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主要对全民健身视角下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当前高校体育场馆经营和管理中应用的主要模式,探讨了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影响因素,进而对全民健身视角下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有效对策进行探索,旨在使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开放度与利用率得到提升,使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功能得到充分地发挥,进而对公共体育事业与全面健身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健身参与者可利用场馆资源匮乏的现状,对高校体育场馆开发利用进行合理论证,进一步阐述其对外开放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从高校本身的性质所属及其体育场馆的本质特征着手,探索其准公共产品与非营利组织的特征表现.根据准公共产品的消费特点和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功能,提出了高校体育场馆开发与利用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是世界各国促进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举措,有效地弥补了全民健身活动中场地设施的不足,对其进行地方立法是保障地方行政和司法部门执法效力的基本依据,同时有利于国家体育法律和行政法规的有效实施。就我国现有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地方立法而言,有相当多的省市在全民健身条例、体育场地法规或规章中涉及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条款,有些地方还专门就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制定了规范性文件,但还应建立更全面的立法保障。建议各地在加强学校体育场馆对公众开放立法的同时,更要使立法内容充实而具体,充分突出地方特色,明确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法律责任主体,并且通过立法评估来保证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地方立法的效力和效果。  相似文献   

4.
高校体育场馆产业化经营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高校体育场馆产业化经营优势、经营策略的分析,提出了推动高校体育场馆产业化经营的思路与设想。  相似文献   

5.
通过文献资料获得了目前对体育课程资源及体育场馆、运动项目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的情况,理清文章的思路.通过对杭州市四所高校的在校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及对其中两所高校的体育场馆使用情况的实地考察,并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得知目前杭州市高教园区高校体育场馆以及运动项目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现状.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在对体育场馆及运动项目资源的开发,体育场馆和运动项目资源的利用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经营困境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综合分析方法,对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经营的困境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经营中存在种种问题,并对此提出对策与建议;加大高校体育场馆的投资力度;让体育保险进入高校体育场馆;加大宣传力度;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加强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及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实地考察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北京市部分高校体育场馆定价现状进行了调查,了解北京市高校体育场馆收费价格的合理性,目的是为高校体育场馆的定价提供一个合理的定价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高校体育场馆的收费项目均为普及度较高的项目;北京市高校体育场馆各项目的收费均值校外高于教职工,教职工高于学生;北京市高校体育场馆定价的模式比较单一。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对河北省中小学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河北省中小学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比例很低,小学和完全中学尤为突出;各类学校在体育场馆设施现状、开放意愿、开放程度上情况不一,初高中相对较好;高中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经营管理模式较为多样。从制定规章制度、加强管理、丰富经营和管理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希望为河北省乃至全国学校的体育场馆开放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运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以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体制为研究对象,探究了高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的依据、服务性质。阐述了高校体育场馆规模供给与需求,高校师生员工与社区居民,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的体育项目与社区居民偏爱传统体育项目的主要困境。分析了规模与成本、产权与制度、目标与效益、运营与安全、对象与环境等因素对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制约。提出了策略:将高校体育场馆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与城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场馆建设规划;规范多级代理制度,建立运营激励机制;定期开展市场调研,及时调整收费标准;探索体育保险制度,规避社会开放风险和建立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共享网络平台。  相似文献   

10.
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公共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经营管理高校体育场馆,在保证高校体育教学正常进行的前提下,为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便利,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功能已成为目前研究高校体育场馆的重要课题。从公共经济学角度出发,分析出高校体育场馆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得出高校体育场馆应与社区居民体育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在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功能的前提下兼顾经济功能,并且给高校体育场馆的对外经营管理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四川高校体育场馆经营效益现状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四川12所高校体育场馆有偿开放情况的调查,揭示了目前四川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现状,了解到影响高校体育场馆有偿开放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是场馆自身的资源条件、经营思想和手段。  相似文献   

12.
普通高校体育场馆有偿经营模式探索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分析法,对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有偿开放的可行性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高校体育场馆的有偿性经营,从转变观念、加强宣传以及处理好经营与教学训练的关系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探索了高校体育场馆有偿经营的模式,为进一步完善高校体育场馆有偿经营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和建设也日趋市场化和现代化,对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现状及发展对策进行研究,能够有效提高高校体育场馆运营水平,更好地发挥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作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以高校体育场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意义,陈述了当前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现状,并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我国高校体育场馆作为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及目前高校体育场馆运行管理的特点,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目的在于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场馆改革,挖掘潜力、发挥优势、启动活力,寻求一种高校体育场馆发展的新渠道,为高校体育场馆的科学利用提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所带来的成本补偿问题一直是大家很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公共产品的理论出发,探讨了学校体育场馆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对其对外开放所采取的成本补偿进行了分类分析,旨在为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成本补偿提供一个较为客观的理论依据。对于只有边际生产成本,而没有边际拥挤成本的健身服务产品而言,可以采取免费开放,政府补贴的方式。对于既有边际生产成本又有边际拥挤成本的健身服务产品,应该采取多种补偿方式。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等研究方法,基于准公共产品的理论,对于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活动门票价格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收费,应列入准公共产品价格范畴,目前一些场馆的活动门票价格趋高,有碍市民的共同参与。结论: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活动的价格要体现福利性质,建立规范的价格调整机制,推进体育休闲一体化的发展道路,明确政府在其价格政策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探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高校体育场馆的设施、管理人员、服务对象等因素进行分析,旨在发掘高校体育场馆的潜能。研究发现影响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因素除了场馆的硬件设施外,场馆的经营方式,管理水平,管理理念,以及服务对象的特征都对场馆的运作有重大影响。因此对高校体育场馆的诸多因素进行研究,对于提高管理水平,转变服务态度,开拓体育市场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运用走访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分析了天水师范学院体育场馆开发和利用现状,分析认为:天水师范学院体育场馆运营存在的主要问题:缺乏市场运营机制,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性不够,造成大部分体育场馆闲置和亏损。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建议:充分利用天水师范学院体育场馆的优势,从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时间资源等方面对体育场馆进行开发和利用,提高体育场馆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目前,郑州市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在场地设施上的互动比较少,高校体育设施利用率比较低;高校对体育场地开放不积极,管理不完善,对开放后的安全保障存在后顾之忧;高校体育专业人才资源与城市社区体育互动比较少,人力资源没有充分发挥;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在互动过程中缺乏联系的组织管理机构。政府应出台相关的具体措施,鼓励高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高校应利用自身优势,培养社区体育人才,参与社区体育活动。高校应与社区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多样化沟通,多元化管理。  相似文献   

20.
成本——效益视野下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策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成本与效益的视角,对我国高校体育场馆成本与效益、高校体育场馆的产权性质、经营性质、营利行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探讨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策略,认为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易采用弱化全额成本管理,倡导成本差额管理;减少委托代理链条,主张高校直接管理;保持非经营事业性,采用半市场公司化;控制公私利益博弈,创新管理人才激励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