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研发网络边界拓展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本文聚焦于转型经济的后发企业研发网络组织、地理和知识边界拓展对创新能力追赶的影响这一核心研究问题,整合制度理论和知识基础观理论,提出后发企业研发网络的组织边界拓展和创新绩效有着倒U型的关系。其次,后发企业研发网络地理边界拓展和技术创新绩效有着正向影响的关系。再次,后发企业研发网络知识边界拓展和技术创新绩效有着正向影响的关系。最后,企业内部知识基对后发企业研发网络组织边界拓展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调节作用。基于926家拥有浙江省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的企业为样本两年数据的实证检验支持了本文的假设。  相似文献   

2.
立足后发企业如何实现赶超领先企业这一理论与实践问题,借助对华为和长虹两家企业的跨案例研究,尝试探索在不同产业技术体制及不确定性技术变革的条件下中国制造业企业进行技术追赶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不同产业技术体制下制造业企业获取后发优势的过程存在显著差异;第二,不确定性的技术变革在技术追赶过程中影响制造业企业获取后发优势,技术变革的动态性和复杂性越强,为制造业企业获得后发优势创造的机会越大;第三,在不同技术体制内和不确定性技术变革条件下,采用突破性技术追赶战略的制造业企业更容易获得后发优势,采用渐近性技术追赶战略抑或不能获取长期的后发优势。  相似文献   

3.
研发走出去已成为中国企业技术追赶的重要战略选择。建立面向全球的跨边界研发系统,需要协调好组织内外部的网络关系,合理设计其架构构建路径和方式。本文基于架构理论视角,通过探索性的多案例研究,分析在技术差距和制度差距的影响下,实施研发走出去战略的后发企业应当如何设计并建立组织架构和技术架构,从而获得全球研发系统构建与完善的最优解。根据案例研究结果,本文归纳了四种不同的技术架构和组织架构的模块性实现路径,深入探讨了目标选择、系统组建步骤和协调策略三个方面的全球研发系统构建的设计规则,为进行技术追赶的中国企业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4.
郭艳婷  郑刚  钱仲文 《科研管理》2019,40(10):169-183
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进入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的新型追赶阶段,如何有效配置与整合内外部资源成为企业能否实现全面追赶的关键问题。考虑到传统技术追赶理论对开放式创新范式下的追赶战略解释力有限,本文通过整合中国转型背景下的企业创新实践和相关研究,构建了一个开放式创新视角下的基于跨边界协同的新型追赶框架,并揭示了后发企业如何跨边界协同内外部资源,塑造动态平衡的新型追赶路径与模式。  相似文献   

5.
彭新敏  史慧敏  朱顺林 《科学学研究》2020,38(12):2220-2227
双元是后发企业追赶过程中的重要战略,但不同机会窗口下后发企业如何实现双元我们仍知之甚少。通过海伦1986~2019年的纵向案例分析,研究发现当机会单一且比较确定时,企业通常采用利用战略;当机会单一但不确定性较大时,企业通常采用探索战略;当企业面临多重且不确定性较大的机会窗口以及具备了较高吸收能力时,共时双元变得尤为重要。长期来看,从初始追赶向超越追赶递进过程中,后发企业的双元战略由次序型模式向共时型模式演化。本文研究结论既丰富了后发追赶理论,又补充了双元模式前因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后发企业不但面临技术落后的制约,其追赶目标的实现还受限于管理理念陈旧、管理方法落后等所引致的管理制约。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突破管理制约以及提高管理能力成为现阶段后发企业实现可持续追赶的关键。与传统追赶研究领域关注后发企业技术落后、技术能力的积累与提升过程不同,本研究聚焦于后发企业存在的管理制约现实,关注后发企业通过管理学习改善其追赶中管理制约的过程。本文选择中国华为公司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案例研究法以及三步编码法,文章深度解析了华为追赶过程中存在的管理制约问题以及其实施管理学习的过程,研究发现:(1)管理制约导致后发企业陷入追赶困境,其对案例企业追赶行动的限制主要体现为:战略维度的低水平跟随,研发环节的封闭式技术积累,以及人力资源维度的紧缺型人才供给;(2)管理制约的复杂性特征强化了管理制约对后发企业追赶行动的限制,其复杂性具体体现为管理制约的多维性和多层次性,其中案例企业管理制约的多维性体现为战略管理维度、研发流程管理维度和人力资源管理维度管理制约,案例企业管理制约的多层次性体现为战略层面和职能层面管理制约;(3)实施针对性的管理学习行动是后发企业突破管理制约的关键,案例企...  相似文献   

7.
以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HTC公司)为例,分析了快变市场环境下基于机会窗口的创新追赶历程及各个阶段对后发企业内在能力的要求。研究结果表明:创新机会窗口出现的成因是多重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技术与市场变化、领先企业"能力陷阱"和后发企业内生能力等因素。创新追赶阶段可分为机会窗口辨识、机会窗口进入、机会窗口扩展三个阶段。机会窗口辨识阶段的能力支撑为企业家技术抱负、市场感知能力、技术搜索能力及快速决策能力,机会窗口进入阶段的主要能力支撑为技术集成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在机会窗口扩展阶段还要求企业具有产业网络整合能力。在创新类型表现上,"微创新"组合也是实现创新追赶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梳理针对这一核心研究问题进展的基础上,首先提出后发企业追赶研究的3个范式转移:研究情境的转移——从新兴工业化国家到转型经济国家;研究内容的转移——从模仿学习到协同创新;研究聚焦的转移——从研发相关创新到非研发相关创新.其次,基于近5年的研究成果,搭建了转型经济背景下后发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追赶路径的总体框架.最后,指出未来研究可以从解构转型经济独特环境、识别独特创新行为和探索创新追赶路径3个方面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后发企业技术追赶提供了新的情境。中国后发企业在技术追赶中表现突出,一些企业已经从追赶进入赶超阶段。通过对互联网科技领军企业阿里巴巴的纵向单案例研究,探索了后发企业技术追赶过程中商业模式设计和技术创新战略的共演机制,建立了一个将环境、商业模式设计—技术创新战略、技术追赶以一种复合视角联系起来的框架,得出主要结论:(1)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动态匹配及其共同演化,是后发企业实现技术追赶的重要模式;(2)该共演过程会与所处环境形成良好互动,从而更好实现技术追赶;(3)技术追赶的成效会反过来影响后发企业组织架构的设计和战略的选择。研究结论从理论和实践上丰富了现有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研究。  相似文献   

10.
基于后发企业技术追赶过程,应用单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国西电集团的纵向案例分析,应用企业环境—协同创新模式与组织学习模式—后发企业创新能力构建的理论框架,探讨后发企业如何实现创新能力的构建.研究结果显示,后发企业在技术追赶的不同阶段,企业环境发生变化,引起协同创新模式和组织学习模式发生变化,通过不同的协同创新模式与组织学习模式匹配,进而构建后发企业的创新能力.研究结论对后发企业创新能力实现结构升级和转型,提高后发企业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Research Policy》2023,52(2):104673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how innovation intermediaries promote institutional change to facilitate public procurement of innovation (PPI). Several of the PPI implementation challenges reported in prior research originate in the institutional architecture underpinning demand articulation, and innovation procurement and adoption processes. We conceptualise innovation intermediaries as 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s who seek to create new institutions or adjust existing ones to support PPI implementation. We report the results of two case studies of intermediaries facilitating PPI in the UK defence and health sectors, respectively. We contribute to PPI intermediation literature by showing that intermediaries address prevalent institutional failures through four types of 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ctivities: boundary spanning; advocacy; design of change; and capacity building. We elucidate, in particular, the role of individuals within intermediaries, as agents who learn about failures and adapt their institutional work over time. In doing so, these managers go beyond the remit and goals of the organisations they represent. The findings add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intermediaries support demand articulation for PPI by showing that their institutional work is also aimed at designing generic methods and processes to improve what is asked for, and how. We furthermore reveal conditions influe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mediaries' efforts to realise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reby extending research on 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ship in PPI settings.  相似文献   

12.
曹霞  宋琪 《科学学研究》2016,(7):1065-1075
本文采用中国有机化学行业的产学合作专利数据,进行专利地图分析,并以参与产学合作的企业的自主创新绩效为因变量,构建非平衡面板数据下的负二项回归模型,研究产学合作网络中,企业的关系势能对企业自主创新绩效的影响,并考察合作网络的地理边界拓展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分析结果发现我国有机化学行业的产学合作近几年增速放缓,且已呈现出地理边界拓展的形态,回归结果支持了部分假设:企业的直接关系规模和间接关系强度与企业自主创新绩效正相关,合作网络的地理边界拓展正向调节间接关系规模、间接关系强度与企业自主创新绩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技术转移实践是技术转移组织为促进技术转移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通过五所“双一流”高校的多案例研究,本文识别了技术转移实践的具体形式以及高校技术转移面临的主要障碍,阐释了技术转移实践破除技术转移障碍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技术转移实践包含内部管理简化、外部网络构建、边界跨越与文化管理,其中内部管理简化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技术转移实践;(2)内部管理简化通过降低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破除管理障碍;外部网络构建与边界跨越通过获取外部资源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减少资源障碍;边界跨越与文化管理通过信息转译与人员赋能,克服文化障碍。研究认为,高校应整合优化技术转移组织系统,重视多样化的技术转移实践。  相似文献   

14.
企业研发服务供求关系研究——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社会网络理论为基础,以企业所处社会网络为研究视角,以企业研发服务供求关系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资本和结构洞观点,探讨企业如何构建自身的研发服务社会网络,分析研发服务网络圈所处层级位置不同,网络节点质量、密度和联系强度不同对研发服务供求关系的影响;根据供需双方关系紧密程度的不同,指出了以超越市场关系程度不同为划分依据,研发服务供求关系可划分为市场关系、中间关系以及伙伴关系,并分析了各种关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合作研发在为高新技术企业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其不确定性为研发过程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因此合作研发的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针对合作研发项目的特点,提出一种合作研发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风险评价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提出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佟爱琴  陈蔚 《科学学研究》2016,(7):1044-1053
以2008至2013年中小板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政治联系的新视角研究政府补贴对民营企业研发投入的作用,实证研究发现:有政治联系的民营企业获得更多政府补贴,并且在制度环境较差的地区,民营企业更易通过政治联系获取政府补贴;有政治联系的民营企业获得的政府补贴对研发活动产生"刺激效应",即民营企业通过建立政治联系获取政府补贴是一种促进研发投入的效率行为,该结果在控制了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成立。从政府的角度看,政治联系已成为政府对民营企业的一种监督机制,约束管理层滥用资金的行为,从而提高民营企业的运营效率,实现政策目标,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许春 《科研管理》2016,37(7):62-70
国内外一些研究认为多元化战略特别是非相关多元化战略的实施会损害企业的价值和核心竞争力。但是在技术迅速变化的年代,传统的以资源为基础的核心竞争优势理论受到了挑战。固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会给企业带来组织惰性。非相关多元化意味着企业将拓展新的产品领域并投资新的技术。非相关多元化有利于企业发展一种动态能力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本文通过文献梳理探索了企业非相关多元化战略影响企业创新投入的内在机理。非相关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扩大了企业的规模从而改变了企业创新的力度;非相关多元化战略实施企业建立的多事业部组织机构中部门经理面临的短期财务业绩考核约束了企业创新投入的力度;企业实施非相关多元化战略使用企业内部资本市场替代外部不发达资本市场增加了研发项目获得资金支持的机会;实施非相关多元化战略的企业在高度不确定环境下通过投入不同于原有产品技术的创新增强了自身适应动态变化环境的能力。 本文利用世界银行对中国12400个企业的调查数据实证研究发现总体上中国企业的非相关多元化显著促进了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根据中国企业非相关多元化程度分类回归发现,超过90%的企业的非相关多元化程度低于5%,在0到5%区间范围内,非相关多元化与企业的创新投入显著正相关。这意味着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由于大举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新产品会遭遇较高的风险,这些企业只是尝试进入一个新的产业。由于新的产业与原来的产业所需要技术完全不同,新旧技术之间不存在协同效应,因此进入新领域的初期这些企业加大了研发投入。非相关多元化程度超过5%之后,非相关多元化与企业创新投入力度的相关系数为负,但是并不显著。研究还发现企业历史、企业高学历员工比例及其代表的企业所处行业的技术机会等因素都显著促进了企业创新投入,总经理短期激励则显著减少了企业创新投入。 本文还根据中国企业的制度背景进行了分类分析。无论对于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非相关多元化都促进了企业的创新投入。非国有企业非相关多元化战略对创新投入的促进效果略高于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更偏好非相关多元化经营和研发创新。国有企业总经理短期经济激励对企业创新投入的负面影响力度要超过非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的历史促进了创新投入。国有企业负债率、企业经营利润率以及获利的不确定性与研发力度呈现正的联系。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企业所在产业的外部技术机会对企业的研发投入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后建  郭华 《科学学研究》2015,33(12):1839-1850
利用2012年世界银行关于中国企业运营制度环境质量的调查数据,旨在从实证角度研究企业边界扩张与研发投资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发现企业边界扩张对研发投资倾向和力度具有显著的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情境下企业边界扩张对研发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国有控股比例、政治关联、政策不确定性和游说都显著强化了企业边界扩张对研发投资的消极影响,而法治水平则未能有效缓解企业边界扩张对研发投资的消极影响。此外,我们运用广义倾向匹配法和剂量响应模型刻画了企业边界扩张与研发投资之间的关系曲线,结果表明企业边界扩张对研发投资具有较为稳健的负面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丰富了我们对组织方式与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时也增进我们对企业研发投资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国A股家族上市公司2009~2014年面板数据,从制度环境、政治关联角度对影响家族企业研发投入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结果表明:用市场化指数、法律环境指数和金融发展水平衡量的制度环境与家族企业研发投入正相关,而建立政治关联不利于家族企业的研发投入.进一步分析表明,制度环境越好,政治关联对研发投入的抑制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20.
网络环境下技术创新活动节点的路径选择集大大拓展,而企业以何种方式完成创新活动,是其获取创新利润的关键。从环境、行业和企业自身等方面,对影响创新策略选择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创新过程组织的策略选择模型,对网络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组织的策略选择和决策机制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