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中学语文课本这次修订后,增加了课文篇目,如初中由原课本每册的30篇增加到40篇,其中讲读课文每册20篇,自读课文每册20篇。新增课文大都是自读课文,以初中语文一、三、五册新增加的41篇课文来说,就有39篇是自读课文。自读课文分为课内自读课文和课外自读课文两类。“课外自读课文没有提出教学重点。”(见《初级中学语文课本修订说明》)为此,就部分新教材加以提示并配上练习题,请参考。  相似文献   

2.
初中语文课本设置的课内自读课文是讲读课文的补充和延伸。这类课文要求在课堂上由教师指导学生细读,每篇课文一课时。这就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这类课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不注重学法指导,不是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就是把它处理成讲读课文。如何处理这类课文?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一、明确教材特点,精心备课,认真设计教法、学法。从讲读课文到课外自读课文的过程来看,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课内自读课文处于由扶到放的中间环节上,属于半扶半放的那一类;从课内自读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来看,课内自读课文紧承于讲读课文之后,利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来学习这类课文,其编者意图是很明显的。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新教材,每个单元的五篇课文,一般分别安排为讲读课文、课内自读课文和课外自读课文。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一室的《初中语文课本修订说明》指出:“修订本比原课本增加课文六十篇,目的是增加阅读量和扩大知识面。为了不加重教学负担,课文分为讲读、课内自读、课外自读三类。”这就阐明了把课文分为三类,是为了处理好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阅读课文分为讲读、课内自读、课外自读三种。教学这三类课文,要求自成为一个环环相扣的阅读训练的小系统,体现从教者教会学生读到学生“自能读之”的过程。课内自读课是这根“阅读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从教读到学生独立自读的桥梁。在教法方面,讲课要教以规律、授以方法。课内自读课则是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课,它是半独立的阅读课,需要教者进行定向控制,并给予指导、点拨,从而让学生在运用讲读课上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读的能力。这样,他们才可能高效率地独立地阅读课外自读课文。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共五篇课文,六篇文章,其中一篇讲读课文是《人类的语言》;两篇课内自读课文是《晋祠》和《从宜宾到重庆》;另外两篇课文三篇文章则是课外自读:《说明文二篇》中的《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还是女儿》、《美洲“彩蝶王”》及《听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新教材中的自读课文分为课内自读、课外自读两类,共124篇,约占新教材课文总量的50%,超过了讲读课文的数量。纵观一至六册课本,讲读课文逐渐减少,自读课文相对增多。至第五、六两册,自读课文均达每册课文总量的60%,特别是在第六册课本中,课外自读课文计十六篇,占了课文总数的40%,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在每单元内,总是讲读、课内自读、课外自读三类课文依次排列,按单元教学要求形成一体。新教材中三类课文的设计和编排,体现了语文教学中由“教”到“不需要教”的过渡趋势,组成了培养学生自读能力的“三部  相似文献   

7.
现行语文课本中,课外自读课文占选文的五分之一以上,它是课内教读和自读课文的延伸辅助读物。认真读好这些课文,对提高我们的语文能力至关重要。“课外自读”,顾名思义,姓“自”名“读”,且须放在“课外”进行,这是它区别于教读和课内自读的显著特点。怎样在“课外”“自读”好  相似文献   

8.
“自读课本也是课本,它与主要用于课内学习的教科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们犹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自读课本中的一句话。自读课本与教科书是相配套的,从编写的目的上看,自读课本是为了弥补教科书的不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课内外的联系,克服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相似文献   

9.
新编初中语文课本中,课内自读课文所占比重大,因此,如何处理很值得研究。课内“自读”是在“讲读”的基础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实践,老师既不能全包全揽,也不能撒手不管,要适当引导,酌情点拨,让学生在自读中质疑、释疑。在课内自读课文的教学上,我的尝试大体如下: 一、忆读:忆读就是教学课内自读课之前,让学生回忆旧课——讲读课,用讲读课上学到的方法,去自读课内自读课文。每一个单元的课文大致在体裁、内容、  相似文献   

10.
拓展式阅读     
拓展式阅读,就是根据课文的内容、语言、写法等有目的的进行课外延伸阅读的一种阅读艺术。它的主要特点是立足课内,辐射课外,真正实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从而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这对我们培养语文素养,应对语文中考,大有好处。那么,怎样有效地进行拓展式阅读呢?这里介绍几种方法供同学们在实践中结合实际灵活运用。一、延伸扩读。扩读的形式主要有三:①针对课文的重点进行扩读。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百草园有乐趣的生活”是学习的重点,可扩读语文自读课本中的刘绍棠《思,在百草园》等文章,以加…  相似文献   

11.
自读课文要读写结合西吉县二中刘勇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编排了大量的课内自读课文,它是从课堂教学到课外自读的桥梁,如何发挥这一桥梁的作用,值得研究。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学习课内自读课文时,教师...  相似文献   

12.
由国家教委所推荐、黄光硕先生主编的职业高级中学教材《语文》(1—4册),仍采用单元编排体系。每册共编排八个单元,且每册各有一个文体重点。如第一册的文体重点是记叙文,第二册是说明文,第三册是议论文,第四册是应用文。每个单元都编排有以下三种课文:教读课文;课内自读课文;课外自读课文。且按如下比例安排文章:教读课文两篇,课内自读课文一篇,课外自读课文三篇。 关于课内自读课文在这一教材体系中的作用和在教学过程中的处理是两个紧密相联的问题。前一个是认识上的问题,后一个是实践上的问题。前一个是针对教材,后一个是针对教学。正确认识课内自读课文在这一教材体系中的作用,有助于正确处理第二个问题。所以,对课内自读课文在这一教材  相似文献   

13.
第一课时:自读·练习·讨论[上课]师:今天我们学习文言文《察今》。(板书课题)“察今”是什么意思?课文从哪儿选来的?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阅读课本注释①。生:(打开课本,自读注①。)师:课文是从什么地方选来的?生:是从《吕氏春秋》里节选来的。师:《吕氏...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我们构建了与新教材中教读课文、课内自读课文和课外自读课文(指《语文读本》中的课文 )相适应的“三课型”教学模式 :范例性教读课、尝试性仿读课和迁移性自读课。三课型中 ,范例性教读课至关重要 ,它是学生学好另两类课文的前提和基础 ,而研习的关键则是选准其教学的突破口 ,以“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较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 ,获得最好的效果”。那么 ,怎样选择范例性教读课文教学的突破口呢 ?教学中 ,我们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以猜读标题为突破口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它往往标明写作的范围 ,揭示文章…  相似文献   

15.
七色板     
高中语文课本选了两篇署名“马铁丁”的文章,一是第一册的讲读课文《俭化养德》,一是第五册的自读课文《骄必败》。可是课本没有作者介绍,教学参考书也只字不提“马铁丁”到底是谁? 其实“马铁丁”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至少在中国当代杂文界。但“马铁丁”最初不是一个人,而是三个人合用的笔名,即陈笑雨、郭小川和张铁夫。他们为了在武汉《长江日报》副  相似文献   

16.
《花潮》(六年制八册第九课),介绍了昆明市圆通山上的海棠花,描述了人们观花的盛况,赏花的情趣,表达了作者观花后的独特撼受。学习课文,时,可采用“抓住中心短语,导读全篇”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一、自读课文,捕捉中心短语,理清脉络。 在学生学习生字新词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我”在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作者看后有什么感想?让  相似文献   

17.
一新编初中语文课文把课文分为讲读、课内自读、课外自读三个类型。我认为,这正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学大纲的基本目的,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引导学生勤学苦练,扎扎实实打好基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语文实践中获得知识,增强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的基本精神,可以说,三类课文是对原课本的精讲、略讲两类课文进行改造的成果体现,它构成初中语文课本课文类型的一个新体例与新系统。  相似文献   

18.
让学生自写教案的尝试——兼谈自读课文教学●山东省无棣一中张永军有人说过:平庸的老师教给学生知识,而优秀的老师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可见,“方法教学”至关重要,它是中学教学的基础和出发点。中学语文课本中选用的自读课文包括“课内自读课文”和“课外自读课...  相似文献   

19.
修定后的初中语文课本,新增加了“课内自读课文”。怎样处理这类课文,这是一个新课题。我认为,虽名曰“课内自读课文”,但并不是只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教师可以撒手不管,对这种类型的课文,教师自始至终都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同时,“课内自读课文”还应有一些常规要求以及检验这种课型教学效果的标尺。现在我想就怎样处理这类课文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20.
浅谈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张玉杰自读课文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在教材的处理上已从“讲读”和“缺乏指导,流于形式”的“不读”的误区中走出,初步探索出自读课文的“自读法”。自读课文分为课内自读课文和课外自读课文。课内自读课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