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通过对云南省勐混镇贺开村拉祜族学生学习成绩差、学生间歇性辍学严重现象的深入考察,发现读书无用论的价值取向、早教缺乏、文化冲突等,是目前拉祜族学生低学业成就的真正原因。改善拉祜族学生低学业成就现状的对策是:加大对民族农村地区职业教育的扶持,加大对民族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投入,学校教育中要加强各民族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勐海县勐混镇贺开村的贺开小学中的拉祜族学生,尤其是居住在山里的拉祜族孩子,普遍表现出低学业成就。本文从人类学田野工作入手,以“记忆信息加工理论”视角结合实际情况对拉祜族低学业成就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思考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3.
象征符号是人类文化的普遍特征,其意义具有浓缩性和多意性,在不同的场景下对不同的人的含义是不同的,因而象征意义必须置放在特定文化的语境中加以考察和研究。从宗教人类学的角度,对云南中缅边境拉祜族村寨的宗教信仰进行考察,记录了当地拉祜族信仰系统中神灵、仪式专家以及占卜习俗,展示出拉祜族宗教信仰的独特性和地方性,并试图构建出人——神二元结构的象征体系来。  相似文献   

4.
澜沧拉祜族刀耕火种农业正在逐渐消失,与之相关的社会组织制度(如土地制度)、宗教观念也有可能发生重大变迁。目前我们对拉祜族这个民族及其文化还缺乏详细的资料。2004年到2006年,笔者在澜沧县龙竹棚老寨进行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其间对拉祜族传统的土地制度做了深入调查。本文试图通过龙竹棚的个案达到认识整个拉祜族土地制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李志凌  杨燕 《广西教育》2009,(30):19-20
本文从母语文化环境对学生外语学习的影响和关联角度,对拉祜族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作了细致系统的田野调查和统计语言学研究,旨在促进民族院校或民族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徐新建教授的《苗疆考察记》发表于1997年,这是一部从人类学视野出发的田野考察文集,也是彭兆荣教授主编的"文化人类学笔记丛书"之一。文章从人类学的表述角度对其进行评论,力图对田野与文本的关系问题加以梳理,同时提出自己的浅见。  相似文献   

7.
以临沧市临翔区南美拉祜族乡学生为个案调查研究后发现,拉祜族学生低学业成就问题的出现与其缺乏接受学校教育必要的文化资本相关,文化资本匮乏局面的形成又与其缺乏激励机制的家庭教育方式相联。此类家庭教育方式之所以在拉祜族地区普遍存在,与当地社会发展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下形成并被人们固化的贫困文化有相关。解决拉祜族学生低学业成就问题,必须在家庭、学校合作的基础上,辅之以社会之文化反贫困举措方能实现。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考察"哩"在笔者历时一年自建的10万字左右的双峰方言自然话语语料库中的句法分布情况,一方面考察"哩"独用的情况,如:"哩1"、"哩2";第二个方面考察"哩"与"咖"和"去"连用的情况,如:"咖哩"、"咖……哩"、"去哩",在此基础上简要分析其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火是在古老的土地崇拜与火崇拜的影响下产生的祭祀"社"与"火"的仪式。从形式到内容,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既能印证出当地人民的生活、生产和习俗信仰,又能体现当地人民的文化、艺术与审美水平,更可表现出他们的思想感情及精神面貌。葛家寨社火作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一朵奇葩,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形式,具有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本文即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以葛家寨村社火表演为代表的个案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石门坎是贵州省威宁县西北与云南接壤、位处乌蒙大山深处的一个苗族村寨。二十世纪初在基督教英国循道公会传教士柏格里与当地民族同胞、尤其是少数民族精英的共同作用下,石门坎这个极为普通的村寨创造了震惊中外的"教育神话",  相似文献   

11.
壮族村寨是传习壮族山歌文化的基本单元,人生礼仪、岁时节日是保育壮族山歌文化的基本生境。通过对那贯屯的田野考察发现,壮族山歌文化的传统生境已然嬗变,山歌文化传承的村寨依托已经消解,山歌传承现状和前景实在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2.
在生产力发展与民族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与少数民族男性服饰相比,女性服饰往往更具有服饰文化的典型性与稳定性。基于苗族女性服饰民间艺术个案的村寨田野考察,苗族最具代表性的“盛装”服饰体现着苗族女性服饰的社会性别意识的获得,呈现着社会性别秩序与规范,揭示出外在服饰特征与内在女性文化之间的关系,同时也面临着被推入“他者”的处境。  相似文献   

13.
教育人种志研究具有关注情境、关注生活以及研究方法弹性等特点,对教师的理论修养和实践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该研究方法主张在"离我远去"原则指导下,教师进入真正的研究情境,通过田野研究提升自我理论修养、实践能力,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更新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思维能力,真正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4.
杨位伸 《生活教育》2012,(14):19-21
《生活教育创造史》是胡晓风先生晚年的未刊之作,曾作为2011年4月在成都举办的"生活教育读书班"的学习材料。笔者是读书班的学员之一,深切感悟到"求真"乃是《生活教育创造史》的追求所在,也应该是教育的理想所在。  相似文献   

15.
笔者通过对贵州省麻江县白午苗族自然村寨苗语使用态度调查数据的分析,认为即使在当前的社会和历史条件下,不但需要在汉语程度较低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开展“双语”教育,即使是在白午自然村寨这类汉语程度较高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也同样有开展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
生活在云南省普洱市哀牢山脉一带的深山苦聪人,属于拉祜族的拉祜西支系,从历史社会演变的角度上来看,属于"直过"民族,该群体呈现人口基数较少,群体规模较小,生存条件较恶劣,发展现状较落后,去贫困化进程较迟缓的基本特征。通过对镇沅县苦聪村寨的拉祜居民生存现状作了深入调研,对贫困根源进行纵深分析,对该地区现行的扶贫攻坚发展模式进行了论述,进而提出祜族苦聪人扶贫攻坚模式发展的建设性建议举措。对促进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去贫困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老旭甸村作为一个汉彝杂居村寨具有独特的生态文化,体现在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文章依据老旭甸村的实地调查资料和相关历史文献,从历史发展、村规民约、风俗习惯、村寨选址与建筑特点几个方面阐述了老旭甸村的生态文化构成及演变情况,总结概括出汉彝杂居村寨生态文化具有神圣性、地域性和民族融合性的特点,这种生态文化对保护生态环境、传承民族文化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屯堡方言岛为研究视角,通过对屯堡村寨和云贵地区其他村寨的地名的比较研究,透视其文化内涵。首先考察了屯堡村寨及贵州其他汉族村寨地名中通名的历史层次;然后分析了屯堡一带十二兽地名的文化内涵,得出结论:十二兽地名是明代汉族移民与当地土著的统治民族彝族在经济文化、民族心理及思维方式上相互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正得知杨红到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人民政府挂职,担任主管教育等方面工作的副市长,笔者很高兴。因为,她在笔者接触的研究民族教育的青年学者当中,是比较了解民族教育的实情的,也是有实干能力的。可见,能学以致用的确是件好事。而当读到她新出版的专著《拉祜族女童的教育选择:一项教育人类学的回访与再研究》时,作为她过去的同事,这种感觉便更加清晰。杨红研究拉祜族女童的教育问题是她从在中央民族大学上研究生时开始的。跟着导师滕星教授,  相似文献   

20.
拉祜族"芦笙舞"是流传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一大民间舞种,因其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突出的艺术特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拉祜族传统文化标志性的代表作,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