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说“以”     
“以”是个极常用的文言词,它本义为动词,可引申为名词,假借为代词,虚化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其虚化的路径是;动词→介词→副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又通“已”;“以”还有复合用法.  相似文献   

2.
"爰"产生于甲骨文时期,西周时假借为介词(于)和指示代词(此)、疑问代词(何),在此基础上复合使用,成为兼词,并进而虚化为承接连词."焉"产生于西周时期,由于与"爰"音同,假借为"爰"的指示代词(此)、疑问代词(何)和兼词(于/於+此/何)用法,并虚化为语气词、词尾.在春秋战国时期,又假借为介词(于/於),并发展为人称代词、承接连词.  相似文献   

3.
"从来"的词汇化历程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从"和"来"在演变的起点上既不属于同一层次,也没有在线性序列上紧邻出现,而是通过特定的句法操作连接到一起;同时,"从来"成词以后进一步虚化,由表达时间概念的名词最终演化成时间副词."从来"的词汇化历程代表了现代汉语某一类别的"X来"式双音词的词汇化路径,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之间的历时演变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考察了“万一”语法化的两方面内容:一是简缩词组“万一”逐渐凝结成名词“万一”的过程;二是名词“万一”逐渐虚化为连词“万一”,再进一步虚化为副词“万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因"最早用为名词,而后逐步演变为动词、介词、副词、连词。它的语法化机制主要是主观化,同时,语境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在不断地发展."于"字由古代汉语的动词、名词、介词、连词、助词五种词性发展到现代汉语的介词、名词、词缀,中间经历了很长一段时期,演变的过程也十分复杂.在"于"的语法化过程中,不仅"于"的词性发生了变化,"于"的词义也发生了变化.本文主要依据"于"的语法化过程来考察语言的演变.  相似文献   

7.
"说"的语法化:由动词到词内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考察了现代汉语中"说"的虚化过程,"说"附着在连词或副词后,使得自身的性质发生明显的变化,正在由动词变成一个词内成分。"说"的这种语法化使得现代汉语中连词或副词的表达能力更强,尽管连词或副词后加"说"的形式还未完全凝固下来成为固定结构。  相似文献   

8.
从“在”和“从”的发展演变看词的兼类现象吴承玉汉语的词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有实词虚化的现象。现代汉语里的许多介词都是从古代汉语里的动词发展演变虚化而来的。动词是实词,介词是虚词。汉语的动词在逐渐虚化为介词的过程中,就产生了词的兼类现象。因此,我们在研...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汉语中,"管"字不仅具备名词、量词、动词的语法功能,而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产生了介词、连词、助动词和语气副词等用法。该论文首先对沈丘方言词"管"同时具有的以上这七种词类举方言实例进行论述,然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及相关文献资料,试图梳理出名词"管"虚化成了动词、语气副词的过程。名词"管"的语法化,主要经历了"名词>动词>副词>语气副词"这样一个过程。同时,"管"的语法化动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原因共同促成名词"管"的语法化,语义的变化、句法位置的变化以及隐喻模式、降类原则都是"管"字语法化的重要动因和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
在上古汉语中,"所以"是一个介词结构,是由代词"所"加介词"以"组成,再与后面的动词或动词短语组合来说明动词行为产生的原因.但其在后来虚化成一个因果连词.据此本文在语言历时比较的基础上对"所以"的语法化现象进行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浑源方言中有不少带词头"忽"的词。"忽"词缀是浑源方言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入声词缀,是浑源方言词汇的特点之一。从历时角度看,"忽"缀词中的"忽"虚化程度较高;从共时角度看,具有[+反复]语义特征的"忽"作词缀可以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象声词。近年来,"忽"缀词在浑源方言中的使用呈现下降趋势,值得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2.
由名词“所”和动词“以”演变虚化、凝结成固定结构“所以”,在先秦作品中的类型、意义和用法;先秦时期的介词结构“所以”发展到现代汉主语里用作连词的演变原因和过程,以及“所以”用作介词结构和作连词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起"的虚化过程历来争议很大。历时考察"起"的演变过程发现,"起"从上古动词谓语发展到中古作动词趋向补语,"V+起"结构由连动结构重新分析为述补结构;唐五代初期,"起"放在"V得"、"V不"之后,无明确语义指向,而表示结果,语法地位发生重大变化;宋代"起"可用来表示前一"V"的状态将持续进行,甚至高度虚化为话题标记。研究推测"起"的语法化途径是:趋向义→结果体→始续体,认知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均可证明其发展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汉语史上"果"既是副词也是连词。副词"果"历经了"树木所结的果实(名词)——实行、实现(动词)——果真、果然,最后、终于,究竟、到底(副词)"的演变轨迹。连词"果"则沿着"果真、果然(语气副词)——如果真的(连词)"的轨迹虚化演变。句法位置的改变、语境的影响等是"果"语法化的主要动因,重新分析等是"果"语法化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张敏 《文教资料》2008,(33):50-51
"怕"由心理动词演变为表揣测语气的评注性副词,经历了两条虚化途径:第一条是由心理动词到评注性副词,第二条严格说来是"怕"的实词虚化过程,主要由隐喻机制延伸出"怕"的多个语境义.  相似文献   

16.
实词虚化是语言演变的规律性现象,普通话如此,方言亦如此。比如词根演变为词缀,动词演变为介词,都体现了这一规律。徐州话有些名词虚化的趋势明显,而虚化的规律与普通话区别很大,如“丈人”一词就很值得研究。“丈人”普通话释为“岳父”,是表人的一般名词。作为一般名词,徐州话也作同样解释,用法与普通话差别不大。但是作为詈词,徐州方言“丈人”词义词性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句法上表现出明显的地方特色。本文旨在描写徐州方言詈词“丈人”在不同句法环境中词义词性的变化过程,揭示其由实到虚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从句法角度看连词"虽然"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伺"虽然"是现代汉语里让步连伺的"典型成员",它经由了"非词"到连词的演变过程,代表了连词来源的一大类别.句法结构的演变是促使连词"虽然"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文中考察了"当"字的本义、"当"字作名词的用法、"当"字作动词的用法、"当"字作的副词用法、"当"字作介词的用法以及"当"字作连词的用法,对"当"字语法化进程及其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认为"当"字在词义引申、语法结构的重新分析、句法结构的限定、语义环境的影响等原因的共同影响下,一步步虚化,由表示"田土(或其他事物)边界或相连之处"的一个处所名词演变出了名词、动词、副词、介词、连词等各种用法。  相似文献   

19.
"多少"是一个古已有之且今天仍然常用的词,它具有名词、代词、副词等词性,呈现出多元化的语法特点.它在意义及用法上的繁杂和差异,实际上是其历史演变的积淀."多""少"本是两个表义相反的形容词,后来二者连用组成"多少"这一联合词组,在不断的连用过程中二者的关系日益密切,逐渐从词降为语素,共同构成一个数量名词,此后又进一步虚化,演化出各种新的用法,随着词性的不断虚化,意义也逐渐抽象.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多少"的众多用法,并分三个阶段对其演变过程进行阐述,试图理清其历史嬗变的轨迹和线索.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分析讨论了“的”的语法化历程与语法化机制这两大问题:文章首先从历时的角度分析了“的”的演变过程,指出结构助词“的”是由最初的指示代词“底”演变而来,其后又经历了从名词转化到虚化了的助词再转化到更加虚化了的语气词这个表义作用逐渐虚化的语法化过程。在分析研究“的”语法化历程后再着重分析总结出助词“的”的生成语法化诱因和机制,从而对其共时现象进行历时分析,指出它经过句法位置的变化,语义的变化,语音的变化等一系列过程,这些都是导致它的名词性表义作用逐渐虚化到只表语法功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