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吸取各学派对被子植物原始类群界定的基础上,根据八纲系统,提出被子植物原始类群有60科的新见解,并以分子系统学提出的狭义的基部类群32科为对比,进行了植物地理学研究。以科为性状,以Takhtajan 划分的世界植物区系的“区”为OTU,UPGMA分析显示:(1)东亚区确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区,它既与北美东、西部(北美大西洋区、马德雷区)有密切关系,但更接近印度支那区;(2)环太平洋的4个地区集中了较多的原始被子植物的科,它们是东亚地区,北美东部和西部地区,部分热带亚洲、澳大利亚东部和西南太平洋岛屿地区,中、南美热带地区。这种分布格局显然和被子植物起源地与扩散以及太平洋的形成历史有关。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植物比较形态学、化学分类学、古植物学、分支系统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的结果,对传统 上将被子植物分为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两大群的一级分类提出了挑战,怀疑这样的分类是否能反映被 子植物内部的主要进化趋势。我们认为分类必须建立在谱系关系上,以表示其自然系统。在早白垩世 结束之前,其中有一次被子植物大辐射,有8条主传代线似已明显出现。根据林奈阶层系统,我们以 “纲”级来命名这些传代线以显示被子植物内部的主要进化趋向,虽然某些“纲”是并系类群。我们不否 认,我们是进化系统学家,并系类群可以作为一个自然类群来命名而被接受。这8个纲列述如下:木兰 纲、樟纲、胡椒纲、石竹纲、百合纲、毛茛纲、金缕梅纲、蔷薇纲。在本文中,每个纲只举其所包含的主要的科,至于纲间的系统关系,以及纲内的分类系统,有待进一步研究 。  相似文献   

3.
对被子植物起源研究中的几种观点进行了讨论。(1)由于被子植物存在着一组共同的性状,它们不可能是从不同祖先起源的,而是有着共同的祖先。被子植物是一个单源起源的类群。现存被子植物分类系统是依据包括形态学(广义)、分子系统学、古植物学和植物地理学等的综合性状建立的,只能表示出现存类群的亲缘关系并且追溯到它们最近的祖先。人们现在还不可能建立一个包括全部已绝灭的类群和现代生存类群的谱系发生系统。因此,现存被子植物分类系统只能看作是“亲缘”系统。(2)分析了用于推测被子植物起源时间的分子、化石和地理分布证据。我们认为,要确定被子植物起源时间,植物化石是一类重要证据,但化石只能说是植物本身可保存部分和当时当地所提供的化石条件的综合反映,它们不可能就是植物类群或种的起源时间。人们还必须考虑到化石本身的演化历史。应用分子钟也是一种手段,但误差比较大。如果我们除了利用上述两种资料之外,根据植物类群的现代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把植物的演化同地球的历史和板块运动联系起来,以推断它们起源的时间,这无疑会增加其可信度。通过对56个种子植物不同演化水平的重要科属地理分布的研究结果,我们曾提出被子植物的起源时间可能要追溯到早侏罗世,甚至晚三叠世。(3)分析了基于分子证据所提出的被子植物基部类群——ANITA成员(包括无油樟科Amborellaceae、睡莲科Nymphaeaceae、八角目Illiciales、早落瓣科Trimeniaceae、木兰藤科Austrobaileyaceae)的性质,讨论了ANITA成员在现代几个被子植物分类系统中的系统位置的不同观点,评价了它们的形态学(广义)性状。指出ANITA的成员由于包含大量的祖征,是属于原始的类群。但由于它们的共有衍征很少,如花粉球形,说明它们在被子植物演化早期就分道扬镳了,沿着不同的传代线分化。因此ANITA是一个源于不同传代线的复合群。  相似文献   

4.
最近吴征镒等发表的被子植物“多系_多期_多域”的“八纲”新分类系统,是以该系 统作者自己人为截取早白垩世时间横断面并认为在这个横断面上存在8条主传代线为基础建 立的。“八纲系统”在祖先式样及其起源时间和地点方面缺乏证据,各主传代线相互之间及 其与被子植物共同祖先的关系也基本没有说明。由于没有接受植物系统发育重建研究中共同 遵守的共同祖先原理,而且混淆使用了“单系”和“多系”的概念,可以认为“八纲 系统”是人为性很强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5.
基于两个叶绿体基因(matK和rbcL)和一个核糖体基因(18S rDNA)的序列分析.对代表了基部被子植物和单子叶植物主要谱系分支的86科126属151种被子植物(单子叶植物58科86属101种)进行了系统演化关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胡椒目Piperales,樟目Laurales、木兰目Magnoliales和林仙且Caneliales构成的真木兰类复合群是单子叶植物的姐妹群,单子叶植物的单系性在3个序列联合分析中得到98%的强烈自展支持,  相似文献   

6.
本文概述了上世纪中叶以来有关古生代种子分类问题的沿革,并在总结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整体 化石裸子植物和离体种子研究新成果的基础上,指出当前在古生代种子分类方面的问题。     为使古生代种子的分类同当代古植物学研究协调,把对离体种子的研究同整体化石裸子植物结合 起来,作者建议以Seward的分类系统为基础,设立五个科:瓶籽科Lagenostomaceae肥籽科 Pachytestaceae、靓籽科Callospermariaceae隐羊齿籽科Cryptospermaceae和心籽科Cardiocarpaceae, 并把三棱籽目Trigonocarpales改名为肥籽目Pachytestales。上述五个科既可看作三个古生代种子目: 瓶籽目Lagenostomales、肥籽目和心籽目Cardiocarpales下设的一级分类单位,也可分别当作古生代整 体化石裸子植物:皱羊齿目Lygonopteridales、髓木目Medullosales、靓羊齿目Callistophytales、大羽羊 齿目Gigantopteridales和科达目Cordaitales的雌性生殖器官。由于这个分类系统同整体化石植物的分类一致,因此,有助于对离体种子的系统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历史地回顾了谱系、系统发育、单系、多系概念的由来和发展。详细讨论了单系(monophyly )和多系(polyphyly)在叙述分类群起源和描述分类群内部系统发育线多样性的不同含义。以此为基础,说明在“多系_多2_多域”的八纲系统中“多系”和“单系”是指自然分类群内系统发育线的多样性,不等同于“多源”和“单源”。通过与近年来所发表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的比较,认为基于化石、形态、分子和地理分布证据提出的八纲系统所显示的预言性,必将在今后的科学实践中经受检验。  相似文献   

8.
务川臭蛙     
<正>门:脊索动物门纲:两栖纲目:无尾目科:蛙科属:臭蛙属列入IUCN红皮书保护现状:极危(CR)务川臭蛙,中国最濒危的两栖动物,胆小地居住在贵州漆黑的喀斯特洞穴里。即便是山里人,最多也只是听到过它们的跳水声。1983  相似文献   

9.
基因和经历美国韦恩州立大学生物学家莫里斯?古德曼(美国科学院院士)等人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应当把黑猩猩(包括普通黑猩猩和倭黑猩猩)划归人属(生物的分类依次为域、界、门、纲、目、科、属、种),其理由是,他们选取人、黑猩猩、大猩猩、猩猩、旧大陆猴  相似文献   

10.
鲸鲨     
<正>门:脊索动物门纲:软骨鱼纲目:须鲛目科:鲸鲨科属:鲸鲨属列入IUCN红皮书保护现状:易危(VU)它的体型巨大如同鲸鱼,但是性情温顺如同绵羊。这种硕大的鲨鱼,完全颠覆了鲨鱼凶猛的形象,只是安静地滤食海水中的微生物和磷虾。人类很容易把它们送上餐桌,但是动物学家们却对它们的生命周期知之甚少,因为它们的洄游几乎遍及全球。  相似文献   

11.
中国第三纪植被和植物区系历史及分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被子植物的发展(或称辐射)是与古气候、古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诸因素的变化相互影响及制 约,形成植物发展的阶段性。这种阶段变革及划分与传统的地质时代划分——断带,不尽一致,因而讨论 植物地理分区问题应以发展的不同阶段为基础,致使分区更为合理。     在晚白垩纪中晚期,被子植物已成为植物区系中的优势成分,从它出现以来的发展演化大致可划分 为四个阶段:(1)初始期  被子植物初次出现,具有叶形小、叶边全缘、叶脉缺乏规律性、脉级分化程度低 等原始性特点,同时在区系中的种数及个体数量均为极少数,此时大约在早白垩纪的中晚期;(2)极盛时 期被子植物发展具有一定规模至占绝对优势,此时叶形增大,叶脉有了规律性,脉级分化逐渐完善,在 植物区系中所占比例达40%一60%,以致占绝对优势,主要科属出现了,时间在晚白垩至老第三纪;(3) 草本植物繁盛阶段  由于在新第三纪时气候逐渐转凉,早期的一些木本植物消灭了,以草本植物渐增多 至大量扩散为特点,时间约在中新世至上新世;(4)第四纪阶段  此时我国由于山岳冰川随全球性气候 冷暖变化而进退,影响植物的分布及发展,植物区系的总面貌与现代接近或略有差别。   本文亦重点讨论了植物发展的第二、第三阶段的植物地理分区。  相似文献   

12.
本工作准确测定了万年青Rohdea japonica(Thunb.)Roth Ls-rRNA 5'端347个 核苷酸序列。以该序列与其他五种被子植物及一种红藻已发表的序列为基础构造的系统树与 一般所接受的植物分类系统十分吻合,而且说明这一方法对被子植物不同科、属之间的差异有 良好的分辨率。我们的分析结果还表明,万年青与禾本科之间的差异很大,它们的分歧可能发生在单子叶植物起源的早期。  相似文献   

13.
马来大狐蝠     
<正>门:脊索动物门纲:哺乳纲目:翼手目科:狐蝠科属:狐蝠属列入IUCN红皮书保护现状:近危(NT)马来大狐蝠有一只小猫那么大,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蝙蝠。它在马来森林维持着其中的植物多样性和基因交流。但和其他以森林为家的动物一样,它躲不开人类文明发展脚步的无情践踏。1998年,一些狐蝠  相似文献   

14.
 刺镰蕨在早泥盆世是一种广布于世界的植物,尽管报道自许多地点,但远未完全地了解它,其主要原因是能育材料罕见。我们观察的标本采自贵州早泥盆世的丹林组。它显示具柄的孢子囊侧生于靠近叶腋的轴上,我们的标本近似球形的孢子囊和它的形态略小于雷诺的肾形孢子囊外,其它方面如:带状的营养轴上具有疏螺旋排列的镰刀状叶,具短柄的孢子囊侧生于轴上以及管胞具穿孔壁等性状与雷诺修订后的刺镰蕨完全一致。我们同意雷诺的观点,将镰蕨目升为纲,与工蕨纲和石松纲并列。它的系统位置是介于工蕨纲和石松纲之间。其下包含一目、一科三个属——镰蕨属、巴拉格瓦纳彻属和星木属。这种植物的生殖部分在中国尚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5):644-645
<正>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张海春研究员与其合作者对抚顺琥珀的地质背景、物理化学性质、植物来源以及琥珀中的植物、昆虫、蜘蛛、微生物等化石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人员在抚顺琥珀中已发现节肢动物(包括昆虫)至少22个目,超过80个科150种;另有大量微体化石以及植物化石。多足纲有蜈蚣,蛛形纲有丰富的螨、蜱、各种蜘蛛、盲蛛和拟蝎。抚顺琥珀中  相似文献   

16.
2019年5月至10月,烟台市森林资源监测保护服务中心主要采用样方法,对烟台沿海防护林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维管植物(包括栽培植物)进行了专项调查,记录维管植物(包括栽培植物)997种,隶属126科497属.其中被子植物108科465属946种,裸子植物4科13属24种,蕨类植物14科19属27种.植被类型可划分为4个植被型...  相似文献   

17.
由陈世骧教授主编,并和虞佩玉、孙彩虹、谭娟杰、谢蕴贞等5人合著的《中国动物志昆虫纲鞘翅目铁甲科》(以下简称《铁甲科志》),已于1986年12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继《中国动物志昆虫纲蚤目》之后出版的又一高水平专著,它标志着我国昆虫分类学研究的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18.
湘西北壶瓶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壶瓶山自然保护区具有丰富的植物区系成分,现知维管束植物有205科(蕨类和拟蕨类 植物40科,裸子植物7科,被子植物158科),839属,约1961种(包括154变种)。其中,古  和原始的科、属不乏其代表。从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的比较分析,该区具有我国15个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中的14个,表明了与世界各地区植物区系的联系程度。另一方面,该 地区的植物区系虽含有丰富的热带成分,但根据各类温带属占该区总属数的百分比以及分布于该地区的中国特有属中的木本属几乎所有都是落叶的乔木或灌木,该区的植物区系性质明显偏重于温带性质。而且,这种温带性质可能与该区的山体海拔高度有着重要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四合木属Tetraena Maxim.   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和亚洲中部荒漠区东部的特有属,也是珍稀   濒危植物。前人曾对该属的系统地位做过一些研究,但观点不一。作者通过对该属的研究历史、雌蕊、   果实、花粉粒、染色体等的综合研究后,建议将该属从TaxTaЛЖЯН系统(1987)蒺藜科的霸王亚科中分   出,成立一个新亚科——四合木亚科。本文还编写了蒺藜科(狭义的)分亚科检索表。  四合木属的系统   地位是:芸香目蒺藜科四合木亚科四合木属。  相似文献   

20.
蒋建军  胡楠 《金秋科苑》2010,(20):85-85,89
阳明山具有独特的气候和地貌,区域内野生资源丰富。仅维管束植物达219科、849属、191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9种,二级有54余种,阳明山特有种5种;有陆生脊椎动物220种,隶属4纲24目67科。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种,二级保护动物25种。在介绍阳明山野生动植物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