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德国学者薛凤所著《工开万物:17世纪中国的知识与技术》一书,以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著述为切入点,探讨宋应星在知识生成过程中的思考与行动,阐释技术与工艺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角色。从《工开万物》的篇章结构与主要内容来看,全书结构清晰,叙事风格鲜明;通过对宋应星及其著述研究的学术史回顾,了解作者独特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写作手法;对于书中引发的争议问题,也尝试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2.
正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11月定价:48元本书以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著作为切入点,通过发掘和探究这些文本内容的知识脉络,重新审视中国科学思想的发展史,揭示文人以书面文字记录工艺技术的目的所在,以及这一做法在中国知识传统中的角色与影响。作者考察了促使宋应星将实践知识转化为书面知识的诸多因素,并阐发了17世纪中国学者们在探究自然和  相似文献   

3.
《天工开物》全面记录了我国明朝及其前代科技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研究古代科技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是"中国的狄德罗宋应星写作的17世纪早期的重要工业著作(李约瑟语)。"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有一部科技名著《天工开物》。它颇为详尽地记录了明代中后期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状况,并且附有生动翔实的插图,是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重要文献资料。它的作者就是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县北乡人,生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他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世代读书当官。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宋应星和他哥哥宋应同时考中举人,他名列第三。后多次京试未中,于崇祯七年(1634年)出任分宜县教谕,此任期间,他编著了《天工开物》,崇祯十年(1637年)刊印。《天工开物》一书,共分上…  相似文献   

5.
3月7日晚,央视播出的《典籍里的中国》讲述了宋应星的人生经历和《天工开物》问世之旅,引起广泛热议。宋应星是我国明代卓越的科学家,出身于江西一个世代为官的大户人家,曾祖父官至工部尚书,到他父亲一辈,家道衰落。尽管如此,但他父亲还是坚持让他们兄弟几个上学,并鼓励他们认真学习。  相似文献   

6.
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详细记述了中国古代在工农业生产方面的科学技术成就,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是公认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世界古典科技名著,该书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历来备受中外学术界推崇,尤其是本世纪以来,被翻译成多种文本,广为流体,这里着重介绍李熙谋,李乔苹主译《天工开物》英文本之缘和出版过程。  相似文献   

7.
图书信息     
<正>1.《现代中国思想研究》(增订版)作者:张汝伦出版社: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年:2014;页数:856页内容简介:《现代中国思想研究》是复旦大学哲学系张汝伦教授回顾与批判中国现代思想史的著作,选取进化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三个个案进行了"思潮研究",并对蔡元培、张君劢、张东荪、胡适等人进行了"思想家研究",从纵横两个方面上勾勒出中国现代思想发展的若干线索和内在理路。著作2001年由上海  相似文献   

8.
孙希武 《科教文汇》2010,(6):113-114
《天工开物·杀青》篇是总结我国古代造纸技术的珍贵文献,它对以后的造纸著作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文从五个方面详细地阐述了它的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数理精蕴》中《几何原本》的底本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澄清了关于《数理精蕴》中《几何原本》之底本的若干错误说法,指出17世纪法国耶酥会士巴蒂的同名著作方是它的真正底本,本文还对巴蒂其人其书作了介绍,并就巴蒂著作被带到中国和最终被吸收到御制《数理精蕴》中的经过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建立知识经济基础,促进中国社会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是作者对《中国与知识经济:把握21世纪》(卡尔·达尔曼等著)的介绍与评论。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的具体情势和面临的挑战,指出21世纪中国现代化的任务是迅速知识化以及在中国建立知识社会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建立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杨志和  马海群 《现代情报》2010,30(11):168-173
通过运用科学和哲学的思维,借助归纳法、逻辑推理法和内容分析法,对《数字时代情报学理论与实践——从信息服务走向知识服务》进行分析。通过对主标题关键字进行分类,借助基本的数理统计知识,对著作各章的主标题关键字进行了词频统计分析,确定了著作的核心知识领域。最终将《数字时代情报学理论与实践——从信息服务走向知识服务》一书的评价结果与业界共享。  相似文献   

12.
中世纪学者博韦的樊尚在百科全书著作《自然之镜》中整理了13世纪以前关于动植物等自然物的文本知识,并在中世纪罕见地提出了"自然史"(historia naturalis)一词作为自己著作的内容。"自然史"的"自然"是12世纪欧洲"自然的发现"的后果,标志着一个纯外在性的领域;"史"则是通过叙事(narratio)为这种脱离于人类的外在性赋予意义的回应策略。  相似文献   

13.
<正>(加)卡拉·纳皮(Carla Nappi)著,刘黎琼译,《本草:李时珍与近代早期中国博物学的转向》(The Monkey and the Inkpot:Natural history and its transformations in early modern China),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年,170千字,定价:42元。国外汉学家对中国科学史与博物学史的传统的关注似有延绵不断的趋势,近年来,更是有不少被译为中文出版。2015年,吴秀杰、白岚玲译的《工开万物:17世纪中国的知识与技术》出版后,在国内引起了江晓原、张学渝、龚俊文等学者的关注,并提供了一个国外学者研究晚明技术知识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力荐     
《科学与生活》2009,(7):122-122
<正>《利维坦与空气泵——霍布斯、玻意耳与实验生活》作者:[美]史蒂文·夏平/西蒙·谢弗译者:蔡佩君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在17世纪,玻意耳是科学界的领军人物,他手里的空气泵就是"那个时代的粒子加速器"。那时人们很喜欢讨论真空,就像现在人们喜欢时间旅行一样。玻意耳的机器造出了传说中的真空,当然就像大型强子对撞机造出黑洞那样轰动了。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12):1397-1400
<正>《院刊》: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曾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要比西方文明更有成效?"换言之,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出现在中国?这类问题引起了中国人的长期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向》是尼尔·波斯曼媒介批评三部曲之一,主要阐述了信息媒体的发展对人类行为和文化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对尼尔·波斯曼在该著作中的观点梳理,并结合现代设计中人机关系的思考,指出技术垄断时代,消费者与产品之间的距离被拉大,设计应当合理利用现代技术,且注重使用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和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7.
一个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学之兴起,无论是自然科学家还是哲学家,对于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思考与辩论,就未曾停息过.其中,由海尔格·诺沃特尼、彼得·斯科特、迈克尔·吉本斯三人合著的《反思科学:不确定性时代的知识与公众》可谓是近年来的一本集大成之作.该书“去其两端而执其中”,综合了各学派的论点,充分体现了欧洲学者对科学与社会关系的深入思考,同时作为三位作者的合著,思考更加缜密和体系化,而不是编著或者如个人论文合集之类的集体合作产物.  相似文献   

18.
《科技风》2020,(21)
以《三才图会》《长物志》《园冶》《天工开物》等明代技术典籍相关文献为依据,对该时期建筑、园林、生活器物的设计思想与方法进行研究,探讨人类造物哲学、人与自然关系等内容,对其继承进而推动现当代设计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知识创新能力方面(如SCI)与技术创新 能力方面(如国际专利数)的巨大差距,并分析了形成这一差距的原因。根据知识的经济学特 征,如公共物品性质,作者认为政府需要对知识生产予以必要的资助。通过建立有效的经济 激励机制,促进私人对科学与技术进行投资。作者提出21世纪是知识发展的世纪,中国应当 把实施知识发展战略作为最重要的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20.
胡祥明 《科协论坛》2014,(11):55-58
著名社会学家邓伟志在《21世纪预测》中指出,到2050年,目前的知识将只占届时知识总量的1%。知识"老化"时间的加快与现代化建设面临新问题的层出不穷形成强烈的反差。作为科协机关干部,必须强化在学习研究状态下的实践意识,善于从研究的视角理性思考各种实践问题,努力把管理实践与学习研究融为一体,成为一名"研究性"管理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