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一、揭示课题,引发猜想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比例尺",你们听说过比例尺吗?请你想一想比例尺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分小组互相说一说后,再组织集体交流. 生1:爸爸同我一起看地图时,向我介绍过比例尺.比例尺是地图上的长度与实际长度的比. 生2:我想比例尺可能与比例有关. 生3:比例尺可能与尺子有关.  相似文献   

2.
一、揭示课题,引发猜想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比例尺”,你们听说过比例尺吗?请你想一想比例尺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相似文献   

3.
方法一:先让学生做个“脑筋急转弯”游戏:一只蚂蚁从上海一直爬到杭州,只用了1分钟,这是为什么?当学生回答:“蚂蚁是在地图上爬的,它所爬的路程是地图上上海到杭州的距离,并不是实际的距离”时,教师板书: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接着,教师说:“对呀!(出示地图)这幅地图上上海到杭州的距离只有几厘米,而实际上上海到杭州的距离有几百千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某两地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关系。”随后教师便板书课题:比例尺。这样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引入课题,生动活泼,能把学生的思维自然地带入教学情境中。方法二:教师首先提出了这样一个有…  相似文献   

4.
最近笔者听了一节高中有关地理地图基础的课,看到教师还在教高中生量算各式各样的地图,觉得有必要把地图的量算问题在这里说明一下。一、地图比例尺教学内容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或放大的程度,也叫缩尺。比例尺通常的表示方法有三种。  相似文献   

5.
1.地图上的比例尺 概念: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又叫缩尺。  相似文献   

6.
【过尽千帆皆不是】在比例尺为l:12000000的中国地图上,赣州到南康的距离不过只有0.5厘米而已。我站在学校体艺馆的最高处,向西望去,60公里的直线,不过只有一个小时的车程而已,但是在这条向西延伸的寂寞公路上,我一眼望去,无边无际尽无着落。  相似文献   

7.
<正>[案例描述]比例尺的应用国标苏教版第十二册数学教学片段一、教师自然引入,学生评奖预习文稿中的知识准备师:现在开始调查户籍,请问你的老家在哪里?生1:我的家就在南京。生2:我的老家在扬州,不过现在住在南京。投影出示题目,一幅地图扬州(本班管一居家住址)到南京(本地)相距5厘米,实际相距100千米。师:同学们你们能帮管一居找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吗?生:100千米=10000000厘米5:10000000=1:2000000  相似文献   

8.
一、结合生活体验 ,改编本课例题。在教学“比例尺的应用”时 ,教师先在黑板上挂出比例尺是六百万分之一的中国地图 ,接着亲切地说 :“我国幅员辽阔 ,有许多的名胜古迹 ,我想知道大家去过哪些地方?有什么感受?”话音刚落 ,教室顿时热闹起来。生1 :我去过上海 ,游览过外滩……觉得上海真是一个现代化的大城市。生2 :我到过黄山 ,看到了黄山的松……黄山的景色真是太雄伟壮丽了!接着我说 :“今年暑假我准备到首都北京去游览 ,我想请同学们应用比例尺的知识 ,根据这张中国地图 ,求出我们蕲春县到北京的距离是多少千米?”我采取让学生小组…  相似文献   

9.
吴光然 《数学小灵通》2009,(5):41-45,12
一、认真填一填 1。在一幅比例尺为1:5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地到乙地的距离约是5.4厘米。那么,甲地到乙地的实际距离约是( )千米。  相似文献   

10.
据研究资料表明,小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7~10岁儿童只能保持20分钟,10~12岁的儿童可能保持25分钟,12岁以上的儿童才能保持30分钟。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持久,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就必须采取各种教学手段,设法使学生的心理活动经常集中指向在一定的对象上,并孜孜以求,乐此不倦。那末,怎样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呢? 一、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使注意在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中集中。例1 教“比例尺”时,教师先拿出一张中国大地图问学生:“你能从地图上看出我们昆山市到北京有多远吗?”学生说不上来。老师接着说:我们今天学习了比例尺,就可以从地图上看出来。学生听说比例尺有这么大的用途,顿时兴趣盎然,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探究比例尺的有关知识的学习上。二、运用教具实验,使注意在情境的启发中集中。  相似文献   

11.
图形的相似     
2要点剖析2.1线段的比(1)线段的比是指两条线段长度的比.注意:①线段的比是对两条线段而言;②两条线段的长度单位必须统一,但与采用的单位无关;③其比值为一个不带单位的正数;④地图上的比例尺也是线段的比.  相似文献   

12.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 键。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教学中的永恒主题,虽然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办法,但必须有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乐学”与“善学”。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乐于学习。 1.以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数学知识本身蕴藏着一定的吸引力,一旦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价值,自然就产生了巨大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如讲解“比例尺”前我先提出“战斗前为什么指挥员手指地图布置作战方案?”学生答:“看地图能知道从哪到哪有多远”。又问“工程师为什么手拿图纸去指导生产建设?”学生答:“看图纸能知道零件的大小。”再告诉学生“要会看地图和图纸就得掌握比例尺,学会了比例尺,不仅会看地图和图纸还会制图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好比例尺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吴文娟 《云南教育》2003,(34):42-42
我在教学人教版第十二册数学“比例尺”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环节。师:(出示一本书的封面)这本书长24厘米,宽18厘米,你能在练习本上画出这本书的示意图吗?看谁画得最像?中途有学生反映,练习本上画不下。老师让他自己想办法,他发现应该将图缩小了画。老师将学生画的图选出几幅贴在黑板上。师:观察一下,哪几幅最像?(学生指出几幅像的和几幅不像的。)师:请画图的同学说说你画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你是怎么确定长和宽的?生1:我画的长是8厘米,宽是6厘米。我是想3是24和18的公约数,我就把长和宽同时缩小了3倍。生2:我画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48页例6及随后的"练一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了解了比例的意义。请问:如果要画教室地面的平面图,它应该是什么形状?预设:长方形。师:测量过教室的长、宽分别为8米和6米。请在纸上画出教室地面的平面图。【设计意图:教师让学生画教室地面的平面图,看似信手拈来,实质是借助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将图形的放大、缩小与认识比例、比例尺结合  相似文献   

15.
<正>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尤为重要,因为猜想可以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一、引导猜想,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案例1】圆柱体的体积导入环节。师:它们分别是什么形体?生:一个是圆柱体,一个是长方体。师:谁来猜一猜,哪一个体积大?师:如果我要准确比较出它们的体积大小,有什么办法?  相似文献   

16.
本节教学内容为比例尺(教材第14页一16页),第1课时,新授课。比例尺是在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它可以作为比的应用教学;同时,对于一幅比例尺一定的图而言,所有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都是成比例的;因此,比例尺也可以看作是比例的应用,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都要列出比例式来求解。现行教材就是采用这种方法编排的,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概念,有利于与代数知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1页给出了比例尺的意义: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根据意义知道,比例尺是一个比,没有单位名称,像1∶100、1∶1000,数值比例尺都没有单位。课堂上有的学生提出:线段比例尺不是带单位吗?(如下图,每段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40千米)该如何解释?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用比例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针对课本上出现的两种问题,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另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同学很容易混杂。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上,李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在比例尺1:6000的地图上,有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平方米?玲玲是这样做的:先求图匕长方形的面积,6×4=24(平方厘米);再求长方形的实际面积。  相似文献   

20.
教师在导入新课后提出问题:比例尺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比例尺有什么作用。生1:根据带有比例尺的图纸,我们就能自己制造一个零件模型。生2:画教室的平面图要用到比例尺。生3:板报小组的同学给班级设计板报样稿也用到了比例尺。生4:我想设计一条旅游路线图,这也要用到比例尺。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下面有相同想法的同学自由组成互助小组,把自己所想的设计出来。(学生动手测量、制作、设计、勾画。教师巡视,辅导答疑。)师:下面请各小组推选代表,讲讲你们的实际操作过程。本小组的同学可以相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