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怎样进行段的训练林元凌阅读教学,小学中年级要重视段的训练,指导学生概括段的主要内容,培养他们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呢?一、抓住重点要简练全面地概括好一段文章的主要内容,必须对段进行具体分析,剪除枝蔓,抽出主干,抓住重点,...  相似文献   

2.
意义段的划分及其段意概括(编者按):意义段的划分与段意概括是文章分析中的重要环节。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段和概括段意,无论对理清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还是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都是颇有裨益的。但是目前在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满足于从理论上向学生讲几点...  相似文献   

3.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一项关键任务。教师在引领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应找准概括时机,教会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并在遵循学生年段特征的基础上设计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得到提升,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基。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20,(40):9-10
概括能力是学习力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语文阅读、写作的基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不同年段特点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借助文本,选用符合学生特点的合适的有效教学策略,来有的放矢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引领学生总结概括的规律与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概括能力。  相似文献   

5.
概括段落大意是读懂一篇文章的需要,是检查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让学生掌握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提高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是语文教学重要的任务之一。首先,段意必须是段的主要内容的概括,不能与表达的“思想感情”相提并论。众所周知,小学课文以记叙文为主,而记叙文的段意,只能从内容角度概  相似文献   

6.
看一堂阅读课,要看教师想教什么,实际教了什么,学生学到了什么。先来回顾一下三堂课实际上都教了什么:薛老师的课先教几组生字词,很多是下文分析时的关键词汇;然后让学生默读,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每一段所写的内容,三个学生在黑板上写了他们的概括,由教师来  相似文献   

7.
正一、概括能力的重提以及重要性概括,是对文章字词句段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它是思维的飞跃、思想的升华。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概括,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常常缺乏对这种能力的有效培养,有的教师甚至对其完全忽略。儿子语文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我拿来试卷一看:概括《幼时记趣》中体现"物外之趣"的三件事,这道题竟  相似文献   

8.
下面是一段课堂实录: 教师在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济南的冬天》后,问:济南冬天总的特征是什么?请同学们用文中的词来概括回答。学生回答:“响晴!”教师:“还有不同意见吗?”学生沉默。教师:“应该是温晴!”  相似文献   

9.
讲读课文从何入手是个大问题。当前,有些教师从解题入手,先揭示全课的主要内容,再逐句逐段地提问、讲解,最后划分段落、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有些教师从提问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入手,接着就要求学生说明课文分几段及各段大意,形成段落提纲,然后再逐句逐段地提问、讲解,最后依据板书词语总结全文的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两种教法略有不同,但都从整体入手,都从提问入  相似文献   

10.
段落教学,一直在阅读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三年级认识自然段开始,持续四年,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几乎成了阅读教学的必须。课堂之上,不但逢文必分段(银多情况下,分段之后仍不罢手。往往是段里再分层、层里再找重点句,句里再找关键词),而且要一段一段的理解,一段一段地概括段落大意;直到人人都能把这些“标准”的段落大意熟读成诵才肯罢手。教师用心之良苦,学生付出之巨大,不可备述。然而此番辛劳却未能得到应有的回报,实际的教学效果常常令人汗颜。  相似文献   

11.
杨春婷 《师道》2007,(11):38-39
波士纳(G.J.Posner)曾简洁地概括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 反思=成长"。"教师在教学实践历程中,要及时捕捉能够引起反思的事件或现象,通过理性检查与加工,逐渐形成系统的  相似文献   

12.
<正>概括力是指以概括为主要形式,对文本归纳、提炼并通过语言进行言语表达的能力。在2011版课标中对概括力的训练目标体现出明确的序列化:从第一学段的"初步体验"到第二学段的"初步把握,初步感受",再到第三学段的"初步领悟"等表述,呈现出逻辑递进的训练思路。然而,纵观当下的阅读教学,概括能力训练还是较少,即便有教师尝试,也常常费尽唇舌,学生也不得要领,使概括力的训练被不断边缘化,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  相似文献   

13.
当前,有些教师从解题入手,先揭示全课的主要内容,再逐句逐段地提问、讲解,最后划分段落,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有些教师从提问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入手,接着就要求学生说明课文分几段及各段大意,形成段落提纲,然后再逐句逐段地提问、讲解,最后依据板书词语总结全文的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两种教法略有不同,但学生都是被动地读书、思索和应答。这样上课,教师很辛苦,学生却没有多大劲头。为什么?第一,学生经过预习课文,对文章内容只有大概的了解,对于教师提出的“全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和“全文可以分为几段”这类整体性的…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教学中,传授一些规律性的知识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的知识系统化,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自学能力。我听一位老师讲授小语第八册第三课《伟大的友谊》中的“过渡段”,颇受启发。 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第四自然段,从文章内容的前后联系上来看,是个过渡段。教师据此讲授了过渡段的特点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感受和领悟     
<正>听初中语文教师讲授朱自清的散文《春》。第一段原文为: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教师告诉学生说:这一段写的是"盼春"。课下,我问授课教师:你从这一段感受到了"盼春"吗?老师一脸茫然,红着脸:大家都这样说。教师从参考书上获得的是概念,告诉学生的也是概念;教师没有从文本中获得真切感受,只能罗列出几个抽象的词语去概括,这大概是目前文学作品教学中一个很普遍的弊端。问题的根子在于有的  相似文献   

16.
【背景描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师都有这样一个记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分段、概括段意是中高年段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一篇课文的教学往往被分成初读课文、划分段落、分段讲读、理  相似文献   

17.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要杨弃“教师讲,学生听”的旧式教法,改变阅读教学“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老三段教学程式,以学生的“学”为主,在语言文字和课文内容的结合上学习文章,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教给学习方法。下面主要结合中、高年级的教学,谈几点做法。1.预习纳入课堂,按一定步骤自学。把预习纳入课堂,学生边预习,教师边检查,阅读教学基本上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学生到三年级就训练在预习中按一定的步骤自学课文:①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  相似文献   

18.
培养阅读能力关键授以学法广东电白县观珠教办陈刚一、教前授以学法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根据学生自学内容,教给他们自学的方法,进行自我阅读,预习课文。首先,教给他们如何读懂一篇课文的最基本、最容易掌握的一般方法。如概括课文的王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线索,概括段...  相似文献   

19.
一、举一反三,培养能力1.教师先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第一段并思考:(1)这一段主要表现了小猫的什么特点?(2)文中哪一个词可以概括小猫的性格?学生弄清上述问题后,再一次阅读课文第一段,并完成下表。随后引导学生弄清本段的结构关系,并结合语境理解“任免”‘’屏息凝视”的含义,指导学生朗读,加深理解。2.教师要求学生按此方法自学课文第二三四段,自学填写下表:在完成上表的基础上理解“生气勃勃”“变化多端”的含义。厂‘方法的学习可是最重要的学习”。教师的主导任务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其成为“不待教师教,自能学习…  相似文献   

20.
意义段的划分及其段意概括──概括段意的基本方法──分层归纳法概括段意,最简捷的方法莫过于找段落中的中心句。但是,许多文章段中并没有直接表明段落主要意思的中心句。对于这样的段落,我们应该怎样概括其段意呢?这就要采用分层归纳法。例如:《大雪山》的第一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