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义务教育中择校寻租主体的行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是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由于过去的“重点校”政策导致学校间教育质量存在巨大差异,优质义务教育资源成为一种垄断供给的产品,造成优质义务教育领域存在巨大的教育租金。本文运用寻租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了择校寻租的三大主体:政府、学校与学生家庭出于成本-收益的考虑开展各自的活动:学生家长由于文化传统的影响以及对未来就业的预期,对择校有着无可比拟的热情;政府和学校方面承担着教育投入的责任,希望能通过择校收费弥补一部分教育经费,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相关的教育管理制度及社会监督体系非常不完善:对校长权力缺乏必要的约束、对教育收费缺乏规范化管理、入学方式又存在许多可乘之机,这两方面的因素催化了三大主体的择校寻租行为。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家长择校问题是在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趋于家庭化后出现的新问题。不同于以往研究对家庭经济因素的强调,研究的结果显示了家庭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是对农民工家长教育选择的重要性,从个体特征看,农民工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流人地居住时间是影响其选择学校的主要因素;从家庭影响因素看,家庭结构和教育期望是影响农民工家长择校的重要原因。择校信息的获取和判断的差异是农民工家长择校的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3.
由于学校之间办学条件、教育质量等存在差距,优质教育资源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产生了择校问题,择校乱收费问题也伴随而生。择校费冲击了教育公平,拉大了校际之间的差距,对家庭也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因此,政府需要扩大教育投入,缩小校际差距,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以达到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择校收费行为。  相似文献   

4.
当前初中择校仍是大问题,主要原因是义务教育资源不足、配置不均衡,导致老百姓只能被动选择学校。从初中择校的各种表现可以看出,目前存在两种择校现象:一种是由于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所引发的,属于被动择校,只有在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之后才可能消失;另一种则是老百姓自主选择教育的行为,是老百姓行使教育选择权的必然结果。要从根本上治理择校,就必须“消灭”薄弱学校,下大力气加强薄弱学校的改造,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5.
简析择校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 ,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由于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在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上存在着差距 ,关注子女教育的家长对薄弱学校不放心 ,于是出现了择校。这实际上是教育市场的选择与教育自身的选择之间的契合。家长希望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 ,学校则希望招收到更好的学生和提高办学效益 ,择校正是这二者结合的产物。择校是近年来基础教育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个问题 ,是教育妥善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需要。我们要坚持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上 ,马克思主义认为效率优先于公平。马克思指出 :“权利…  相似文献   

6.
苏尚锋,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教育社会学博士,主持北京市教委社科计划项目"择校行为的信任逻辑"。为孩子上学择校,是很多家庭都要面对的问题,是否需要择校?选择什么学校?如何才能择校?择校的效用到底有多大?人们对这些现实问题的思考决定了他们在学校教育资源上所采取的行动。  相似文献   

7.
比较我国城市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子女就读学校水平之间的对应性的实证研究发现:相对于不择校家庭,择校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子女就读学校水平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更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择校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子女就读学校水平的正向影响更强。说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子女就读学校水平之间的一致性增强,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社会分层与教育分层之间的对应性,从而进一步引发教育机会分布的不公平性。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社会资本障碍及其政府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追求教育公平为主旨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是一种政策取向,也是一种教育实践。目前,人们更关注义务教育的非均衡发展状态、成因及其治理问题。不同时期不同的生产方式、政策选择和制度安排是形成义务教育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校际之间差异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直接后果是导致非规范性择校行为的发生。在择校过程中,家庭和学校社会资本的力量日益突出,其负向功能被诱发,破坏了就近入学政策,加剧了家庭与家庭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社会资本的分化,损害了教育公平价值。由此,我们提出政府对于消除社会资本障碍的方向性建议:通过合理的政策选择和制度安排,在义务教育学校资源配置均衡的基础上,降低家庭社会资本在教育选择中的作用,建设学校社会资本发挥作用的良性竞争环境,从而治理目前部分家庭、学校社会资本参与择校所引发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9.
择校——一种活生生和社会现象摆在我们面前。择校的存在。有其客观的历史的必然。谁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一所好的学校,接受好的教育。然而,在择校现象的背后。又不可否认的存在着这样的三种现实和矛盾:一是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小学和实践不收学费,适龄儿童都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出于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出台过一系列划片招生,不准择校,免试就近入学的规定。二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实各地初级中学的发展很不平衡,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的差异客观存在的。这是择校产生的根源。择校给不同的学校带来不同的后果:一些所谓的重点学校车水马龙,挤破了门,一些薄弱学校门庭冷落车马稀。三是学生所处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关系千差万别,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家长出钱给孩子择校,有某种特殊社会关系或随带关系的家庭则千方百计少交钱择好校,没有经济能力的家庭只有望校兴叹,任其划片就近入学。如何认识这些现实和矛盾,如何解决择校这一热点问题,我们走访了石家庄市部分名校和薄弱学校的校长、教师以及教育行政干部和学生家长,请听一听他们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在美国,有公立学校、私立学校或教会学校可供人们选择。但是由于这些学校自身特点的局限,不足以满足多元文化、多样价值观、多种不同层次需求的家长和学生需要,于是人们希望有更大的选择自由。目前在美国主要有三种自由择校的形式:特许学校、教育凭证制度和家庭学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