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文本”,就是指作者已经写成,未经读者阅读理解的文稿,是作者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所创作的语言文字。它作为一种静态而带有“生命”的个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当今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文本作为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被赋予了十分丰富而精彩的内容。然而,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有时教师为了追求某一环节的完美而丢失了文本,忽视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导致教学产生“高耗低效”的现象或扭曲教学规律,可谓“得不偿失”。  相似文献   

2.
黄桂林 《文教资料》2005,(4):189-191
文本作为作者独特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而《语文课程标准》又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综观教学现状,不少教师在处理文本价值取向与学生独特感受的关系上存在偏颇:或者片面强调文本价值取向,画地为界,对学生智慧的火花视而不见;或者片面强调诊视独特感受,漫无目的,对学生认识的偏向置之不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重视文本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独特感受,目的都在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完善学生的语言系统,发展学生的个性…  相似文献   

3.
当今的语文课堂,很重视学生的对文本的自我体验、自我理解。但有些课堂上将“独特体验”理解成不顾作品的意义而随心所欲地“自由理解”。这“独特体验”的基础是否离开了“文本价值”?是否抛弃了作者的本意?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重建文本的过程。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领会编者的选文意图、领会作者的独特体会、领会文本的多元价值,实现在语文课堂上完成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5.
正时下,部分语文教师过分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而忽略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如果有语文教师还秉承传统语文教学,就不被人看好。脱离教材而随意生发人文性,为了追求人文性而冷落文本,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表面上很叫座,但实际上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没有得到有效养成。文本作为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我们应该尊重它,并努力追求对文本的超越、升华,最后内化为学生生存生活的营养液。我认为,夯实"俗"、最终"雅"是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毛剑澄 《文教资料》2005,(34):142-143
读罢赵明老师的《淡化文本与文体意识》(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年8—9期)一文,感慨良深。每年我在各地听的课不少,类似赵老师文中介绍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偏离文本价值取向的课不在少数。这种教学方向的偏离,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读懂或没有真正读懂文本的价值,教学目标偏离文本价值取向。文本仅是个“例子”,是教学的一个抓手。所谓文本的价值取向,就是这个“例子”让学生获得哪些知识和技能,用什么方法才能快捷的得到,得到后对未知例子是否能起举一反三作用。关于这个问题还是从赵老师文中介绍的课文《端午节鸭蛋》谈起。《端午节…  相似文献   

7.
董峰 《现代教学》2013,(1):62-62
解读文本是教学的一项基本功,是教师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进而产生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形成对文本材料的价值取向的一个过程,是教学的准备阶段。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站稳课堂的关键,而做好解读文本与课堂之间的转换更是体现一名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重要环节。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才能做好文本的解读呢?本文就其中教师对文本的认识与理解这一部分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正>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怎样感悟文本,品味作者语言文字的精妙运用,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新的文本,学生运用掌握的阅读方法去研读,从而获得了思想上的陶冶,享受阅读带给他们的快乐。课外阅读必将反哺语文和其他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外  相似文献   

9.
正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在于构建一个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的平台,当师生通过这个平台进行交往互动而实现有效探究时,语文教学将会达到以文本解读为基础、以问题探究为向导、以提高能力为抓手的教学目标。在这样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深入研读文本,引领学生品味语言文字,开拓学生的思维,提升语文素养。笔者认为,在高效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0.
细观语文课堂,发现在语言品味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有些老师把语言品味简单地等同于词语理解、朗读,缺少应有的层次、深度;有的语言品味偏离或游离文本主题,使文本丢失了应有的教学价值;有的语言品味点选准了,但品味的方法有所偏颇,导致学生所得有限。  相似文献   

11.
纵观当下的语文课堂,以课程标准之语言文字理解与运用为核心的理解与诠释,使教学从“非语文”“泛语文”中走向语言文字的学习实践.“理解、品味、积累语言,并学会迁移运用”等术语频繁出现在教学目标中,成为教师开发教学内容的标尺.虽然指向“言语表达”为中心的方法论凸显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但“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仅仅固守言语方法的训练而忽略文体的阅读取向,背离文体特征,仍显削足适履、不合时宜.  相似文献   

12.
语文大单元教学体现出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者呼唤语文课堂转型的价值取向,是当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当大单元教学逐渐成为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的重心,部分教师却出现将大单元生硬地视为“教材单元”,片面地理解为“大容量”;只见“单元”、不见“单篇”,轻视文本解读等倾向。基于篇性开掘的大单元教学从遵体、辨体教学出发,通过不同文本篇性的揭示实现单元教学目标的会通,能够有效处理单元整体与单篇文本的关系,最终促进学生言语表现与创造能力提升,实现大单元教学的多重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师、学生、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一堂有效的课堂实质上就是师生在真实自然的“问”与“答”的互动过程中整合推进的课堂,更是一个在教师价值引导下学生自主构建的过程。语文课堂教学因为有了设问而精彩纷呈,有效设问,能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创造,问出语文课堂的无限魅力,能激发语文课堂教学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文本的语言文字,从而理清文本的情感脉络,体会文本的思想内涵。在这个循序渐进地过程中,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对文本思想内涵的深层感悟,使之内化为个人修养。然而,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或听课中,有时教师为了追求某一环节的完美而丢失了文本,忽视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致使教学产生"高耗低效"或扭曲教学规律,可谓"得不偿失",因此本文提出,在教学中,不可忽视文本内涵搞创造,失却文本的教育契机。  相似文献   

15.
一、正确理解“个性化阅读”有些教师在实践新的教学理念时,对《课程标准》“注重体验”理解片面,曲解了“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内涵,将阅读感悟的多元化误认为可以脱离文本异想天开,随心所欲。因而,有的教师课堂上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迎合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却丢掉了文本赋予的价值取向。这与《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独特感受”是大相径庭的。案例1:据某地调查,反映某班有七成的学生认为朱自清的名作《背影》已过时。在他们眼中,“父亲违反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而且“形象不够潇洒”。显然,这与作者所要表达的“父子朴实而浓厚的感情”…  相似文献   

16.
<正>选入语文课本的文章,都是披沙炼金千挑万选,具有丰富的教学价值。如何挖掘出文本的教学价值,找到教学的“生长点”?这需要教师具有独自解读文本的能力,和文本、编者、作者、学生等进行对话,实现语文课堂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7.
真话语与假权威——论语文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堂似乎是语文教师的“殖民地”:教师既是课堂上的“话语霸主”,又是文本解读的唯一权威。究其实质,教师只不过是戴着镣铐的、用“真话语”解读文本的显性“假权威”。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教材(包括文本)是价值载体,主要体现出国家或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而教师只是传递者、重构者;文本的编者是国家或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的“代言人”,对文本的编选有着极大的自由度,因而成为教师这个显性“课堂殖民者”背后的“隐性权威”;教师有一定的解读文本的自由度,但只能囿于编者的结论进行有限的过程解读而非结论解读,因而成为编者的“替罪羊”;教师的“殖民话语权”或“话语霸权”实则是一种虚假话语权,教师处于一种实然的“精神失语”状态。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规定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明确了学生可以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发挥.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异读现象屡见不鲜.教师放手让学生随意解读课文,学生在没有理解原文的情况下任意发挥;教师将对文本的"多元解读"理解为"随意解读",学生的阅读往往偏离文本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王荣生教授十分强调课堂上学生的学,他认为,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的活动”,教学流程就是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语文课堂中.开设各种学习活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使他们真正走进文本。小班化教学可以更有效地帮助教师开展各种语文课堂学习活动。笔者根据不同的文本开展了各色的语文课堂学习活动,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效。一、形式各异的朗读活动  相似文献   

20.
教学活动作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存在方式,是追寻价值、创造价值、体现一定价值取向的生命活动.“为了幸福而教“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基本价值取向,它不仅符合教师的生命需要、生命本性,也是提升教师幸福指数的迫切需要,还是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变革的基本趋势.在教学生活中,教师追寻的幸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包括结果幸福与过程幸福、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利他幸福与利己幸福等不同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