心理资助机构、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机制、建立全方位的贫困生心理教育与咨询体系、开展贫困生的诚信教育与感恩教育和提高贫困生的心理自助能力都应包含在心理资助体系中。  相似文献   

12.
在高校贫困生诸心理问题中,自卑心理不容忽视.其存在较为普遍,影响大、排解难.通过调查,分析了高校贫困生自卑心理生成的原因,提出教育贫困生要正确面对人生,给予贫困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做好贫困生心理教育创新工作等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3.
试论高校贫困生心理自我设障的排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热点。在造成高校贫困生出现心理障碍的诸因素中,其自我设障因素不容忽视。它的存在较普遍,而且影响大、排解难。本文分析了高校贫困生自我设障的几种类型,试图探索有效的排解方法。  相似文献   

14.
张金燕 《文教资料》2013,(5):147-148
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变化,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应当引起高校的高度关注。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厌学自卑心理、忧虑焦虑心理、猜忌多疑心理、自我封闭心理、嫉妒仇富心理等,其成因有社会因素、教育因素、自身因素、家庭因素等。  相似文献   

15.
肖键钊  焦守伟 《文教资料》2011,(26):215-217
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高校在解决贫困生问题时除了应从经济物质保障方面落实经济救助措施等关怀外,还应认真研究贫困生的思想问题、心理状态和内心世界,加强沟通,提高其自我调控能力。本文分析了贫困生目前的心理问题表现,并提出了相关教育对策:满足贫困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他们的精神和心理不再贫困,努力构建一个完善的外部经济救济和内在人文精神关怀兼备的高校济困助学体系。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高校贫困生的心理与人格问题日益凸显,而引导贫困生主动进行心理自救,积极应对心理上的各种困扰才是解决该问题的根本途径。本文通过分析贫困生自我意识研究的重要性及其发展现状,提出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获得积极的自我体验以及掌握有效的自我调控方式的三种转变自我意识和心理自救的措施,尝试解决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7.
高校贫困学生谨防"心理贫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尤为突出,教育者要了解贫困学生心理和行为特征,客观分析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内外因素,引导学生洞察自我心理特点,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转变观念,端正态度,谨防“心理贫困“.  相似文献   

18.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作为“弱势群体”的高校贫困生就业面临更多的困难。针对贫困生在就业中出现的职业生涯概念模糊、心理压力过大、自我定位不准确等问题,高校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就业心理辅导,开展个性化就业服务,加大实践能力培养,帮助贫困生就业,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9.
贫困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现象调查显示,高校贫困大学生存在就业心理焦虑的比例较高。内因表现为就业心理压力大、期望值过高,自我调适能力较弱,个人综合素质欠缺;外因主要是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等方面的影响。对此,应从重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培养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加强指导,多方位服务贫困生就业;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家庭给予更多理解帮助来消除贫困生就业焦虑心理。  相似文献   

20.
高校农村贫困生由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困,使他们出现自卑、孤僻、抑郁、焦虑、以及人际交往困难等消极心理,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高校应健全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使高校贫困生能走出困境,顺利完成学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