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先生还在雪茄烟雾里闭目养神,吴太太轻手轻脚地走过去,替他脱下白天见客人的礼服,扶他坐在床边上。 吴先生忽然开口道:“爱莲,你为什么要给我娶姨太太?” 吴太太手里拿着一条白毛巾,轻柔地帮他洗手洗脸、低声道:“我今天四十岁了,老了,伺侯不动  相似文献   

2.
“男人除了感情之外可以修好任何的东西。”当地的男人在填男性压力调查表格的时候,一个女人这么抱怨说。他的男人加入到了我们的讨论之中,他表示同意。“当戴安娜泪流满面或充满恐惧的时候,我就会变得比她更加不安。”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我必须使事情好转起来。而当我不能的时候,我就感到很沮丧。当我不能的时候,我觉得我辜负了她。”  相似文献   

3.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他在欣赏一尊成功的雕像时,会感受到它的体温;契诃夫在读到《父与子》中巴札罗夫生病的情节时,感到“我都衰弱了,我甚至觉得他把病传染给了我”。从一个方面来讲,这都表明了长期从事一种事业所形成的某种特殊敏锐的“第六感官”。编辑对于书稿,也有这类特殊的感受。  相似文献   

4.
因为一次偶然的机缘,我得以和吴道弘先生相识.2002年的金秋十月,我与一位长辈去北京出差,这位长辈是从事出版史研究的学者,因有一本新著将要付梓,想请吴道弘先生作序,就带我一同去拜访.我是出道才不久的新人,并不知道吴先生是出版界的老前辈,如果知道这些,是难免会有些紧张和拘谨的.因为事先不知道,所以就大大方方地去了,不但享用了清茶、水果,因为带了照相机,还与吴先生合了影.最意外的收获是,吴先生送给我们每人一本他的新著<书旅集>,这本书是最近才出版的,书页上还弥漫着墨香.在送给我的书的扉页上,吴先生还写了寄语、题了名.  相似文献   

5.
很偶然地想到了这个题目.上一篇虽然说到了乔布斯的完美主义,总觉得有点意犹未尽.这个“故人”和他的产品一样,习惯于高潮到来之时戛然而止——他是在获知自己患上癌症之后,带领苹果一次次冲击巅峰的,“抗癌期”和事业的高峰期几乎完全重合. 抛开新媒体,还说我们的本行——如果乔布斯成了报社的总编,“后果”会怎样?这种假设固然荒唐,却很有趣.毕竟乔布斯代表了最先进的管理理念、产品设计理念,用乔布斯这个“玩偶”来模拟新闻媒体的运作,也会带来一点启发.  相似文献   

6.
(一)吴中杰先生是我在复旦大学读书时的老师,他20世纪50年代即开始执教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是备受尊敬的前辈。有机会为吴先生编书,既令我感到莫大的荣幸,也曾令我诚惶诚恐——吴先生是中文系有名的"硬骨头",为人处事,颇有鲁迅遗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我深恐自己在工作中有什么大的疏漏。自2004年  相似文献   

7.
忆张大先生     
我和“新民报三张”都曾同事过,但在年龄上与之却有一代之隔。我视他们为师,他们却谦虚地视我为友。工作之余,我们一起聊天、饮酒、下棋、打牌,从未感到有什么“代沟”存在于我们之中。平时,我随大家一直称张友鸾为张大先生。他透彻世情,言语幽默,让人感到他有一颗质朴善良的童心,在他面前从没有拘束之感。张友鸾先生似乎是天生的总编辑之才。诚如他自己所说的,“18岁读大学新闻系,21岁参加报社工作,一直是‘总  相似文献   

8.
在银行门口,遇到一个人,总觉得面熟。我在银行里存好了几百元钱,乐滋滋地出来,又看到他靠在一辆丰田车上抽烟,我还是觉得他面熟。  相似文献   

9.
有一些人会去写诗,我感到特别能理解,甚至觉得:他们活着,只能去写诗,比如李白、顾城。有一些人会去写诗,我感到特别不能理解,因为他们的一切似乎都与诗毫不相干,比如我将要写到的这个人,张蒙。这样的一名军人,与我概念中的诗人实在相去甚远,我觉得他应该属于最不可能去写诗的那一类人。因此,理解"他为什么会写诗",  相似文献   

10.
瓶瓶罐罐     
采访一对新婚夫妇,我问他们幸福不幸福(好欠揍的问题),他们甜蜜地相视一笑,异口同声:“当然幸福。”我又问:“就没有一点不满意对方的地方?”这对夫妇脾气真好,竟然没把我赶出来,新娘柔声款款地对我说:“惟一觉得不足的是他总不让我买化妆品,每次去商场,我给他机会表现,  相似文献   

11.
速读     
“回头看来,我本可以使用一种不同的语调,不同的语言风格说话。”美国总统布什日前承认自己的“西部牛仔”式的政治语言确有不妥之处,他声称自己的很多言论让世界觉得他好战,他因此感到烦恼。  相似文献   

12.
我与冯亦代先生初识是在1982年的夏天。那天下午我正在家里看稿,已退居二线的老社长林呐同志打电话给我,说是冯亦代先生到天津来开“民盟”的什么会,让我去谈一本散文稿的事。如今,时光已整整飞过去了10年,可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我本是怀着一种忐忑的心情,不知他到底要找我谈什么,出乎意料地他品评了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一些书刊,还赞美了散文书籍的装帧设计考究。他对出版工作的熟悉,对编辑专业的关注,都使我感到他是位行家,这无形之中,就使我和他的距离拉近了。我为能够和这样一位博学多识的老前辈相识,感到无尚的荣幸。同时,他的平易近人,以及他的和蔼可亲的低低缓缓的言词,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相似文献   

13.
观其 《青年记者》2007,(9):77-77
我一直尊敬吴敬琏先生,出于对学者的信任,更出于他看经济问题确实能抓住要害。 吴先生也一直是新闻记者追逐的热点人物,被媒体视为中国经济学界的“良心”。奇怪的是,不知何时起,吴先生的“良心”似乎变成了“险恶用心”。这种舆论变化,去年已颇突出,至今年尤烈。  相似文献   

14.
看了这个题目,有的同志可能会感到很奇怪:“这不是荒唐吗!去采访,谁还能把眼睛搁在家里?”这种惊奇我也有过。我刚开始搞报道时,同一位老同志去采写一位电话员。临出发,他正儿八经地对我说:“可不要忘记带‘眼睛’啊!”我当时心想:“莫不是看我年轻,故意戏弄我?”不过我很快意识到他是对的。采访时,我的脑子里本子上记的都是“听”  相似文献   

15.
为人在世,“人缘”不可不讲。余虽临知天命之年,对“人缘”亦极不善于琢磨,以致招来许多的不便。诸如有人造访,人家尊重记者、编辑这个崇高职业,说奉承话吹捧话特别刺耳,对此我觉得不快,往往冷眼相送,于是好友说我不会处理“人缘”,将贻后患;有人为求方便,或掩饰什么问题,带着隆重的礼物来说情,对此我婉言拒之,于是有的说我不知趣,“人缘”不好;平日对上级总爱说几句有“针对性”的意见,不喜欢哼哼哈哈,对同事也疏于交游,于是有人认为我不圆多角,不懂  相似文献   

16.
方力钧是我想念最多的一个朋友。其实我只写过一篇关于方力钧的稿子,有时太近了反而不知道写什么,而且我又不会象那些艺评家那样评论他的画,说他“玩世”或者“泼皮”,而且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我以为是为国争光为人类造福,对我却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我读过他的“艺术手记”,其实那“手记”在别人看来好象跟艺术没大关系,说是全是人与人的关系;我也看到过别人的文章里援引“手记”,每当这时我都想发笑——因为我觉得他的“手记”象小学生作文,稚嫩得能掐出一把水来,而引用者居然还真把它当一  相似文献   

17.
《视听界》1993,(5)
乡镇广播站是面对什么人说话?有同志说:“是农民”。这说法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又总觉得还缺少点什么。县级台、站的听众,不也是农民吗?难道乡镇广播站的听众与县级广播台、站的听众一模一样,一点点差别也没有?最近听了彭丽媛唱的“我的父老乡亲”,受到了一点启发,感到乡镇广播岂不就是面对父老乡亲广播吗?我感到这种说法可以使得乡镇广播站与自己的听众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春节过后,我打电话给温济泽同志:“前几天全国记协的老新闻工作者团聚,你为什么不去呢?我四处找不到你。”他说:“不是我不去,是不让我去,不邀请我,我怎么去呢?”我以为他开玩笑:“谁不让你去开会,你真是。”他在电话上简单说了几句经过,原来不久前他参加了一次周扬纪念会,他在会上指名道姓地批评了胡乔木,还点了什么人的名,他说他对乔木同志从来尊重,“但是人总有缺点,就批评不得,这个风气怎么得了。所以记协的会就不通知我了。既然不请我,我也不好去了。”我放下电话,沉默很久。像温济泽这样一个素以“温、良、恭、俭、让”著称的老同志,居然因说了几句真话就被另眼相看,这是何苦!每年春节全国记协的老新闻工作者联欢会,温济泽每次必到,有时候他还讲几句话,今年却是少见的一次缺席。  相似文献   

19.
《新闻三昧》编辑:收到第四期杂志,认真填了“读者调查问卷”以后,觉得还有一些话没说完。贵刊作为一份业务刊物,我觉得首先应是为《工人日报》服务的业务刊物。通过阅读贵刊我感到,其栏目设置还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一点。《工人日报》作为全国第二大报,发行量高达百万之巨,在这些订户中,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一位作者向报社领导告状,信上指责我在给他的退稿信上,“胡乱”地批了一通话,措词是那样“不客气”,令他“伤心”,使他“不能容忍”。还耸人听闻地说我“扼杀”了他的“投稿自由”!作为报纸的编辑,倘果真如此,那真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