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内圣外王"是儒学的总的目标或宗旨,代表着儒家关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从事具体的活动之间的关系的基本主张.随着近代儒学地位一落千丈,"内圣外王"也面临着重重危机,而当代新儒家的出现为儒学的传承和发展点燃了希望.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思想交融的角度梳理了中国儒学的三个发展阶段,即先秦"原始儒学"、宋明"新儒学"和当代"新儒家",并就此做了一些价值判断.这三期的儒家们,虽然同在合理吸纳中外文化资源以"为我所用",但其结局却不尽系统("同途殊归");而这也昭示了儒学未来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福建儒学是台湾儒学的本源。朱熹的学说,以及郑成功对儒家精神的理解与实践,成为儒学"道之东传"最重要的思想资源。儒学"经世致用"传统在明末闽台区域的系统化实践,是武装斗争之外重要的抗清表现。在"制度儒家化"的同时,明郑政权也大力推动"以闽为本"的"儒家制度化"移植,从而使自身所秉持的意识形态得到广泛认同,并拥有自我再生产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11月22-23日,"国际儒学论坛·2014"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举行。"国际儒学论坛"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与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和亚洲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国际学术论坛,每年举办1届,讫今已经连续举办11届,已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国际儒学盛会。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儒家视域中的正义与和合"。儒家学说包含丰富的关于公平与正义的理论与学说,  相似文献   

5.
公共关系作为一门管理哲学,越来越朝着人本化、责任化、生态化的方向发展,这与儒学理论有契合之处。从人本论看,儒家"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对公共关系主体实行人本管理具有启示作用;从义利观看,儒家"义利合一""义以生利"的价值取向促使公共关系主体更加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经权观看,儒家"执经达权""中庸之道"的经权思想对公共关系保持组织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儒家管理哲学与公共关系的基本理念和精神存在相通之处,这说明儒学能够为建构中国的公共关系理论体系作出贡献,同时也表明儒学在新时代同样具有其经世致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儒学在当前如何定位自身以及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已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儒家传统"道统"的确立一方面通过自我认同的方式,保持了儒学思想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具有明显的偏颇之处,阻碍了儒学自身的发展。重估儒家之"道统",目的就是解决当代儒学如何与其他不同文化共处的问题。儒学应该勇敢地破除"道统"观念偏颇性的一面,以泽及"天下"的胸怀积极地与各种不同文化进行沟通,承担其应有的使命。  相似文献   

7.
伦理是儒学文化的最大特征,因此从儒家伦理与科技的互动角度,并与西方科技伦理加以对照,求解"儒学伦理对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作用"这一"李约瑟难题",这是一项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皎然继承了儒家中和之美的文艺美学思想,发展了儒家传统诗论中的"通变"概念,借用佛家的"中道"观提出"诗家中道"诗学观点,妥善处理审美过程中诸多相互对立的矛盾范畴,从新的角度拓展了诗歌审美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9.
儒家伦理的理论结构与思想体系剖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儒家经典《论语》及其元典儒学、董仲舒儒学和宋明儒学在发展流变中的理论结构与思想体系的剖析,阐明儒家伦理实际是一个多元的理论结构、儒家伦理从未被“用世”至被“用世”,其结构中五个层面在性质、功能与作用等方面在动态中发生变化,儒家伦理的理论形态逐渐完备,元典儒学的真精神却被扭曲、变异,导致精华与糟粕有机地揉合在一起。洞悉它的理论结构便于辨明儒家伦理的精华与糟粕,进而可以为儒家伦理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定位确立某一方面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儒家自先秦开始,就有一套自己的生命智慧与心性哲学,是"天人性命之学"的滥觞。两汉之后,儒学发生了异化,这套"天人性命之学"渐渐被世人所淡忘,而佛、道二教却广为传播,长足发展,它们所发现的生命智慧与心性哲学的思想成果,既刺激了儒家学者,又为儒学提供了可资利用的思想材料。宋明理学兴起之后,儒家学者借"他山之石",重新发掘儒家固有的生命智慧与心性哲学,使之发展成熟,蔚为大观。由此可见,文化思想的多元交融对于社会文明的前进和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文艺、文艺学、美学、艺术哲学、艺术学等概念术语的认真梳理,从学科名称、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入手,认为有20余年历史的文艺美学学科名称混乱、对象模糊、方法缺失,因而文艺美学不能被称作是独立的学科,建议恢复文艺美学这个术语的泛称意义。  相似文献   

12.
章苗 《鸡西大学学报》2008,8(4):113-114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人数最多、流传时间最长、传播领域最广的文学流派,桐城派的兴盛与清代的理学思潮有很大的关系。桐城文人恪守程朱居敬穷理的处世原则,并将其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去,最终成就了文坛的千古盛事。  相似文献   

13.
一个美学的核心范畴--"中和之美"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和之美”范畴来源于儒家“中庸”的哲学思想和以艺求道的方式。在儒家思想的统筹下,“中和之美”成为一个核心范畴,对后世的文艺学美学有着多方面的渗透和巨大的影响。文章就“中和之美”范畴的理论起点、重要性以及对后世文艺学美学的影响进行了论述与评价,提出了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的文艺思想是以十九世纪末西方哲学为基础的,将西方审美现代性的精神渗透到文艺思想中去,主要表现在其"无用之用"、"无我之境"、"不隔"等理论中蕴藏着审美现代性的因素,标志着中国美学由古典向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5.
宋明两代,理学为盛。理学以一种知识信仰的辐射,渗入诗中,遂有了儒者的理学诗。理学与诗歌成为宋、明士人典范的身份标志,但复古宗唐诗风弥漫下的明代理学诗自不能完全循着宋代理学诗的路数演进,其间的变化正可折射出宋明理学在不同文化生态下的诗歌体现。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气韵生动与道禅哲学有着深深的渊源关系。可以说,没有道弹文化哲学的滋养生发,气韵生动说根本不可能出现,更何谈枝叶繁茂,蔚为大观,气韵生动说深得古典艺术家心许和首肯,乃在于这一学说深深植根于中国士大夫倾心向往和接纳的道禅文化哲学,气韵生动说深长隽永的文化意味和美学意义,也完全得自道禅哲学这一深厚的根基。  相似文献   

17.
儒、道两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中国古代文论在概念的应用乃至体系的建构方面紧密相关。追寻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文论的渗透与影响,阐释其在塑造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审美心理结构和艺术审美理想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以期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18.
孔孟儒学的诗学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学的基本形态是由相关的哲学基本形态分析而来。在中国哲学总体结构中,从诗性哲学到诗性艺术与审美(诗学),是一个伸延的过程,是从本体到现象的一个方面。孔孟儒学的诗学基本形态,是“礼——乐”诗性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形态。孔孟儒学的诗学方向,基本上是围绕“礼——乐”社会存在本体论的方向旋转的。如果向内深挖一步,此即儒家哲学之心性本体,这是“知人尽性知天”的巨大生命力,更是一种诗性精神(亦哲亦诗);如果向外拓展开去,则是由象征性思维方式呈现出来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诗现象。儒学的诗性智慧,按中国哲学的互补互动功能,又可大别为两种类型:以“水”为象之乐和以“山”为象之乐,即山水(智/仁)之乐。  相似文献   

19.
人生命运的表达是小说美学的基础与核心,叔本华、尼采、伯格森、萨特、弗洛伊德以及马克思主义西方学派马尔库塞等哲学巨匠都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人生命运的美学表达问题。然而,人生命运艺术反映的真实性具有文化的规范性。我们吸纳他们哲学观念及其创作实践合理内涵,使其成为我们人生命运美学表达的借鉴。路遥的《人生》对高加林人生命运的表达就具有很强的美学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休谟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谟将美学纳入他的精神哲学体系,以新的观点和方法,全面探讨了近代美学提出的重大问题,从而把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推向一个高峰。他强调美学是对情感的研究,但又强调将“哲学的精密性“运用于美学,注重心理分析。他从主体和客体的互相作用上研究美,认为美的本质是对象适合于主体心灵而引起的愉快情感,创造性地提出“同情说“和“效用说“。他第一个全面阐述了“趣味“范畴,深入探讨了趣味的标准问题,代表了那个时代美感研究的最高水平。他对诗歌创作和悲剧的审美效应,以及艺术发展问题的探讨,也都以新的论点和阐释,丰富了西方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