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锡林郭勒盟地区15个观测站的风资料,计算各站点的平均风速和风能密度等,分析风能的分布特征和历史演变,并对风能资源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锡林郭勒盟地区风能资源丰富,西南部地区最为丰富;全盟风能资源分为丰富区、较丰富区和可利用区;风能资源在20世纪90年代后呈减小的趋势;地形对风能的分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西藏风能资源的初步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现有38个气象站定时风观测资料,分析了我区风能资源的分布和储量,并对风能进行了初步分区,在此基础上,对西藏风能资源的利用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3.
基于气象站资料的青海省风能资源评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能资源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在传统能源对地球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且日渐枯竭的现今,研究和开发风能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通过对青海省境内54个气象站1971~2000年共30年地面气象资料分析、现场实地考察和加密观测,利用GIS绘图等方法,进行了青海省风能资源的评估研究,得出了青海省风能资源的分布状况、风能资源气候分区以及青海省风能资源储量,为制定青海省风能资源开发规划、大中型风电场选址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沈阳市风能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姜晓艳  明详  张菁  张守峰  张思瑶  宋军 《资源科学》2009,31(10):1764-1771
本文利用沈阳市区近百年气象资料、沈阳地区7个常规气象台站49a风速资料以及沈阳北部地区10个加密测风站资料,分析论述了风能时空演变规律与特点,风速与海拔高度、发电量的密切关系等.在认真总结十几年来康平、法库两县风力发电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多方面论述了沈阳地区风能资源的优势和不利因素、开发利用现状、风电场规划目标和预期经济效益、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结果表明:沈阳北部的康平、法库两县为沈阳市乃至辽宁省风能资源丰富区;区域内海拔130m以上的低山丘陵,经前期测风,轮毂高度年平均风速在6.0m/s以上,具有开发大型风电场的可行性;在开阔的丘陵山地,高度每增高10m,风速将增加0.3m/s,因此在设计制作风机时应根据风电场所在地的海拔高度,适当加高机身并增大单机发电量,以期充分利用沈阳地区有限的风能资源.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风能、太阳能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初步区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辽宁省53个气象站、22个风电场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数据,对该省风能、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做出初步区划。结果表明:南部沿海、辽北丘陵地带及辽东和辽西一些海拔较高的丘陵山地上风能资源非常丰富,适合风能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全省春季风速较大,是风能利用的最佳时期;风能资源演变存在阶段性,1971~1983年风速偏大且在渡动中有下降趋势,1984~2000年风速偏小,但无明显的趋势性;辽宁省太阳总辐射、日照时数的分布形势大致是由西至东减弱,辽西和沿海地区辐射量较大;太阳能资源具有春夏季较大、秋冬季较小的特点;1971~2000年辽宁省年平均日照时数为减少趋势,太阳总辐射量呈弱的上升趋势;对全省风能、太阳能资源均可划分出丰富区、较丰富区、一般区、较小区4个区域。  相似文献   

6.
动力降尺度法对鄱阳湖区风能资源模拟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琼  贺志明  聂秋生  桂保玉 《资源科学》2012,34(12):2337-2346
本文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以及Calmet模型,结合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对鄱阳湖区复杂地形条件下风能资源进行动力降尺度研究,并结合鄱阳湖区4个代表风场一年实测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得出:动力降尺度方法能够较好地模拟出鄱阳湖区风能资源的空间分布,鄱阳湖区风功率密度高值区主要在鄱阳湖区狭长湖道南侧的水域和湖岸两侧,鄱阳湖北部狭管湖道为高值中心区。风能资源的数值模拟结果月变化特征与观测期间大风出现的时间十分吻合。各风场风向、风能方向以及风速频率分布模拟与实测结果比较一致,但在量级上有一定的偏差。各风场日平均风速模拟值与实测值年相关系数为0.647~0.780,鄱阳湖区70m高度年平均风速模拟值与测风塔实测值相对误差为6.77%。总体来说,动力降尺度方法模拟效果较好,可以作为区域风能资源评价和特性分析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近海区域风能资源动力降尺度研究及储量估计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中尺度数值模式系统MM5以及CALMET气象风场模块结合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选取近年来沿海年平均风速变化的平均年-2008年作为模拟年,结合模拟年地面和高空气象观测资料,对山东省近海风能资源进行动力降尺度模拟研究,得到不同高度1km×1km的风能资源分布状况。结合山东沿海岸及海岛自动气象站同期测风记录,对比分析了10m高度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的相对误差。利用ARCGIS分析软件得到山东省近海范围内70m高度风能资源储量。结果表明:动力降尺度方法可用于较高分辨率的风能资源数值模拟,可作为区域风能资源评价分析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常规能源资源将不断减少,为保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及时调整能源结构是必要的,而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条可行的捷径。为了了解温州太阳能、风能蕴藏量和时空分布特征,应用温州各地的多年日照观测资料和风观测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太阳能、风能开发项目有较高参考价值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李茂勋 《资源科学》2008,30(11):1684-1693
中部地区是风能资源可利用区,风能资源开发利用在全国占据较重要地位。本文在对中部地区风能资源储量、开发利用价值、开发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风能资源开发与非并网风电产业发展的目标与对策。研究表明,中部地区风能资源有一定开发利用价值,但风电产业发展缓慢,风电场规划目标偏高,各省对风电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一。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科学的风能资源开发利用与非并网风电产业发展目标及相应的节能减排目标,预测到2020年中部地区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432×104kW,其中非并网风电为173×104kW的发展目标,并对风能资源丰富地区重点建设,选出中部地区风电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建立省级非并网风电产业集聚区。为实现上述目标,建议提升风能资源开发在中部地区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做好风能资源的精细化评估,编制科学的风电产业发展规划;根据中部地区低风弱风的情况调整可开发利用的风能指标,尝试开发微风发电技术;同时立足能源多元化高度重视风电开发,因地制宜地确定各省风电产业发展重点,推动中部地区非并网风电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陆地风能资源开发潜力区域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柯  何凡能  席建超 《资源科学》2010,32(9):1672-1678
本文从风能资源的丰富度、稳定度、人文环境对风能资源开发适宜度和自然环境适宜度等四个方面,分别选取了较有代表性的有效风能密度、风能可用时数、人口密度、森林郁闭度四项量化指标,利用综合指数法对我国陆地10m高度风能资源开发潜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中部和西部、河西走廊、青藏高原中北部、东北平原南部、山东和辽东半岛,以及江苏、浙江、福建和海南的沿海地带,风力资源优越,环境因子限制小,是风能规模开发潜力最高的地区;内蒙古锡林郭勒高原、呼伦贝尔高原、新疆东部和西北克拉玛依地区、东北平原、河北北部和东部沿海(除了最高潜力地区)为次高潜力区;大兴安岭、山东西北部、河南北部、江苏大部、安徽中部、新疆北部和东南部、西藏中西部和云南东部属中级开发潜力区;其它地区因风能资源贫乏或环境因子限制大,风能开发潜力较低。  相似文献   

11.
林宇 《情报探索》2011,(12):41-42
介绍了福州风能资源概况以及开发现状,分析了风能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并对福州风能资源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东北地区风能资源开发与风电产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蔷 《资源科学》2008,30(6):896-904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工业基地,也是风能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风能资源开发利用与风能产业发展在全国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在对东北地区风能资源储量、开发利用价值、开发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风能资源开发与风电产业发展目标与对策。研究表明,东北地区风能资源开发利用价值大,风电产业发展迅速,但风能资源与风电产业匹配程度低,风电场建设规模普遍偏小,规划目标偏低,大型风力发电机国产化程度低。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科学的风电产业发展目标,预测到2020年东北地区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 120×104kW,将建成辽中南及辽东半岛风电产业基地、吉西白城—松原风电产业基地和黑龙江东部风电产业基地。实现上述目标,建议提升风能资源开发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加大投入,摸清风能资源家底,制定科学规划,扩大风电装机容量,以多元化投资推动东北地区风电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海风能资源开发潜力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荣卫  何晓凤  朱蓉  程兴宏 《资源科学》2010,32(8):1434-1443
为了解我国近海风能资源分布状况,本文运用数值模拟手段对中国近海风况进行了高分辨率的研究:①运用中国气象局开发的风能资源数值模拟评估系统(Wind Energy Resource Assessment System,WERAS)中的MM5/Calmet模式对沿海2009年1月-5月逐日模拟计算,并将模拟结果与测风塔资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月平均风速、逐时风速和风向以及风能参数的分布形态与观测资料均比较吻合,因此认为该模式系统可以用来对我国沿海风能资源进行可靠的数值模拟评估;②运用WERAS对我国沿海20年(1986年-2005年)平均风资源进行1km×(200~400)W/m2,附近海域的多年平均风功率密度约在(300~800)W/m2之间;福建省的风能资源特别丰富,其次是1km分辨率的计算,结果显示:我国沿海风能资源非常丰富,沿海各省70m高度的陆上多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基本在辽宁省、浙江省和广东省,然后是山东省、河北省、天津市和上海市,最后是江苏省、海南省和广西省;③进一步分析了我国沿海离岸风速变化:辽东半岛东部海域、渤海湾、江苏南部到浙江北部沿海、广州雷州半岛东部海域的风速在离岸后70~85km处不再变化,广西和海南近海风速在离岸后30~40km处基本稳定,其余近海海域风速稳定线基本在离岸50km处。  相似文献   

14.
吴丰林  方创琳  蔺雪芹 《资源科学》2008,30(11):1640-1647
在研究环渤海地区风能资源本底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风能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其开发利用价值进行评估;汇总了该地区1997年~2006年间的风电场装机情况以及对应时间序列的社会经济相关指标,总结了环渤海地区风能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大规模非并网风电产业发展现状;根据风能禀赋、土地覆被类型以及已有和规划修建风电场等影响指标,以10km×10km为基本空间单元,将研究区划分为5852个基本网格,通过格网分析的方法,对环渤海地区风电场选址和大规模非并网风电产业基地建设布局适宜程度进行分级评价,将风电产业基地布局的适应性分为高度适宜区、较高适宜区、中等适宜区、较低适宜区和低度适宜区。以上述研究为基础,探讨了环渤海地区建设1 850×104kW风电产业发展目标和风电场选址方案,以及相应实现的节能减排目标,提出建设环渤海地区大规模非并网风电产业基地与高耗能无碳型产业基地的设想,该基地包括辽中南及辽东半岛非并网风电产业基地、山东半岛非并网风电产业基地和冀西北非并网风电产业基地。最后提出非并网风电产业基地布局以及相关非并网风电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15.
福建沿海70米高度风能资源分布特点及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福建省沿海地区18座测风塔70m高度的观测资料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福建沿海地区风能资源储量丰富,其中福州中南部至泉州南部沿海一带风能资源最为丰富,年有效风功率密度介于(516.7~930.4)W/m2之间,平潭岛的风功率密度更是高达930.4W/m2;此外,位于福建南部的漳浦县赤湖镇一带的风能资源也非常丰富,年有效风功率密度超过509.9W/m2。风功率密度的计算结果与模拟结果分布特点相一致。福建沿海地区年平均有效风能时数及其百分率分别为7837.3h、82.9%。依据国标(GB/T18710-2002)对福建沿海风资源等级进行划分,福州中南部至泉州南部沿海一带应用于风力发电等级为"很好",其余地区介于"较好"和"好"之间。另外,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福建沿海风向稳定,各地区主导风向明显,北部、中部、南部三个地区的主导风向风别为N-NE、N-NNE和NNE-ENE,风能密度分布特点与风向一致。  相似文献   

16.
《科技风》2016,(2)
分析贵州省2006~2007年的平均风速分布,发现贵州省风能资源比较丰富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贵州省西部的六盘水市以及毕节市的西部。然后利用毕节市威宁站2006~2010年的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威宁站10m高度的年平均风能密度、年平均有小时数、风速的日变化、月季变化、风向和风速频率等风参数的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威宁县10m高度风能资源属于可利用区,具有开发和利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阜新全境约1036平方公里,风能资源蕴藏丰富,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做很多技术方面的工作,研究阜新市全境风能资源分布特点,建立完整的详细的基础数据库和技术应用平台,基于GIS强大空间分析和数据处理能力,能够绘出阜新全境精细化的风能资源分布图,这给阜新的风能资源利用与发展、规划与决策带来了技术上的支持,本文基于GIS技术展开阜新市风能资源分布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以实现高精度风能资源评估和风电功率预测为目标,分析了国内外风电开发利用发展现状,结合浙江省风能资源特征和舟山摘箬山岛具体工程实例,介绍了一种适合海岛地区风光能资源测量系统的设计、组成与构建方法,经过5个月在线监测结果显示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数据准确。  相似文献   

19.
风能资源评估最终成果的准确程度是风电场投资的主要内容与关键因素,而风速测量的正确程度与风能资源评估参数方法的选择对于风能资源评估的最终结果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主要针对风能资源评估中几个关键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对测风塔的数量与高度进行研究论述,并对"WAsP"以及GIS应用进行总结与探究。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中国气象局的风能资源数值模式系统,模拟了甘肃酒泉风电规划区较高分辨率(1km×1km)的50m高度平均风能资源分布状况。结果表明,玉门市昌马乡西部、瓜州县柳园镇附近、敦煌西部与新疆哈密交界区以及马鬃山镇附近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和年有效小时数均较大,属于风资源较丰富区,有利于大规模风电开发。通过与测风塔实测数据的对比检验,评估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度。根据实际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等基础地理信息,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建模工具分析了影响甘肃酒泉风电基地风能资源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扣除不可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计算得到可利用区域各等级风能资源的开发面积、技术可开发量、制约条件所占面积等评估结果。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区域或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及风能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技术途径和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