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文言文虽然是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延续,但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几乎不使用文言文,使许多学生认为文言文对提高自身的阅读、写作水平和素养的关系并不大,再加上一般情况下文言文大多生僻难解、语法知识与现代文有出入等诸多因素,造成学生学习文言文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只对重点的字、词、句进行死记硬背,而不会花时间去  相似文献   

2.
王汴生 《语文知识》2001,(9):F003-F004
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上,还应该注重章法。因为章法是文言作品艺术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学点文言文章法,不仅有助于他们读懂文言文,而且能提高他们的现代文写作水平。古人撰文,谋篇构思首重立意,力求中心鲜明突出。如《采草药》、一开始就提出“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开宗明义,使文章的思路端正,接着从两个方面来分析“此殊未当”的道理,正面说明采药应当根据用药的要求和实际情况,而不能限定时间。这种立意方式实用易学,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掌握。本文是宋代的文言作品,不像先秦、两汉的文言作品那样佶屈聱牙,可在字、词、句的讲解上节省些时间,用于章法的讲解。  相似文献   

3.
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不是认不认得字,不是读不读得出音,也不是了解不了解语法,而是懂得不懂得词的意义,能不能把查到的辞典义落实为句中义。在阅读古文遇到一个不会解释的词时,阅读者都会打开有关的字典辞书查到有关的项目。这时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要从多义词中选出合适的义项,同时排除多余的义项,它们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从演变的结果看,有古义和今义的区别;从使用的频率看,有常用义和非常用义的区别。所谓古义是指只在文言文中使用,现代文中不再使用的意义。所谓今义是指文言文中已经使用,现代文中仍在使用的意义。多义词…  相似文献   

4.
文言文教学包括文言知识的教学,文章内容的分析、鉴赏、评价等多个方面,其中文言字、词、句的教学是基础。因为文言文的语言形式与现代文有着比较大的差别,这个差别在客观上拉大了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小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距离。因此,我们要教好文言文,首先就要解决对文言字、词、句式及常用语法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文一、落实句中义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人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不是认不认得字,读不读得出音,了解不了解语法,而是懂得不懂得词的意义,能不能把查到的辞典义落实为句中义。在遇到一个不会解释的词时,阅读者都会打开有关的字典辞书查到有关的词项。这时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要从多义词中选出合适的义项,同时排除多余的义项。然而,即便能选出一个合适的义项,该义项往往也不能马上落实到要翻译的句中去,还要经过一番处理加工才能得到合适的句中义。文言文阅读过程中遇到最多的,也是最难处理的问题就在于此。例如:屠暴起,以刀劈狼…  相似文献   

6.
“根据上下文正确解释常见实词的词义”是阅读文言文的难点。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读懂文言文的关键;要读懂文,就必须读懂句;要读懂句必须读懂词,尤其是实词.它是构成句的核心。作为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供测试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在选材上一定会设置必要的障碍点,这就要求我们有较强的实词理解能力。下面就实词的理解简单地谈几种方法。一、据形索义法。汉字是表意文字,通过分析字形,可以探知字的本义。  相似文献   

7.
文言文教学有它的特殊性,它不像现代文阅读教学、作文教学那样,可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文言文教学往往缺少师生互动,缺少活动体验,缺少疏密张弛。为了怕学生在考试时失分,有些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上仅仅着眼于字、词、句的落实,教学过程机械、刻板、没有新意,不重视文章自身的特点。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考试成绩也很难理想。这些要求教师无论在认识还是在实践上都必须对文言文教学作出调整。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教师,深知文言文教学中的困难。难在哪里?难在字、词、句。字、词、句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关键。因为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然而文言文的字、词的含义,同现代汉语多有不同;文言文的句式也大都同现代汉语相去甚远。而且就文言文本身而论,字、词、句的运用,又千变万化,不易掌握。因此,无论是中学语文教师,还是学生,或者其他有志自修文言文的同志,都希望能有一本好的参考书问世。我们认为王政白著《文言文的字词句教学》一书的出版,可以满足这方面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文言文教学有它的特殊性,它不像现代文阅读教学、作文教学那样,可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文言文教学往往缺少师生互动,缺少活动体验,缺少疏密张弛.为了怕学生在考试时失分,有些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上仅仅着眼于字、词、句的落实,教学过程机械、刻板、没有新意,不重视文章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四步自读法     
一、读懂:自读开始时,要求学生在课文上圈点钩划,圈出生字新词,并自查词典,理解其意;点出重点(关键)的字、词、句、段,并查阅资料,请教别人;划出优美的字、词、句、段,并仔细品味,背诵默写.二、读通:在读懂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课文质疑问难.每个学生对每篇课文至少要提五个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文章内容方面的,可以是文章形式方面的,也可以是语法、修辞、逻辑方面的;可以是有疑而问,可以是无疑而问,也可以是商榷性的意见或问题.三、读深:针对第二步提出的问题,要求学生释疑解难.每个学生至少要解答  相似文献   

11.
我们读文言文时,往往会遇到一些意义拿不准的词,或者不大常见的字,这对我们解读文章,增添了障碍。其实,遇到这些“拦路虎”时,我们也无需绕道而行,不妨试试下面几招。  相似文献   

12.
人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不是认不认得字,读不读得出音,了解不了解语法,而是懂得不懂得词的意义,能不能把查到的辞典义落实为句中义。在遇到一个不会解释的词时,阅读者都会打开有关的字典辞书查到有关的词项。这时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要从多义词中选出合适的义项.同时排除多余的义项。然而,即便能选出一个合适的义项,  相似文献   

13.
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已占到一定的比重,但因学生平日接触文言文读本少,文言词语的古今义变化大,有一字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再加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所以读懂文言文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一篇文章要么读不明白,要么读明白了用白话文说不出来,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不够,重难点句子理解不准确,大部分学生对文言文都感到头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实践中运用了“四步导读法”,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导读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习阅读的教学模式,它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里“教师致力于导,学生循导而读”,在读中掌握知识和方法,在读中发展智力、提高能力。这种教师“教路”学生“学路”师生双边活动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一、导初读、了解文意。识字解词读懂课文是理解内容的基础。学生学习文言文最大的障碍无疑是文言词语和方言句式,帮助学生解决字、词、句难点使学生…  相似文献   

15.
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应当十分重视词语解释。没有常见词汇的积累,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是一句空话。目前不少学生急于读懂文义,便借助译文读,有的甚至抛开原文而专读译文或专记老师讲课时译的话,对文章最基本的材料——词不求甚解。若选用与课文相近的文言句段令其释词就颇感困难。  相似文献   

16.
文言文的学习,侧重点在于文言字、词、句的识记理解之上,字斟句酌,枯燥单调,有时为某个字的用法或含义分析得焦头烂额,满篇之乎者也,艰深难懂。花了这翻工夫后,有的学生还认为这是在做无用功,何也?较为正式一点的语文试卷中的文言文都选自课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学习课本上文言文,结果呢,不考!大失所望,漫漫地形成了学习课内文言文无用的意识。  相似文献   

17.
孙春玲 《语文天地》2011,(24):37-38
现代语文教育,越来越重视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对学生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理解能力主要是通过现代文和文言文来培养。文言文教学不应再拘泥于死抠字、词、句的呆板教学方式,应有效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学习方法,加大课外阅读量,拓宽阅读面。文言文教学,应该让学生真正体会和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领悟文章的时代意义。文言文教学,  相似文献   

18.
高考文言文阅读只选用课本之外的材料,难度系数不是很大,但要得高分,也很不容易。学生要有独立读懂原文的能力,要有比较扎实的字、词、句的基础知识,要有筛选信息、归纳要点、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要有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才能对付陷阱密布的文言文试题。  相似文献   

19.
课外文言文阅读题在当前的中考命题中,越来越受到各地命题专家的青睐。由于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立足课内,密切联系学生实际,考查学生初步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要解答好这类题目,既要加强对课内文言文的理解、把握及知识的积累,又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还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思路,准确解答课外文言文阅读题,须把握好“读、思、联、结”四个字。读———解题的基础。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外文言文材料拿在手里,由于生疏,更要反复读,读懂、读透、读化。一读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读懂了它,文章大概意思就…  相似文献   

20.
在应试教育的作用下,现今的许多一线语文教师教文言文通常是重讲解轻朗读,用逐句翻译的方法来教授文言文。结果导致学生对字、词、句的考据多,表面上看,学生像完全懂了,但却是一种被动的接受,一种不动脑筋的获得,学生缺乏自主性、能动性,更谈不上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了。学生自己的领悟少了,忽视了对那些千古流传的美文的在情感上的感悟。久而久之,学生对文言文也就产生了厌倦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