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受众理念、媒介资源、宣传模式等发生了一定的革新与改变,信息碎片化时代的来临给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如何提升编辑理念,进而提供受市场欢迎、受受众关注的出版物等方面,对媒体和出版市场的发展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分析碎片化时代的特征,探究编辑如何革新理念,适应碎片化时代的高传播速率、高信息容量、多样化信息需求等特征。  相似文献   

2.
社交媒体以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文本碎片化和算法赋权等特征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传播形态,使受众的新闻认知发生深刻改变,强化了基于个人偏好的选择性注意、基于社交关系的信息处理和基于情绪的信息判断。本文提出以信任维护和透明性准则来应对变化,充分发挥电视媒体优势生产高品质新闻,从而构建起良性的新闻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郜铭 《东南传播》2017,(12):140-142
第三次技术浪潮带来了数字媒介,也带来了广告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网络媒体由此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路径,其自身特性使传播模式呈现出"碎片化"。置身于新的传播形态中的人们,如同将自己包裹在"信息茧房"之中。在网络外部性与受众对媒体的选择性接触的共同作用下,使得广告的传播与接收路径日趋集中与单一,最终形成传播的路径依赖现象。  相似文献   

4.
李如冰 《传媒》2019,(14):60-61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当下不同媒介间的内容生产和传播形态有了更多的跨界和融合,使媒介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元媒介”的特征,即不同媒介间的内容生产更加丰富多彩,传播形态更加智能化、多样化、便捷化。同时,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在传播方式上的有机结合,方便了受众迅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由此可见,媒介融合不仅深度改变了受众的交往方式、信息接收和认知方式,还为新旧媒体在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上的创新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5.
<正>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普及,让"短小精悍"日益成为内容传播和分享的精髓,"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满足了受众以自我为中心的传播与参与体系,使网络传播"碎片化"特征显得愈加明显。在网络视频行业,一种以直观分享为目的的技术创新方式正在以同样的方式将视频传播带入"碎片化"时代。一、网络影视碎片化传播受众参与心理(一)受众求新的心理微视频是以新媒体为主要播放平台的,依靠手机、电脑、微博、微信等流媒体进行传播,"流媒体又叫流式媒  相似文献   

6.
编辑与媒体     
在信息传播与消费中,媒体、编辑和受众是三个不可缺少的要素,媒体传播信息,编辑加工信息,受众消费信息.网络媒体兴起,媒体、编辑和受众之间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例如传播主体多元化和编辑流程多样化,以及受众接受信息的交互性和主动性增强等,但是信息传播与消费的三要素基本格局并没有改变.此前讨论了媒体与信息、受众与信息和编辑与信息的关系,现在再讨论编辑与媒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李杭辉 《青年记者》2017,(11):11-12
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媒介与受众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信息传播渠道的改变导致受众信息接收方式呈现出碎片化状态;另一方面,这种碎片化又带来一种重新聚合的可能.面对新时期的受众需求,我国媒介产业在供给侧方面存在不足,而这些不足为参与式传播机制的引入提供了空间.  相似文献   

8.
曹蔚 《青年记者》2015,(5):62-63
新媒体语境下"碎片化"的受众受众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划分。受众的所指也是不断变化的,受众群的个体间存在差异性与多样性。由于受众具有流动性、广泛性、隔离性和匿名性的特征,其需求也是难以界定的。同时,受众在大众传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传播呈现出双向性,对于信息的选择也是由受众心理所决定的。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碎片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受众"碎片化"  相似文献   

9.
新兴媒体具有多种信息形态和时效优势,是报纸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同时,纷繁的碎片化信息也容易使受众感到焦虑和阅读疲劳.而传统的纸媒阅读能使人静心思考.媒体融合下的报纸副刊,在做优质内容的同时,注重版面的创意设计与插图的运用,提升报纸的品位.  相似文献   

10.
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不仅使信息的传播和接受途径更加多样化、便利化,受众的角色及其话语权也开始发生转变;受众通过自媒体自由表达意见,这些意见在自媒体语境下碰撞和交融,在这一过程中,受众层和受众意识呈现出"聚合"与"分化"的状态。本文通过探讨自媒体的传播特点,来着重揭示新传播语境下受众变迁的现象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社交网络信息传播去中心化与信息碎片化的传播特点入手,分析在这两大特点下,生产性受众与目标受众细分后的"圈子化"对图书营销的影响与作用;通过分析生产性受众与社交媒体的关系,以及意见领袖与个性化阅读对图书营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得出社交网络将会让图书营销中的冷门不再"冷"结论。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和读者信息需求差异的不断扩大,受众市场呈现出逐步分化离散的"碎片化"状态,拥有相似生活形态的受众逐渐重新聚集,最终形成分众群体。在这一形势下,分众化传播成为优化信息、规避信息同质化、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的重要手段,于是各类媒体纷纷实行分众化,特别是晚报、都市报更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开设白领专刊、女  相似文献   

13.
胡启明  张文 《青年记者》2012,(20):27-28
典型宣传的"碎片化" 当前,受众有了更为多维的媒介选择,这也就导致了宣传媒介及其平台的"碎片化".这里面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媒介终端和平台的"碎片化";另外一个就是媒介本身越来越适应"碎片化"的内容,越是"碎片化"的媒介越是能够胜任任何形态的传播,其功能体现了全天候、全形态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传播媒介的多样繁荣带来了受众接受信息的“碎片化”现象,如楼宇电视、户外LED、移动电视、网络电视、手机媒体等,这些比较热门的新媒体有30余种,新媒体种类的大量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广告对载体选择的自由,从而使依附于媒介之上的广告在发布上出现了“碎片化”趋势。这使本来就监管不力的广告发布市场雪上加霜。  相似文献   

15.
邱倩 《东南传播》2016,(6):135-136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传统媒体不再是受众获取信息的唯一来源,这也催生了信息"碎片化"时代的到来。不用花费太多时间与精力,就能通过新媒体获取海量信息,这对传统媒体尤其电视媒体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在这个信息"碎片化"时代站稳脚跟,二次传播成为电视新闻媒体拓展影响力的重要途径。电视新闻更应注重在二次传播中保持新闻的真实性与公信力,填补有效信息缺口,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提升电视新闻的二次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16.
如今手机已经成为大众化的传播媒体,日益冲击着传统媒体的发展.手机媒体的小众化传播有着不同于其他媒体传播的优势,人性化的信息服务、碎片化的信息传递、移动化的即时传播都让手机媒体成为信息时代的“宠儿”,逐渐赢得了受众的青睐. 手机媒体小众化传播的特点 小众化传播是手机媒体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其特点主要包括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受众三个方面.无论是传播形式,还是传播内容,受众都可以自主选择,自由空间大.正是这种人性化的传播方式,使得手机媒体的小众化传播逐渐被关注,并且得到了迅速发展.传统媒体的大众化传播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小众化传播恰恰是对大众化传播的一种补充与延伸,使信息的传播更加灵活、迅速、全面.  相似文献   

17.
碎片化是中国传媒大学黄升民教授提出的观点,他认为大众传媒已经由大众化到分众化走向碎片化,传统媒体的力量大大削弱,新旧媒体出现竞争和竞合并存的现象。同时受众市场也存在着碎片化现象,接受信息过多,心中没有权威。能否有效覆盖分众市场,达成与受众的互动成为媒体成功与否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18.
高梓涵 《报刊之友》2013,(8):104-106
媒介技术的变革与创新把我们带入了"碎片化"的媒介融合时代,在新兴媒体层出不穷、受众选择日益多样的情形下,以微信为代表的语音即时通讯工具异军突起,该软件在推出两年的时间内用户突破3亿大关,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其在新媒体中的阶段性"突围"。本文在分析受众选择偏好之根源所在的基础上,通过对微信发展背景、发展历程、竞争优势和商业模式等问题的深度剖析,管窥媒体碎片化时代新媒体的创新之道。  相似文献   

19.
以本土化来实施定位的差异化县级电视媒体受覆盖范围、实际受众、制作能力、人力资源等因素的局限,节目定位的"本土化"是其突出重围、反败为胜的最佳战术,究其原因主要有:观众的求近心理。媒体提供信息满足受众,信息能否被受众接收?在这个传与受的过程中,受众的"求近"心理占有很大的因素。受众的"求近"心理是指受众更容易被自己周围发生的或与己有关的信息吸引的心理。要满足受众多元化的"求近"心理,媒体就必须选择与受众密切相关的信息。现在可供观众选择的频道一般有40-150个,但是在收视率上都存在不可否认的事  相似文献   

20.
何伟 《记者摇篮》2008,(6):14-15
广播和电视媒体频率、频道的专业化已经把媒体的宣传内容细化到了相当专业的程度,人们习惯把这种传媒现象称为分众化时代,也有的人称之为碎片化时代。分众化时代的到来,受众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尤其是电视媒体随着数字电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