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苏敬勤  林菁菁  张雁鸣 《科学学研究》2017,35(11):1659-1672
创业企业在其成长过程中会面临着资源行动与外部资源情境的匹配问题,随着资源情境的变化,组织资源行动也会发生相应的演化。本研究通过对案例数据的分析和梳理找出影响创业企业资源行动的演化路径及演化机理。研究发现:(1)创业企业的资源行动会经历资源拼凑、资源编排、资源协奏的阶段性演化过程;(2)企业家精神、外部机会和组织能力是影响企业资源行动演化的主要因素;(3)企业家精神、外部机会和组织能力三种因素的演化推动了企业资源行动从资源拼凑到资源协奏的演进过程。本研究发展了对创业企业资源行动的基本认知;提出了影响企业资源行动演化的内在机理,有助于完善组织资源理论和指导创业企业的资源行为。  相似文献   

2.
詹雯婷  章熙春  胡军燕 《科学学研究》2015,33(10):1528-1537
基于产学研合作与企业技术能力结构之间的三大视角,从短期互动和长期演化两个角度来对产学研合作与企业技术能力结构之间的活动机理进行分析。并以嘉宝莉化工集团为例,进行相关验证,结果发现互补型产学研合作能够有效提升企业技术能力广度,辅助型产学研合作能够有效提升企业技术能力深度。同时随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层次呈现出从"专有技术——应用共性技术——基础技术"的转换,企业对于产学研合作的依赖不断弱化,整个互动过程中外部资源引进类型呈现出"辅助型——互补和辅助型——互补型"的动态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科技竞争态势下,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专利技术网络分析方法,通过建构组织合作网络和技术网络的整合性分析框架,选取“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高温防护涂层”和“3D打印金属粉末制备及应用”两个典型技术样本,探索双重网络关系及其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以龙头企业、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顶尖科研院所为代表的核心主体协同其他创新主体整合资源开展技术攻关;(2)大学、企业、科研院所等多主体通过紧密联结,形成多边复杂的网络关系;(3)关键共性技术网络呈现“核心-边缘”结构,相关技术围绕核心技术节点相互关联,形成多个技术子群;(4)伴随网络持续演化,关键共性技术间扩散和溢出效应增强,具有显著的外部性效应。研究结论为中国关键共性技术布局和管理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技术转移的企业能力演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钢 《科学学研究》2001,19(3):70-77
如何借助技术转移获得技术能力 ,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国际技术转移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课题。本文运用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和演化理论相结合的分析框架 ,从企业资源与能力分析入手 ,通过刻划技术转移过程的学习性质 ,建立起基于技术转移的企业能力演化过程模式 ,以期加深对发展中国家企业从技术引进到能力培育和成长过程的理解 ,进而为我国企业自主能力的形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事关我国前沿产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核心竞争力。针对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具有成本高、风险高、环境正外部性等基本特征,核心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有限理性及其在资源禀赋方面存在的异质性,使得双方在创新合作过程中均存在博弈行为。本研究引入政府补贴、资源拥有量、碳价和资源交互系数等关键参数,构建了企业资源禀赋异质下的产业共性技术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演化博弈模型,并采用演化相位图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各参数对于企业策略选择的影响,得到了产业共性技术协同创新演化博弈系统的演化特征及变化规律,提出了促进资源禀赋异质企业协同创新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基于技术能力增长的企业技术获取模式研究/FON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来说,技术能力的提高主要是基于技术学习过程来实现,而技术获取方式要随之不断的与技术能力相匹配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技术获取模式按照企业研发力量的参与程度从低到高分为外部购买、合作研发和内部研发三种类型,技术能力按照演化维度可分为技术仿制、系统整合以及自主创新三个阶段。技术能力的三个阶段应依次分别以外部购买、合作研发和内部研发为主导进行技术获取,并随着技术能力的增长而动态演进。最后研究了宁波海天集团技术能力增长与技术获取模式的动态匹配。  相似文献   

7.
外部技术获取对本土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如何有效利用外部技术资源提升自身技术能力是本土企业一直致力解决的问题。基于过程视角,本文选取外部技术获取模式、转移技术特性、企业特性和技术学习过程四个方面,以苏州制造业本土企业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利用外部技术资源过程中,企业的技术战略、学习文化和技术学习过程对提升技术能力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整体上外部技术获取对技术能力的提升作用非常有限。因此本土企业应将重点从外部技术获取转向内部技术学习和自主研发。  相似文献   

8.
企业技术能力是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之一.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强调适应外部动态环境和从内部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结合资源基础的企业理论和组织生态学理论,提出了企业技术能力的DNA模型,并从演化的角度对企业技术能力的生命特征展开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建立分析框架,探讨技术能力构筑过程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演化路径。通过对杭州A公司的观察研究,发现其在各技术能力水平,技术学习的外部知识源和内部主要学习内容有很大不同,指出子公司发展过程中要及时转换知识积累的内容,最终把技术能力演化路径理解为知识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循环过程,对指导我国制造型企业技术能力提升有启示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没有遵循传统后发国家和企业依托技术学习、低成本生产要素嵌入全新产业链的模式,而是关注后发企业如何通过价值创造影响创新生态参与者的行为。选取5家光伏产业中国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过程追踪的历史方法,研究了本土企业嵌入和重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过程机制。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制度机会窗口创造市场容量与现有创新生态系统无法满足之间的矛盾,导致的市场需求结构失衡,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结构演化的外部动因。(2)后发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与组织或者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是创新生态系统结构演化的内部动因。(3)创新生态系统结构变化与后发企业整合内外部资源、把握需求机会能力的提升之间不断的正反馈,是后发企业持续推进下一个阶段生态结构演化的关键。理论层面,研究突破了基于"日韩经验"追赶研究范式和欧美传统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的局限,全面拓展"新兴经济大国"场景下的产业创新相关理论,进一步发现了后发企业嵌入和重构产业生态系统的情境下,制度窗口、市场窗口创造的外部机会,以及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与组织模式创新互动的关系。实践层面,研究通过诠释市场结构失衡和企业资源、能力匹配的协同关系,提供了后发企业发展新兴产业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刘海兵  杨磊  许庆瑞 《科学学研究》2020,38(6):1096-1107
后发企业高效追赶模式的内在机理及技术创新能力如何演化已经成为学术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纵向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对华为公司1987-2018年的技术发展历程展开研究,试图从“创新战略--创新范式--技术创新能力”整合性研究视角探讨后发企业实现高效追赶的微观机制,刻画其技术创新能力演化轨迹。通过研究本文发现:第一,后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是从模仿创新能力到初级二次创新能力到成熟二次创新能力再到集成创新能力,最终走向原始创新能力的过程,技术创新能力可以从技术距离、技术效率、技术储备三个更加聚焦技术层面的维度进行测度;第二,与后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匹配的创新战略经历了“市场利用性--市场利用和技术利用—高市场探索性、低技术利用性—高市场探索性、高技术利用性—市场探索和技术探索”的演化过程,创新范式经历了 “技术驱动—技术追赶—技术与市场并驱—市场拉动—市场超越”的演化过程;第三,探索性尝试从知识生态的视角挖掘后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过程中的内在机制,即知识循环机制、知识演化机制、耗散结构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12.
张衍芳  凌海英 《科研管理》2019,40(8):215-223
文章试图破解中小企业在共性技术供给中内部无力研发、外界无路扩散的“盲点”困境,基于中泰国别比较视角,通过对一项共性技术应用案例进行纵向剖析,分析泰国对中小企业共性技术供给机制作用点的动态演化过程。研究发现,泰国共性技术供给机制经历了从技术下沉型向需求上浮型演变的过程,同时赋予共性技术更多的公共品属性;从中得出可借鉴的经验:要破解中小企业在共性技术供给中的“盲点”位置,必须做到技术“沉得下、沉得稳、沉得准、沉得好”。  相似文献   

13.
郭亮  綦良群  于渤 《科研管理》2019,40(9):211-220
技术集成能力是衡量企业资源配置水平,影响企业集成创新效果的内生动力,其形成方式与成长过程一直是理论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借鉴企业基因理论,从仿生学视角剖析技术集成能力基因本质,运用实证方法探究技术集成能力基因碱基的具体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构建技术集成能力基因结构模型,揭示其成长“黑箱”。研究表明,技术集成能力基因是由技术链和管理链构成的双螺旋结构,信息监测、组织柔性、系统整合和技术学习是技术集成能力基因碱基要素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技术集成能力成长的驱动要素。技术集成能力基因通过复制、变异和重组的一系列进化过程,实现要素匹配和功能优化,完成能力的适应性演化,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本文旨在为基因结构模型研究由概念性构建向实证识别提供全新思路和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4.
陶长琪  周璇 《科研管理》2016,37(9):28-38
环境管制、技术溢出是影响省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本文构建系统动力学概念模型分析环境规制与技术溢出的耦联效应和反馈机理,比较环境、技术和耦联下的省域技术创新能力差异性,并有效区分了"环境"、"技术"或"双向"偏好型省市,验证了本文新提出的省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WT法)的有效性以及技术环境耦联效应的优越性。结果表明,加强省域环境规制力度、优化省域技术溢出路径是促进环境技术高效耦联、缓解资源短缺、要素错配现象、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95—2016年数据,采用层次回归模型,探讨中国中成药制造业的技术转移、内部研发能力影响其知识创新绩效、产品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中成药制造业国外技术引进与产业的知识创新绩效存在负向相关性,与产业的产品创新绩效存在正"U"型相关关系;中国中成药制造业国内技术购买与产业的知识创新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与产品创新绩效存在倒"U"型相关关系;中国中成药制造业内部研发能力对国内技术购买与技术创新绩效间的相关关系具有正向调节效应,对国外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绩效间关系不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技术应用与开发项目是城投公司科技创新项目中的一类重要项目,对该类项目的绩效进行评价,是城投公司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基于项目全过程视角,从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风险性、项目的执行情况、组织管理情况和项目的经济、环境、社会、科技效益出发,构建了一套全面而系统的技术应用与开发项目绩效评价体系;提出了基于AHP-灰色关联度模型的技术应用与开发项目绩效评价方法,并以J城投公司为例,对其近3年内开展的12个技术应用与开发项目进行了绩效评价,并针对该公司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企业信息能力到技术创新能力的传导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付睿臣  毕克新 《科学学研究》2009,27(10):1576-1583
 从技术创新中的不确定性入手,分析了技术创新中的信息活动和信息过程,建立了信息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关系模型,据此研究了信息能力对技术创新能力的传导机制,并进行了案例分析。研究表明,信息能力的提高导致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信息能力通过其构成要素对技术创新能力各构成要素产生影响,进而对技术创新能力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如何通过时外部技术资源的有效整合来提高企业的技术能力,是创新管理和科技政策共同关注的问题.通过对AB集团抗茵技术发展的过程性案例研究,阐明企业制导式技术转移模式的含义及其作用机理.揭示这一模式具有以下特征:基于组织自身的战略定位和技术管理水平以及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以企业愿景为导引,以企业核心团队为主体,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来紧密制导外部技术知识及其转移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该模式的作用:有利于培育企业自身的核心胜任力,发展出与其相适宜的知识转移模式,提高内外部知识的整合效果.该技术转移模式,既利于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知识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又利于中国本土企业技术开发与管理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依据我国5大类矿种10个矿产资源型产业1996—2013年各项指标面板数据,在开展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的基础上,运用Tobit回归分析模型对我国矿产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发展演变态势进行动态分析和测评。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矿产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总体上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不同产业之间技术创新能力发展速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后续产业对原材料品质和技术含量要求不断提高,对上游产业的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拉动效应。(2)随着产业转型速度的加快,科技人员的数量和水平、生产能力集中度和政府创新资金投入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驱动作用不断增强;而技术引进经费投入和当前产业盈利水平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存在明显的负向影响和粘滞效应。(3)促进资源型产业集群,培育区域集群创新网络,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优化配置效应及宏观调控和导向功能,是实现转型期矿产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0.
徐蕾  李明贝 《科研管理》2019,40(5):110-119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如何通过技术多元化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引起重点关注,但对两者间的内在机理尚缺乏深入剖析。为此,本文从组织能力视角出发,构建“技术广度多元化、技术深度多元化--吸收能力、技术整合能力--创新绩效”的理论框架,采用回归分析等方法,以沪深两市6个制造行业303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技术广度多元化与技术深度多元化对创新绩效呈现显著正向影响:(2)吸收能力与技术整合能力在技术多元化与创新绩效间所起作用各不相同,技术广度多元化主要通过吸收能力提升创新绩效,而技术深度多元化主要通过技术整合能力对创新绩效起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