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更容易使用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来缓解压力,这与女大学生的性别心理和其所面临的特殊压力密切相关.心理防御机制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女大学生使用积极的防御方式,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相似文献   

2.
对于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失衡和心理压力,儿童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进行自我调节以维护其心理健康。本主要分析和探讨了原始的防御和成熟的防御这两种儿童防御机制,以及影响儿童心理防御机制发展及选择的因素,这些对于帮助解决儿童心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心理防御机制对维护个体心理健康有重要作.对心理防御机制的有关理论、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模式与类型、常见的心理应对与调节的反应方式、大学生心理应对与调节的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研究该课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以及大学生发挥自身心理防御机制的积极能动因素,转化和克服消极被动因素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校园弱势群体的贫困大学生,面对社会压力,他们往往采取消极的心理防御,从而出现了自卑、焦虑、敏感和偏执等心理问题.通过建立主、客观两个维度的社会支持体系,可以对贫困生的心理形成有效的干预,帮助他们建立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5.
浅析个人的心理防御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个人在处理挫折和紧张情绪时,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自我心理防御机制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具有升华、补偿、表同、幽默作用的是积极的、有益的;具有倒退、压抑、反向、文饰、移置作用的是消极的、有害的。心理辅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调查,帮助学生以积极的自我防御机制代替消极的自我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6.
心理防御机制适度地使用可以缓解人的压力,使人恢复心理平衡,消极使用则会使人焦虑、抑郁、退缩甚至恐惧。班主任是一项高应激的工作,在应对焦虑时,如果未采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而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消极防御机制,会继发新的问题,形成新的情绪高压。班主任应了解心理防御机制原理,积极应对工作压力。  相似文献   

7.
谢鸿瑾 《班主任》2010,(2):36-38
班会设计理念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挫折。每个人在面对挫折时,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但是,由于世界观、人生观、生活态度以及个性特点的不同,每个人所采用的防御方式也有差异。一般来讲,对挫折的心理防御方式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类。在班级中,我发现有的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会说“这个老师有问题,出这么难的题”;  相似文献   

8.
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防御机制理论是研究个体面对紧张或压力情境时的心理反应和调节机制的理论。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助于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心理防御机制作为一种自我心理保护的方式,在道德接受过程中广泛存在。否定、曲解、冷漠等是大学生在道德接受中进行心理防御的主要方式,这种心理防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道德接受的发生和深化。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科学地把握道德文化信息的差异强度、信度及其与大学生原有的道德意识之间的交叉度,就可以有效地突破和化解大学生的心理防御,从而提高大学生对道德文化信息的接受水平,改善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藏族青少年和汉族青少年心理防御机制的差异。抽取13至18岁之间72名藏族和90名汉族青少年进行防御方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藏族及汉族青少年应用最多的防御机制均为成熟防御机制,不成熟防御机制应用最少。藏族青少年升华和压抑两项防御机制得分显著高于汉族青少年;汉族青少年回避和理想化两项防御机制显著高于藏族青少年。  相似文献   

11.
左蔚琳 《科教导刊》2020,(2):170-173
新时代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既有区别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应充分发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一方面能够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人格健全发展,另一方面将有效提高高校德育的教学效果,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新时代背景下应采用"医学+德育"混合双模式;心理发展和心理补救两手抓;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做好心理危机干预、跟踪以及监控工作;加强心理咨询工作者队伍建设;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调研工作的方式来保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深受教育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社会负能量之影响,当代大学生异常心理问题复杂各异且日益突出,必须正确认识和分析其产生根源,革新其干预防控策略方法。通过深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广泛开展心理咨询、积极跟进心理治疗等立体化实施现代大学生异常心理干预防控教育措施,全面优化现代大学生生存的人文环境建设,提升大学生人格自我维护能力,系统建构大学生心理监测管理机制,从而加强现代大学生自身素养和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3.
心理环境的概念极大地丰富了高校德育环境的内涵,其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对高校德育提供了心理动力、价值导向、舆论氛围、激励机制、行为规范和情感支持.构建优良的高校心理环境,强化其德育功能,是新时期创新高校德育工作,增强其效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常逢锦 《文教资料》2005,(28):175-179
个体的态度与其行为间出现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引发心理紧张和内心的不舒服感,个体会通过各种方法来减少心理紧张和内心的不舒服感:改变行为、改变态度、找到行为好处和减少选择感。有关认知失调理论的实验研究表明,小的物质奖励和轻微的批评即“南风教育”,最有利于儿童内化教育树立的正确态度。“南风教育”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时代发展的趋势,而最重要的是“南风教育”在改变儿童不良态度的过程中,不会激起儿童的自我防卫机制。  相似文献   

15.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人的道德性发展与人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要求教育工作应该按照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规律办事,这对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大的启示,我们应该借鉴其合理的思想,根据人们的心理发展阶段和规律,在不同时期对每个人以不同的教育内容为重点,以促进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达到适应社会和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6.
心理-道德教育推动心理教育的发展,表现在改变心理教育的边缘化地位,构建伦理性的心理教育模式,纠正人们对心理教育应用范围的误解;另一方面,它促进道德教育的发展,表现为在概念上突破传统德育的局限性,重塑道德教育人性的回归,解除道德教育单一化的偏见。概括起来说,心理-道德教育扩大了心育与德育功能发挥的范围,打破了心育与德育活动设计上的人为界限,实现了心育技术性与德育价值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德育工作细微品性刍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杜萍 《教育研究》2005,26(10):18-21,70
因人而异、因情而变、融入心灵、多样地、深入细致地开展德育工作,是德育工作的一种特性——细微品性。德育研究应从既具有内在同一性又相对独立的认知、制度和操作三个层面展开,这一认识是德育工作细微品性提出的前提性假设。它的理论依据源于德育本质的“人、精神性、内在性”核心关键词的解析和品德形成的心理机制。针对现行德育工作细微品性的种种缺失,从德育工作的制度化、个案化、体验化、生活化和提升全体教师德育专业意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进行补正。  相似文献   

18.
孔维民 《教育科学》2006,22(1):34-36
本文分析了现行德育目标的不完善、不科学和不道德;指出个体幸福作为德育目的的心理学、伦理学根据;通过对个体幸福的积极心理效应以及个体不幸福感受的消极的心理效应的分析说明,把个体幸福作为德育的一个目的,不仅不会降低德育的目标,而且会有效地改善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9.
基于纷繁复杂的客观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德育受教育者个体需要未得以满足和实现、德育目标“高大全”、忽视德育的个人享用性、德育过程简单化、德育方法粗糙、德育方式简陋、德育评价扭曲等原因,高校德育实效性十分低下。为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想与民族精神作为学校德育的长期目标,将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鉴别能力、选择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创新德育工作方法,走“主体育德”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现代心理战的战略地位对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将心理战教育纳入国防教育的内容体系之中,这是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国家心理安全的要求,也是大学生自身特性的要求,由此,才能使国防教育更好地为国家安全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