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视野     
《视听界》1995,(5)
广电部制定禁止“有偿新闻”规定据7月25日《中国广播报》讯,为确保广播电视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维护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声誉和形象,最近,广电部印发了《关于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规定指出:所谓“有偿新闻”,是指新闻单位和新闻记者在新闻采访和新闻报道中收取被采访和被报道单位、个人及有关方面的报酬或费用的行为。  相似文献   

2.
十大事件     
《传媒》2013,(1):18-22
一、新闻出版总署开展打击新闻敲诈治理有偿新闻专项行动 2012年5月,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中央纪委驻新闻出版总署纪检组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打击新闻敲诈治理有偿新闻专项行动的通知》,决定自2012年5月15日至8月15日在全国开展为期3个月的打击新闻敲诈、治理有偿新闻的专项行动.本次专项行动打击和治理的范围包括:社会机构或人员假冒新闻单位或新闻记者搞所谓的新闻采访活动及利用"采访"活动敲诈勒索;新闻记者利用采访活动牟取利益,接受企业和公关公司"红包";报刊出版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以新闻报道形式发布广告,搞有偿新闻或"有偿不闻"等.  相似文献   

3.
"有偿新闻"是我国社会向市场经济转轨以来,在新闻界出现的腐败现象。"有偿新闻"并不是新闻单位与受众之间的正当交易行为,而是以发布或不发布"新闻"为条件向"新闻"中涉及的对象获取非法利益。鉴于"有偿新闻"破坏新闻业的信誉,有关管理部门屡加禁止。《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和《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都有新闻采编人员不得利用采编报道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得向采访对象或利害关系人索取财物和其他利益,或者借舆论监督进行敲诈勒索、打击报复等规定。  相似文献   

4.
沈正赋 《今传媒》2011,(11):7-10
无论是西方新闻界还是我国新闻界,新闻采访的地位和作用从来都是不可忽视的,而且正是新闻采访这一实践活动拉开了新闻业务的帷幕。新闻采访权在西方被定位为可克减的权利和自由,在我国属于一种默认权利和习惯权利,均受到法律的保护。付费采访在学术界富有争议,有偿新闻也被有关方面明令禁止,但在媒介的现实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如何破解这些现实难题,合理、规范地进行新闻采访,需要社会各界合力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5.
余艳青 《新闻界》2005,6(5):138-139,133
综合有关学者的论述,笔者把目前我国职业道德问题概括为“6大害”:“有偿新闻”、虚假新闻、媚俗新闻、侵权新闻、冷漠新闻和虚假广告,或者两种表现:专业精神的缺乏和"有偿新闻"的严重泛滥(有偿新闻更是专业精神缺乏的表现,但因在我国现有制度之下表现突出,所以作为一个类别单列)。  相似文献   

6.
“有偿新闻”约束机制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开怡 《新闻界》2006,(4):30-30
有偿新闻是指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利用自己的职务特权获取金钱或其他相关利益的行为。对“有偿新闻”的认定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有偿新闻”的主体是新闻单位或其从业人员;第二,“有偿新闻”发生于新闻报道活动中,体现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务行为;第三,“有偿新闻”以一定的  相似文献   

7.
有偿新闻:凡在采访中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的好处(包括金钱、礼品、招工招干、入学旅游、娱乐、餐饮等)并撰写出稿件或制作出节目公开发表或播出,不论其稿件或节目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均可视为有偿新闻行为。  相似文献   

8.
加强新闻学子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莉 《新闻窗》2008,(1):117-118
近期,笔者看到一位新闻专业大学生的文章,讲的是一场关于“有偿新闻”的课堂讨论。讨论一开始把“有偿新闻”界定为目的性和情义性两种。目的性“有偿新闻”属于“遮丑、堵口”性质,被同学们一致否定。但对于睛义性“有偿新闻”,参与讨论的同学大都表示认同。据赞同的同学称,情义性“有偿新闻”是指在坚持报道真实和新闻价值的前提下拿相应的“劳务酬劳费”。其合理的理由有二:一是人情世故的无奈,此为中国特色。二是付出之后的理所当然,记者日晒雨淋地出去采访,回来还得笔耕不辍地整理成文,有时候还得冒生命危险,可以为他的辛苦劳动取得与之平衡的报酬。  相似文献   

9.
笔者这里说的“有偿新闻”,泛指以记者通过受礼、拿红包,或接受被采访对象提供的采访便利(报销远程车、船、机票,甚至报销游山玩水的票据)为前提做出的新闻。说白了,这样的稿件是含了“金”的,含了被宣传单位的支出,也含了被宣传单位的用意。新形势下,有偿新闻的形式又有所变化和“发展”,有的编辑记  相似文献   

10.
在神圣的新闻事业内部,“有偿新闻”问题不容回避。几年来,虽经中央和地方各有关部门的治理,有偿新闻蔓延势头得到了遏制,但问题仍然存在,有的还比较严重。禁止有偿新闻,已提到“加大新闻界的反腐败力度”的高度,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新闻业内的高度重视。有偿新闻有各种表现: 其一是有组织的集体有偿新闻。如有些新闻单位,新闻报道活动和经营活动不分,新闻采编队伍和经营队伍不分,甚至采取强制性措施,下指标,分任务,要求记者搞创收;有的把采编人员的工资、奖金与拉广告挂起钩来,实行奖罚;有的新闻单位以新闻报道的形式给企业作形象广告,并不标明广告;有些新闻单位出卖版面、时段、节目,或将版面、时段、节目承包给个人。 其二是个人有偿新闻。一些新闻单位的采编人员向采访对象索取车马费、误餐费、劳务费;有的记者以其他形式向企业索取产品、财物等。 其三是被动有偿新闻;有些企业在新闻发布会等活动中,给记者发“红包”、纪念品;有些企业以各种名义组织记者参加采访、旅游和娱乐活动;有些单位还设立名目给记者开稿费、发奖金、奖品等。 其四是那些隐蔽的、变相的、受某种利益驱动的有偿新闻。  相似文献   

11.
正有偿新闻、有偿不闻属于新闻职业道德问题,但是量变会发生质变,而且有些边界比较模糊,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判定新闻敲诈,从道德问题滑向法律的陷阱。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对新闻人道德操守的约束变得越来越重要。有偿新闻、有偿不闻与新闻敲诈的区别。新闻敲诈近年成为了热词,与其紧密相关的就是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三者有联系,都与金钱有关,但性质、程度、危害有所不同。按理是可以区分开来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又出现了说不清、难以严格区分的情况。有偿新闻,是指媒体单位或媒体人利用其手中的  相似文献   

12.
有偿新闻是指新闻单位或新闻工作者利用采编条件、宣传手段,非法、非合理地为个人或单位谋取利益,就其本质来说,有偿新闻是一种权钱交易,即新闻报道权与金钱(包括金钱的其他物化形态)的交易。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多种多样。依笔者之见,当前新闻机构存在体制和机制上的弊端是导致有偿新闻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局,中央各新闻单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新闻工作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新闻队伍的素质是好的,富有敬业、创业精神。但近年来,新闻队伍中出现了违反职业道德准则的问题,一些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利用采访和报道搞“有偿新闻”,甚至向被采访和报道的单位、个人  相似文献   

14.
传媒视野     
《现代视听》2012,(5):1-3
传媒资讯新闻出版总署等:严格处理"新闻敲诈"等违法活动为打击真假记者以"曝光"为名进行敲诈勒索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中央纪委驻新闻出版总署等三部门联合下发通知,决定自5月15日至8月15日在全国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打击"新闻敲诈"、治理有偿新闻专项行动。据悉,此次专项行动打击范围包括:社会机构或人员假冒新闻单位或新闻记者从事所谓新闻采访活动及利用"采访"活动敲诈勒索,新闻记者利用采访活动牟取利益、接受企业和公关公司"红包",报刊出版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以新闻报道形式发布广告、从事有偿新闻等。  相似文献   

15.
新闻采写是一项实践极强的基本功和专业能力。在新闻采写实践中,一些记者(包括少数通讯员)新闻职业精神缺失、敬业精神淡薄,其突出表现是新闻采访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具体表现为采写会议新闻时不用耳不用脑,甚至不用手,拿起会议材料、领导讲话就走人,回家当"裁缝",按固化模式,剪辑几句领导"强调"、"指出"、"要求"之言,敷衍应付,糊弄读者;即使是非会议新闻的其他新闻采访,他们也是对材料情有独钟,奉为至宝,只倚重材料堆里做文章,而轻视和不愿到新闻现场和新闻当事人那里"抓活鱼"、“摘鲜菜”,被人们讽为“懒堕记者”、“材料记者”。  相似文献   

16.
有偿新闻"是拜金主义在新闻工作中的表现,是当前腐败现象在新闻队伍中的反映。它不仅腐蚀新闻队伍,而且败坏党的新闻工作声誉,背离党的新闻工作的性质。"有偿新闻"屡禁不止,近几年大有回潮滋蔓之势。对其顽性,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项投重药以治之."有偿新闻"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现择其要者,略举数端:采编、刊播有偿广告新闻和有偿新闻性节目;采访活动和新闻报道由被采访单位和个人"赞助"或向对方索取"宣传费";采编播人员兼职从事第二职业或从事新闻"走穴"活动,谋利于个人;把新闻性的版面、节目,变相为广告,进行企业形象、广…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新闻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一种带有新含义的“有偿新闻”频频出现——一些媒体通过花钱获取独家新闻采访垄断权,这种竞争手段在体育新闻采访中显得尤其突出。事实上,随着体育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在国际上付费采访已经相当普遍。尤其是世界杯之类的体育新闻采访,买断某某“明星”球员的采访权是经常有的事情。我国话  相似文献   

18.
李广平 《新闻窗》2012,(2):12-13
自全国新闻单位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贵州日报报业集团根据相关精神,对贵州日报经济二部记者的采访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经济二部经过认真总结和反思后认识到,以往在"三农"采访中,作风不是很扎实,采访局限于表面直观的新闻事实,浅尝辄止;对农村、  相似文献   

19.
《出版参考》2013,(18):4
针对少数新闻单位转让出版权、搞有偿新闻,个别记者在基层以负面报道要挟进行敲诈勒索等情况,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管理司日前对《购物导报》《网络导报》《中国特产报》等3家报纸做出了吊销出版许可和停业整顿的处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新闻记者证为境内记者采访唯一合法证件,严禁持新闻单位制作的工  相似文献   

20.
蔡迎东 《新闻窗》2011,(3):30-30
体验式报道就是记者深入新闻现场、亲身体验新闻采访对象和新闻事件而采写的一种新闻报道。与现场报道相比,体验式报道用记者亲身经历而非普通的采访方式,强调记者的"参与"和"体验",给读者以真实可信之感,被不少媒体应用,也颇受受众欢迎。近年来,我和我的同事有幸去尝试了体验式报道,同时也感受到了这种新颖的采访方式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